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学子“三下乡”:寻找古劳茶山茶文化
湛江学子“三下乡”:寻找古劳茶山茶文化
中国青年网鹤山7月11日电(通讯员 赵衍仪)7月11日,湛江科技学院“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鹤山市古劳镇茶山村茶厂,探寻制茶方法,调研当地茶旅发展之路。
茶香馥郁—采、凋、捻、酵、干
盘山路,九曲十八弯;在一路的颠簸后,湛江科技学院“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古劳镇茶山茶厂的门口。在刘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茶厂制茶的一线工厂,亲睹制茶工序。

刘师傅首先介绍了古劳茶的制茶过程,“采青,萎凋、搓捻、发酵、干培,这些步骤都是缺一不可的。”刘师傅指着墙上的流程图讲解到。看到“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对各个制茶机械好奇的模样,刘师傅走到一个个机器旁,耐心讲解其用处,并根据红茶制作的流程,刘师傅一一介绍各种制茶机械器具,更是亲自演示其中的用法。

其中,在讲到“搓捻”和“发酵”的工序时,刘师傅神色认真,“这是制茶非常重要的部分,过去的‘搓捻’是以人力手搓甚至脚踩,现在科技进步了,发明出自动搓捻茶叶的机器,还有发酵这一步也运用上了现代技术,更好地控制温度,制出来的茶更加清香。”
科技改变生活。在古劳茶村的茶厂,已然运用上了科技进步的全新产物,通过更新迭代的制茶机器回顾过去千年茶文化的历史,更是对传承与发展的提醒,茶文化既需要新一代的传承,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只有这样,茶文化才能在滚滚史流中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在传承的前沿。
茶风淳朴,走近茶农,聆听茶山故事
在茶山上,“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遇到了从茶园建园起便一直在茶园采茶的海姨。只见阳光透过云层,打在海姨和茶田中,那一片茶园,油绿绿,亮晶晶,荼香飘万里。海姨静静站立在茶园中,手上动作不停,指尖翻飞之下,新鲜嫩绿的茶青。
“采茶叶时不宜用指甲直接掐断,而应掰采或提采,一根茶尖加上两根茶叶最合适。”海姨一边采摘茶叶一边说,多年采茶的经验已经让海姨练就一心多用的技能,“不采老叶、杂叶、不用指甲折破茶叶,自第二叶与第三叶节距之中间部位采下。”在海姨的指导下,明媚的阳光中,茶叶熠熠生辉。队员们和海姨在茶田,挑选、采摘、放入茶篮,一气呵成。

“采茶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我只是跟着海姨一会,我就已经满头大汗了。”“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如是说。确实,虽然现在大部分产业已然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如采茶一般的工作仍需人力完成,但同时,这样凝结了劳动人民汗水与心血的茶,也会更加馥郁芳香。
茶色鲜艳,走红色茶旅,忆革命精神
在茶山,“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看到了“古劳水乡茶山红星之旅”的标志物。持枪半蹲、引雷欲抛,一个个不同姿势的铜人伫立在茶田中,这里是战士们牵制敌人向茶山冲击的地方,也是茶山抗战的一个遗址,过去游击队在山上穿行抗战,现在山上种上了古劳岩茶,古老岩茶也成为了当地最有名的茶叶之一。
据了解,在1947年的春天,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和敌后游击武工队挺进茶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武装斗争,并以战略要地七星坑村为指挥部长期驻扎下来。在当地村民的支持帮助下,指挥部下设各站点,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到乐安、坑坪和道坪,控制区域向西江边“石岩头”海边村、丽水坑口村及周边扩展。
在“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重走红色道路的过程中,深刻的意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革命文化更是无价之宝。未来,茶山村要以保护好生态资源为前提,打造乡村生态和红色资源相结合的旅游路线,传承好红色基因,让革命事业薪火代代相传,使茶山革命精神永续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