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14)——范畴论(1)

2023-07-19 12:0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康德专题研究--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

       《纯》的核心与主体就是先验逻辑。先验逻辑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分为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两个层次。在概念运用中形成的原理便被称为法则。所谓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就是人类为自然界、自然科学建立了一整套原理体系,这些原理体系的基础、根据来源于概念,这些概念就称为范畴。概念分析的主要部分就是谈论范畴。

         范畴,Kategorie,希腊文,本意为“规定”。中文的翻译来源于《尚书》的洪范九畴。通俗点而言“范畴”就是大的概念,最高的纯粹概念。相比其他的概念,范畴是具备普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凡是能用名词表达的、较大的概念都可以称为范畴,例如物质。范畴是适用于每一个事物的,例如因果性范畴、实体型范畴,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因果性范畴、实体性范畴。范畴是普遍的具有哲学性的概念。

        康德对范畴的界定,即将范畴称为纯粹知性概念。与之相对的,纯粹理性的概念称为理念,理念不等于范畴。范畴,例如因果性范畴、实体性范畴总包含经验性内容,而理念不包含经验性内容,理念完全是由人的理性推断而出的。范畴、理念都是哲学概念。

        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首次重新启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一词。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不完备的,是偶然地搜集而成的,是通过举例子总结而出的,不具备普遍性。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十五个基本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状态、姿态、能动、遭受、对立、同时、在此之前、运动、具有,其中后五个是后加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采用这十五个范畴之一来加以描述,凡是能作为科学对象加以描述的都是范畴。然而,亚里士多德的问题在于,他的范畴都是凭借经验搜集的,不成体系,这十五个范畴之中,有些范畴与其它范畴实际上不在一个层次中,而有些“范畴”根本不是范畴。

        康德对范畴的改造是根本性的,康德的目的是将范畴建构成逻辑体系,探讨众多范畴构成的体系是什么。既然是范畴要是逻辑的,那么范畴必然是确定的,不可能多也不可能少。

        那么如何发现范畴体系呢?亚里士多德是依靠经验搜集的,他偶然也能碰上一些,但是这样是认识不到范畴体系的。康德首先认为要有一套方法步骤来排除一切不纯粹的因素。康德认为最好的榜样是亚里士多德已经建构起来的形式逻辑,即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分析论等。康德认为建构范畴体系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之中寻找发现范畴的线索。亚里士多德已经对判断分类加以研究了,他认为人的判断是分类的,判断有很多种类型。康德就认为我们可以从判断的类型中寻找范畴的踪迹,而非是偶然地碰运气。

        那么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如何能够把范畴揭示而出呢?康德从知性开始考察。康德规定知性是“提出概念并建立原理”的能力。康德认为,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与先验逻辑的范畴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即它们都出自于人的知性,都是人知性能力的表现,也是人的知性的任务。知性通常是在形式逻辑、自然科学中运用的思维能力,它略低于理性。形式逻辑的主题是概念、判断、推理,知性在其中负责提出概念、形成判断与进行推理。除了协助建立形式逻辑,知性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提供范畴。形式逻辑的任务是构建抽象的概念,范畴的任务就是概括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客观对象。范畴特指能够概括世上一切事物的大概念。

         知性所形成的形式逻辑的判断是一种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是先天的,是必然的,从形式上看谓词是包含在主词之中的,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分析的关系。一个判断不能自相矛盾。例如,“这是一个木质的铁”,这在形式逻辑上就是错误的、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形式逻辑的判断,即分析判断是不管内容的。范畴起的作用是一种综合的关系,范畴是用来加在世上万物之上,它和对象的关系是综合的关系。一个事物的原因是偶然的,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断言。范畴所构成的是一种综合的判断,它可以用来综合对象。因此,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和范畴之间有内在联系,同时又有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形式逻辑的判断立足于分析性的关系,而范畴起一种综合的统一作用,综合经验的各种对象。

        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都要达到一个判断。康德认为判断是一切知识的细胞,一切知识基于判断之上(导论中已述)。形成知识的判断是以综合判断为前提的,然而形式逻辑的判断是分析关系,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发现背后隐藏范畴的过程就是发现形式逻辑的判断背后综合关系的过程。范畴不是综合的范畴,而是用来综合的范畴,是用来加在经验对象之上的。简而言之,形式逻辑的判断和先验逻辑的范畴的内在联系为,一旦将形式逻辑用作内容的理解,就形成了范畴。范畴是形式关系底下隐藏的认识论的网上的纽结。形式逻辑将范畴的形式作用抽象出来单独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体现了康德将认识论和逻辑的缝合,即范畴是从认识论中挖出来的。当我们将形式逻辑的每一类判断用作内容的理解,或将形式逻辑用于研究对象时,我们便能发现在形式逻辑之中已经包含了范畴。


学习笔记(14)——范畴论(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