怪·谈推理 15 | 中国推理的第一把火,他点的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
中国还是一片推理的荒漠。
直到有一天,

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西学东渐,洋为中用。
突然,呲溜一声~
中国推理的小火苗诞生了。
点燃这火的人叫程小青,
今年正好是他125年诞辰,
所以咱们就来聊聊这位——
“中国推理的爸爸”

图片来源:华斯比
程小青出生在上海,
后来迁居苏州,
他的故居就在现在苏州大学边上,
望星桥北堍23号。
如果看完这期之后,
你喜欢上了这位民国推理作家,
不妨顺路去看看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PART1 入坑推理需要几步?
First Step:认字
程小青其实挺不幸的,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但也挺幸运的,
他有一个很好的母亲。
不仅独自把他抚养大,
还硬是省吃俭用,
攒钱送他去念了私塾。
事实证明,
程妈妈是很有远见的,
而程小青呢,
也天生就是吃文艺这口饭的。
你们看看他的美术功底
↓

图片来源:华斯比
扯远了。
在那个没什么九年义务教育的时代,
文盲才是常态,
读得起书的都是富二代。
所以光是会认字这一项,
就已经让程小青赢在了起跑线上。
Second Step:看书!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16岁他就去打工了。
不过那时做学徒还挺闲,
也不用加班,
所以他有大把时间来看书。

图片来源:华斯比
恰好这时特别流行“翻译小说”,
(就是把西方小说翻译成中文)
在引进的这些小说当中,
不少都是侦探小说。
这种布局缜密的智力游戏,
让程小青一读就喜欢上了。
入坑不久他很快发现,
现有的“翻译小说”还是太少,
而且更新实在太慢。
Third Step:学英语
求人不如求己,
催更不如追原著。
但你们也知道,
侦探小说是欧美血统,
语言不通是最现实的问题。

举个栗子,
有人统计了福尔摩斯系列的字数,
都是几万字到十几万字不等。
这么长的英文原著,
没点功底真的啃不下来。
虽然不清楚你们怎样,
但这种英文原版书我是没看完过——
因为不认识的单词太多了,
挨个查辞典,影响阅读体验;
不查呢,连猜带蒙都看不懂。

程小青没有知难而退,
他报了个夜校学英语,
白天打工晚上补课。
奈何一来二去,
钱包先吃不消了。
(从古至今辅导班都这么贵的)
他灵机一动,
打听到附近有个学校,
教英语的老师是美国人。
他果断跑去应聘,
成了那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临时工)。
不但工资更多了,
还能蹭个免费外教学英语~

一波操(tōu)作(xué)下来,
英文原著什么的?
so easy。

PART2 “冒牌”福尔摩斯?
因为翻译小说更新太慢,
逼得自己只能啃原著,
程小青对这事儿耿耿于怀。
哼,
既然你们不更,
那我自己更!
我们都说,
翻译讲究一个“信达雅”。
也就是说,
译者的文化素养很重要。
程小青恰好就是这么一个、
小时候上过私塾,
长大后学过英语的人。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他开始尝试翻译欧美侦探小说,
1916年中华书局版的福尔摩斯全集里,
就收录了他翻译的篇目。
不过翻译别人作品多了之后,
内心就有点蠢蠢欲动,
“为什么不能写写自己的小说呢?”
他写了部小说叫《霍桑探案集》,
据说和福尔摩斯相似度90%,
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的柯南道尔”,
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下。

图片来源:Dominicana Journal

图片来源:Z总监
首先是主角设定,
霍桑和福尔摩斯一样,
都是一个私家侦探,
擅长生物、化学、犯罪心理学,
同时精通音乐和美术。
其次是配角设定,
侦探身边都有一个小跟班:
华生→包朗
都有一个经常合作的警察局:
苏格兰场→上海警局
都是单身独居,配备一个女佣:
哈德森太太→女佣施桂
这么看来确实是很像的。
其实说起来,
但凡看过侦探推理的人,
谁没受过福尔摩斯的影响呢?
(毕竟它可是第一部踏入国门的侦探小说)

