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双相障碍,被困在巅峰和谷底的无限循环

我们每天都要处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随之产生着各种情绪,时好时坏。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醒着的时候,在90%的时间里会至少体验到一种情绪,其中积极情绪是消极情绪的2.5倍。在三分之一的清醒时间里,人们同时体验正面和负面的混合情绪。
但有一个群体,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就像过山车,体验着双面人生。高兴时,感到亢奋、精力十足,甚至不需要多少睡眠、或者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好像达到了人生巅峰;低落时,感到缺乏动力、不愿意说话、无助甚至消极厌世,就连周围的环境也都蒙上了暗淡的阴影。长时间在情绪的高低起伏中穿梭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也是被困在巅峰和谷底无限循环的群体之一,他的名字叫小齐。


一般人看来,小齐一直都是热情、张扬、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如果能给热情打分,满分10分的话,那么小齐至少是12分!
但是,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高高抬起,另一端必定深深落下!小齐也是,他有多热情似火,就有多冷若冰霜!当小齐的热情褪去,他就像进入了冰封期,像被人抽取了灵魂再被抛入谷底,在无尽的绝望中默默地等待着。说不上在等什么,就是挨着时间的流逝,直到下一个热情周期的到来!
没有什么原因,只因为小齐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第一次见到小齐,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反差!一头红发、花臂、夸张的鼻环、耳钉……这样打扮的男孩显得无比张扬,但他整个人的状态却十分萎靡、含蓄、内敛。这种不和谐像是唐僧的灵魂住在了孙悟空的身体里。
小齐出身于书香门第,但这并没有给小齐带来幸福人生,反倒成了他噩梦的温床!
小齐的爸爸是物理学界的名人,获得过很多物理学大奖,有很多得意门生!这样的爸爸,在妈妈的眼里永远是发光的!但爸爸是好学者、好老师,却绝够不上是好父亲!
身负盛名的爸爸,像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从小就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参加工作了也还是不谙世事、坚定执拗!但因为天赋异禀,又从来都是众星捧月的对象!在家庭互动中,他也把自己当成国王,其他人都是自己的附庸!尘间繁杂也全都由妈妈处理,爸爸只是做好飘逸学者!
这样的父母组合让小齐吃尽了苦头!
因为学者的风骨,小齐如果不听话、不学习、不上劲、不乐观、不开朗等等,都可能会被父亲说是丢脸、没出息!从而招致爸爸的严厉体罚,像曾经对待自己的得意门生一样!母亲只会袖手旁观,并且告诉小齐:爸爸这是为你好,爸爸做的没错,你要想成果,就得听你爸的!

爸爸不断的严厉体罚加上妈妈的反复教育,慢慢长大的小齐内心被写下一个信念:我是学者的儿子,我必须优秀!必须时刻严以律己!
我们都曾是孩子,哪怕我们现在成了大人,依然会有偷懒、抱怨、拖延,甚至是放纵自己的时候!小齐也不例外,但每当这时候,体罚和教育的经历就会在脑海深处觉醒,他们告诉自己:我是学者的儿子,我必须优秀!必须时刻严以律己!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小齐努力绷紧自己的弦,成为父母的骄傲、成为全家的希望!
或许,只有小齐自己知道:他并不是大家眼中的样子,他其实懒惰、愚笨、叛逆、悲观、爱做白日梦……他不想听话、不想学习、不想上劲、不想乐观……不想……不想……

或许,他只是想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可以疯玩而不被骂、可以睡懒觉而不被掀被子、可以只是吹着风看着天而不被说是浪费光阴。
但是他做不到。因为他是学者的儿子……直到小齐考上了所有家人都心仪的大学。
这所大学远在新疆,同时也是小齐的父亲、叔叔、爷爷的母校,小齐再次不负众望!

