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定风波》错误再指二十处——《摩羯计》何时愿回南墙?

(以下为本期稿件,参考资料随文标注。)
这里说,熙宁十年春,东坡密州任满,改知徐州。此处有两处以上问题。第一,据《苏轼全集校注·文集8》(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387。下称文集)卷五八《与程彝仲六首(其二)》东坡自述,“而东武任满,当在来岁冬杪。”是说密州任满,要在熙宁九年十二月了。但是据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九月,诏移知河中府。”也就是说,改知河中府的诏,于九月已下,这个时候,密州还未任满。第二,东坡从密州任,熙宁九年先改河中府,次年才再改徐州。所以罢知密州后,未到任河中府前,东坡的官称全衔就成了:朝奉郎、尚书省礼部 祠部司员外郎、新差 权知河中 军府事、骑都尉、借紫。员外郎,朝官;河中府,节度州(《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以朝官身份出知节镇,故借紫(《宋会要辑稿》舆服四《公服》27)。赴河中府 尚未到任,须以“新差”系衔。资任未及,带“权”字。所以这个时候,即便未到任河中府,知徐州差遣 也是从知河中 改得,知密州差遣 早就罢去了,何来视频所谓 密州任满,改任徐州呢?视频背景音 可以直接改成,熙宁十年,差知徐州。又简切,又精当,不影响叙述,还不干预你 做灵魂升华,还遮挡了 文化盲区。偏加几个错句,食之无味,弃之甚喜,何苦来呢?这二处,不计入我所说的错谬二十例,是额外赠送的。仍据《宋代官制辞典 增补本》(中华书局,2017:237、736、759、588)祠部司员外郎、朝官、附表12、权知某州军州事,《宋代县令系衔若干问题试探》(山大史学(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二。
这里说,中秋刚过,这位新上任的知州面临特大洪水考验。“新上任”、“中秋刚过”,用词欠严谨。实际呢,中秋刚过的八月十六,徐州城外 北边,和南清河交汇的 古汴渠,还处于枯竭状态。《文集7》(5469)卷五十《与刘贡父七首(其三)》东坡自述,“子由已赴南都,十六日行矣。”《栾城集》卷七《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子由诗说,“秋晴卷流潦,古汴日向干。扁舟久不解,畏此行路难。”枯竭到什么地步,行船都要挠头皮,还有什么洪水可言呢?至二十一日(《文集2》(1204-1205)卷十一《奖谕勅记》),黄河水乃自南清河方向向南(《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卷二八三乙亥)及于徐州城下。所以这里的“中秋刚过”,显然不是指八月十六,而是二十一日以后了。东坡到徐州任,实在四月下旬(《苏诗总案》卷十五谓为二十一日)。从兹,到河水始及徐州城下,为四个月又零一日。建议视频直接改成,在到任的第五个月,这位徐州长官,迎来了洪水大考。此处,也不计入错谬二十例。仍据《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六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14-15)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这里说,富人会于城北门口,要出城避难。此处“城北门口”没有根据。《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子由原话是,“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并未说是哪个门。来看《长编》卷二八四,八月壬午(五日),诏 提点京东路刑狱 李清臣,为国史院编修官;《苏轼全集校注·诗集3》(1574。下称诗集)卷一五《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九月,东坡有在徐州 城外 南边 的台头寺 送李清臣赴阙的诗作。十月五日,河水渐退。赴阙,本该北行,但却送于城外的 南边,这是不是在说 洪水来袭的时候,要出城避水,会于南门 才对呢。《诗集3》(1582)卷一五《送杨奉礼》,东坡送一个 杨姓官员,也作诗说“南去河千顷(自注:大水中相别)”。城南两山环绕,地势自高,而城北却首当其冲,从城北出,是找灾受,还是避难呢?背景音加上“城北门口”是多此一举,依据原典,少些编造,难道 反而不好?当然,非大水期,东坡于台头寺 送别的记述 也有一处,即《诗集3》(1908-1909)卷一八《台头寺送宋希元》,元丰二年送 宋希元。但视频、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22)第四章、莫砺锋《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100)第六章,皆有所谓 会于徐州北门 的说法,终于是 无根柢的。此条及上条仍据《苏轼行踪考 第三册》(城乡风貌工作室,2019:788-795、821-824)第十篇图10011、10035等。
