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海各区方言,可以感受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上海各区方言,可以感受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许多上海市民会为了“阿拉”和“吾伲”之间,哪个才是真正代表上海的“我们”,而争论不休,有时会争得脸面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
没办法,表面上说是上海市井学术探讨,实地里是为自己的族群争一口气,要证明自己的族群在上海四大族群(苏南、浙北、本地、苏北)中是主流。这里要说一下,此处的浙北是将杭嘉湖宁绍都算进去的。
“阿拉”,上海人都懂的呀,宁波话!1930年代之后的上海上角范围内,“阿拉”替代了“吾尼”进而成为上海官方的“我们”,彰显出那个年代的宁波商圈在上海的至尊地位,也从侧面告知当时的沪人,宁波商圈正式取代苏州商圈,在当时上海的金融、航运、实业中占主导地位,取得了话事权。

自此后,“吾尼”在浦西上只角平民阶层就消失了。不过,那个年代上海真正的大户人家可能觉得“阿拉”有暴发户腔调,在他们的社交圈里,还是可以听得到“伲”或“吾尼”。
解放后,随着老上海社会顶层那帮人大多去了香江之畔,“吾尼”在浦西是听不到了,耳朵里几乎都是“阿拉”,就算是苏南裔上海人也说“阿拉”。
反而在浦东、松江、嘉定,“伲”或“吾尼”一直留存至今。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浦东、松江、嘉定方言跟苏南方言较为接近,近乎一体,且在浦东大开发和上海县并入市区几个区之前,本地族群与浦西三大族群之间的交往不算密切,相对来说较为封闭。

当然,除“阿拉”、“伲”、“吾尼”之外,上海版图之内还有其他几个“我们”。我是绍兴裔,属于浙北裔上海人,但正统绍兴裔管“我们”念“嘎”。而在金山,“我们”则是“阿纳”。
上海各区还有其他“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