图片来源:华斯比
而且不像日本“翻案小说”,
《霍桑探案》除了人设以外,
剧情案件都是原创。
其实仔细看看,
能够觉出两者的不同。

图片来源:Z总监
之前讲柯南·道尔时提到过,
福尔摩斯的魅力在于小缺点,
聪明但又桀骜,
办案很机敏,
但闲时又很怠惰。
程小青创作的霍桑,
更像是完美版的福尔摩斯。
既能“运筹帷幄定千里”,
又能“谦谦君子温如玉”。
不过究竟哪种人设更好,
那就看你们的想法啦。


PART3 安利推理的漫漫长路
侦探小说是个“舶来品”,
不过我们古代有种跟这个很像的,
也是犯罪题材的小说,
叫作“公案小说”,
比如包青天大人,
以及你们魂牵梦萦的狄大人↓

虽然题材差不多,
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公案小说:重伦理、重结果
侦探小说:重法律、重过程
侦探小说里这种科学与法制观念,
正是民国那时需要的。
于是,
一个怀着救世理想的年轻人,
走上了安利推理的漫漫长路。
首先是从办杂志开始。
世界书局老板沈知方牵头,
程小青主持编辑了一部推理杂志,
叫作《侦探世界》,
(这也是国内第一本推理杂志)

哦不,放错了
是这个

那时他们计划着两周一更,
但是那时民国内忧外患,
战乱不断。
他们坚持了一年,
实在撑不下去了,
举起小白旗,停刊~

但他们没放弃,
转而曲线救国。
他们跑到别的杂志,
去做那边的编辑和撰稿人,
趁机开个自己的推理专栏,
发发各种推理小说和理论作品。

图片来源:Z总监
这个策略非常成功,
零成本、零风险。
而且在那段时间,
他们让更多人都接触到了推理。
不过就好像喜欢一个人
就想要和TA名正言顺的在一起,
程小青也一样,
他希望能给推理一个“名分”。
(其实他写过言情,也做过编剧,只不过推理成为了他最长久的挚爱)

他办推理杂志的念头又来了,
这回的杂志叫作《新侦探》。
作为2.0版本,
在各方面都有升级:
不仅区分开了不同篇幅,
划分出了翻译、原创两个板块,
还发布了很多推理理论。

不过还是难逃停刊的命运,
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原创推理缺乏,
后继无力;
二是定位不明,
缺乏死忠粉。

图片来源:Z总监
那时有个文学流派,
叫“鸳鸯蝴蝶派”,
简单来说就是民国通俗小说。
没什么营养,
主要图个乐子,
推理小说也被归在其中。
程小青意识到,
要想把推理安利给更多人,
就必须发掘出它的个性。
和现在明星用的套路一样,
程小青选择的也是“卖人设”。
为了跟其他妖艳jian货划清界限,
他选择从两点切入。
考点只说一遍
认真记好了
↓

一是推理小说的文学性。
我们平时怎么判断算不算文学作品呢?
一般看它有没有想象力;
有没有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小说的结构写作的技巧是不是高明?
而推理呢,
不但符合上面所有条件,
而且整体布局还要更加缜密。

二是推理小说的科学性。
案件推理侦破的过程,
其实也就是侦探和罪犯的“斗智”。
严谨的推理过程、
自然的科学普及,
让推理小说除了文学性之外,
还有了一个“兼职”,
那就是寓教于乐。
说到这里,
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点什么?
没错,
“诡计”不见了。

那时的推理还没这么“本格”,
形式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所以也不算是程小青的失误,
而是在那个时代,
“诡计”确实还没成为主流。
程小青被誉为“中国推理之父”,
而在他身后,
还有更多这样的民国推理小说家。
他们是拓荒者,
也是传道者。
用推理这缕摇曳的烛光,
点亮那个时代对于科学与正义的追求。
这就是那个时代,
属于中国自己的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