这里说,历时七十多天,洪水全部退去。此处表述不当。其显然是对《诗集3》(1583)卷一五《河复(并叙)》东坡的自述“七十余日不退”的机械运用。东坡所说的时段,乃从七月十七日 河决口 算到 十月五日 水渐退,头尾都算的情况下 合计七十八天,且河决口 落点并不在徐州。但纪录片 是以中秋之后的 徐州水情 为起点,起点上 就落在徐州了,其后到洪水退去,中间所历 远远够不上七十天,只有四、五十天。《奖谕勅记》东坡自述,“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遂以全”。按纪录片这个情形,应采用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49)第十三章 的说法,即“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自此以上四条仍据《三苏年谱2》(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910、916、930-963)卷二七。
这里说,元丰元年寒冬,天降暴雪,京师及周边地区 燃料危机,徐州 缺薪少柴等等。此处错误。《诗集3》(1886-1887)卷一七《石炭(并引)》东坡自述,“前年雨雪 行人断,城中居民 风裂骭。”说得很明白,下雪不在元丰元年(在熙宁九年底熙宁十年初)。而且关于 元丰元年冬 的气候,《文集9》(6954-6955)卷六二《祷灵慧塔文三首(其三)》东坡自述,“徐州今为冬温无雪”,并不是什么天降暴雪。反而就因为 是年不下雪,东坡还专门到灵慧塔、雾猪泉开展祈雪活动,写了好几首诗文。《长编》卷二九四元丰元年十一月癸酉甲申、二九五 十二月己酉纪事,也多次记载 朝廷命辅臣于京师 祈雪或祷雪,十一月乙酉又有诏说“京西、河北、陕西诸路 自冬无雪”,说明 是岁冬 至少有四路 皆旱无雪。这种情况甚至 到明年也就是元丰二年 还没有缓解,卷二九六 正月癸巳有诏说“陕西、河北、京东 自去冬无雪”,去冬即元丰元年冬。怎么能叫天降暴雪呢?不看宋代基本史料,“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的自述 能看一下吗?仍据《三苏年谱2》(894-905、969、1062)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祷灵慧塔文三首(其三)》作年从之(《文集9》系于熙宁十年)。
这里说,东坡刚到任湖州,恰逢久旱不雨。此处 为编造。东坡四月下旬 到任湖州,以视事之三日,谒诸庙,自述,“俾风雨时若,疫疠屏息”云云,未言湖州 处乎水或旱 之中,说明湖州这个时候 风雨还算适当。其后 于五月有诗说,“吴兴连月 雨,釜甑 生鱼蛙。”什么叫“连月”,说明至晚 四月下旬就在下雨了。东坡正是这个时候 到任,何来所谓 刚到任,恰久旱不雨?仍据《文集9》(6906)卷六二《谒诸庙祝文(轼猥以不肖)》、《诗集3》(2013-2015)卷一九《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
这里拍摄的是,李定先站出来弹劾《湖州谢上表》相关问题。又说,六月里,李定、舒亶、何正臣接连弹劾东坡。全部错误。实际最早是何正臣先站出来弹劾谢表相关问题,但并未得到任何批复。不久后,在七月二日,舒亶、李定才开始弹劾,不是视频所谓“六月里”。至七月三日中书进呈取旨后,才得到神宗的高度重视。据张宜喆《‘乌台诗案’的文书运作过程及相关文本属性考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3-94)。
这里说,东坡被逮捕以前,和王闰之一起把近期诗文书信 处理得一干二净。错误。据《文集7》(5202)卷四八《黄州上文潞公书》,东坡自述,诗文书信 是他被逮捕以后,闰之在乘船 往应天府的路上 烧的。如果按照视频的说法,逮捕前 就处理得一干二净了,怎么逮捕后不久,闰之 手头 还有得烧呢?
视频这里显示,在执行逮捕东坡 的命令之时,皇甫遵未穿官袍。错误。《谈苑》卷一载其“具靴袍,秉笏 立庭下。”说明这个时候,其处于一种 很正式的 办公状态,这个纪录片穿的 那是什么呢?另外跟随其的 两个台卒,实际是“白衣青巾”,和视频着装 亦不同。
视频还显示,东坡被逮捕前 未穿官袍。错误。涉及东坡逮捕前 着装 的资料 有两处,一是《谈苑》卷一,“轼亦 具靴袍,秉笏 立庭下。”二是《萍洲可谈》卷二,“东坡 方视事,数吏 直入 上厅事。”东坡这个时候 本官 入朝官序列,所知 为节镇;逮捕前 既然穿着官服,或者 甚至正在州署办公,自然应穿紫色官袍。而不是视频所示的。
这里说,东坡入狱后,李定陈述说,东坡有四大罪状等等。时间线错误。据《长编》卷三百一庚申,东坡在狱期间,李定确实 有再行弹奏。但是纪录片 这里的陈述词,据《长编》卷二九九己巳,是七月初 李定的发言稿,那个时候 整个事 还未立案。东坡入狱后,李定发言并非不可考。这里拿入狱前的糊弄,编剧之不用心,到这种地步了吗?
这里说,神宗派一个人探监,视频显示,派出的,是个胡须不短的小老头。错误。涉及神宗所派 人员身份的 资料 有一处,即《春渚纪闻》卷六《裕陵眷多士》,其转引东坡自述,说“密遣小黄门至狱,视某起居状。”也就是说,实际是个宦官。咋,胡子 是往监狱赶的时候 粘上的?有人说,宋代笔记不可信,然而问题在于,纪录片此处的来源本就是笔记。
这里说,那个时候(指东坡在狱时),王安石早已退隐到南京了。说法欠严谨,那个时候的南京 也即应天府,其治所 在今天的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办商丘古城。怎么改呢,可以改成,王安石早已退隐到 江宁府了。此处不计入 错谬二十例。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98-299、393-394)第二编、《论商丘古城在我国古都史上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23辑).三秦出版社,2008:301-304)四。
这里说,太皇太后曹氏 病重,神宗说 要大赦天下为她祈寿,太后说 不须大赦天下。咋,太后如此 不忠不孝?神宗为 太皇太后祈寿,你太后 反对个啥?编剧莫非不清楚太皇太后 不是太后?怎么改呢,把这里的太后改成“太皇太后”,或者改成“曹氏”就好了。据《苏轼研究杂谈》(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2)。
这里,字幕和配音说,1079年冬,东坡出狱。表述不当。据宋刊《注东坡先生诗》卷四十、《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129)、《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三联书店,1956:216),东坡出狱,在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080年1月22日。也就是说,出狱当天 中历是元丰二年,但是公历已入1080年。何来1079年冬?
这里说,东坡赴黄途中,感慨摩羯座注定一生多磨难,把磨难归因摩羯。此处为编造。按东坡赴黄途中,诗歌俱在,有不少句子述及 所遭磨难,但细究 就中对磨难 之认识 与归因,无一处有关 磨蝎(摩羯)论。试据《苏诗评点资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301-305)卷二十举三例,“晚岁益可羞,犯雪方南奔。”“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不悟俗缘在,失身陷危机。”从磨难指称来说,东坡赴黄途中 所言的磨难,有强烈的定向性,即专指诗案。而磨蝎论,则宽泛指平生磨难,漠视了诗案 这一具体磨难 对出狱不久的东坡的心智还维持着的绝对占有。而于磨难招致的原因,赴黄州途中的东坡,给出了错在出仕、未及归去的解释,但视频偏把归因摩羯 至于此间。东坡赴黄途中诗歌不少,纪录片何以横生臆想,把年月无考、明显和东坡贬赴黄州途中感慨 不符的磨蝎论置于此呢?
这里说,二人走了整整一个月,到得黄州。其实二十天 就入黄州州境了。二月一日是到黄州贬所的日期。此处 不计入 错谬二十例。据《苏东坡在黄州》(京华出版社,1999:8)、《苏轼诗文中“关山”、“春风岭”考释——兼论苏轼入麻城路线》(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15-119)、西阳之老土《苏轼笔下的春风岭也就是麻城的大安山岭》。
这里是,子由把东坡家人送到黄州后,东坡骑马送别子由的场景。错误。《栾城集》卷十《将还江州子瞻相送至刘郎家洑王生家饮别》子由原话是,“相从恨不多,送我三十里。车湖风雨交,松竹相披靡。系舟枯木根,会面两王子。”也就是说,东坡送子由是乘舟相送,一直送到车湖,不是视频所示的骑马。仍据《苏辙行踪考 下册》(城乡风貌工作室,2020:424、427、432、435)第十二篇图1239、1250、1253。
这里说,《初秋寄子由》 是东坡贬至黄州 的途中所作。错误。按宋刊《东坡集》卷十三编次,诗作于元丰六年,在到黄州的第四年。视频只引了开头四句,请看末四句,“买田秋已议,筑室春当成。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末四句也说明诗不可能作于贬往黄州的途中。仍据《诗集4》(2451-2453)卷二二《初秋寄子由》。
这里,说子由从黄州走后,东坡昼伏夜出。此处错误两处以上。实际东坡昼伏夜出,是在子由来之前。而且子由走后已入六月了,不是什么早春,你看视频,这酷热的天气,树上竟然还住满了冬天。仍据《苏诗评点资料汇编》(306-309)卷二十、《三苏年谱2》(1127-1205)卷三十。
这里还说,子由从黄州走后,东坡才写“缺月挂疏桐”那首词。错误。这个词,是子由来之前 东坡写的,和视频相反。按宋刊《东坡集》卷十二、宋刊《注东坡先生诗》卷十八,家人被子由接来 将至黄州,东坡迁居临皋亭。其后一段时间遂居临皋亭。所以如果此词 作于子由走后,与词题“黄州定惠(慧)院寓居作”不合。词题据宋人傅幹《注坡词》(苏词最早注本)卷十二、元延祐刊《东坡乐府》(苏词最早刻本)卷上。
0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