到了大学,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同思想的碰撞!小齐的内心被精彩叩开了大门,心里的那根弦也彻底松了!他疯狂汲取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像极了第一次走进游乐场的小孩,而不再是那个文人的儿子!
小齐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内心奇奇怪怪想法像是开了闸的洪水!他含蓄内敛的性格变得洒脱不羁!他染了头发,纹了身、打了耳钉鼻环、盖住半张脸的框架眼镜也不见了……

潘多拉的盒子越开越大!他开始咒骂原来的生活、咒骂原来的教条、咒骂自己的父母,甚至是身边的人!有时候还会变得很癫狂、很兴奋!他会突然大喊大叫,把内心所有的压抑都宣泄出来,或者就是单纯的大喊大叫,或者哭泣!他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父母,觉得父亲就是个暴君,母亲就是个助纣为虐的小人!
但小齐的内心不如父亲那般坚定,每每放纵之后,他又会被打会原型。开始谴责自己不该放纵,自己是学者的儿子,必须优秀,必须时刻严以律己,他觉得自己糟糕透了。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特别失败!
他好像一下子被打到了深渊谷底,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想不通自己的一生有什么意义?看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每日浑浑噩噩,不止一次拿刀划向自己的手腕!
或许,某个瞬间,小齐像是又想通了,又觉得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了!又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肆意地享受自己的生命!
紧接着,又是一个谷底,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母、觉得人生没意义……如此反复循环……
因为疫情和假期的原因,小齐从学校回家了,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医之后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的关键特征是极端的心境波动,从躁狂的高峰跌到重度抑郁的低谷。它之所以被称为心境障碍,是因为它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他或她向他人表达情绪的方式)。
它之所以被称为“双相”障碍,是因为患者的心境在高峰与低谷这两极之间来回波动,与心境只沿着单极——低谷发生波动形成对比。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在躁狂发作的“巅峰”状态,患者可能会体验到兴高采烈或欣快的心境(极度快乐或欣喜若狂)或急躁的心境(极度愤怒和敏感),对睡眠的需要降低,且对自身的能力抱有迷之自信;与此同时,奔逸的思维还会让患者更加健谈;与平时相比,患者的精力和行动力都会明显提高,注意力和知觉感官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躁狂发作之后,患者可能会逐渐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状态,也可能毫无征兆地突然跌入重度抑郁之中。
某些患者会从正在形成中的轻度抑郁的基础上步入重度抑郁,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感觉良好时突然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双相障碍可以通过诸如锂盐、双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之类的心境稳定药物来治疗。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或药剂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症状或思维方面的问题。同时,心理治疗也必不可少。
小齐的药物治疗方案为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富马酸喹硫平片,心理咨询采用个别家庭模式(IF-PEP)进行。来访中心会谈和父母会谈交替进行,这样可以使治疗师和所有参与者保持接触并维持连续性。以CBT行为认知疗法为基础进行心理干预。

1)治疗目的:双相障碍的症状理解
引导小齐了解治疗目的,成功地控制障碍,而不是“治愈”,是治疗的最终目标。提供双相障碍生物病因学的信息,有助于减少小齐围绕障碍产生的自责和羞耻感,同时能够更好地建立起共情的、积极的、主动的和焦点解决式的方法来控制障碍。
让父母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双相障碍,他们的脑部结构跟正常人会有一些不同,同时大脑中也存在着影响脑部结构之间信息传递平衡的化学物质,二者共同影响了双相障碍的症状表现。帮助父母把双相障碍作为一种脑部功能紊乱看待,这样有助于他们应对孩子的情绪并满怀慈悲地看待行为问题。重点要跟家长沟通双相病程中潜在的自杀倾向。
2)心境记录
父母通过记录小齐心境变化的过程,可以帮助父母理解心理-社会应激源和躯体化应激源(例如父母间的冲突、严苛的教育模式等)是如何影响小齐的病程的。治疗师会在每次开始时回顾小齐的心境日志,有助于强化父母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3)确立健康训练计划
调节睡眠、营养以及练习是情绪调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睡眠不足会引发躁狂症状,同时还是易激惹的常见原因。并且许多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会增加体重,这会导致自尊方面的问题,合理的健康计划可以改变睡眠模式、饮食,通过团体运动,也可以增加社会交往。

4)识别诱因、觉察身体信号
帮助小齐识别诱发负性情绪的事件,并识别出伴随这些情绪出现的躯体感觉。让小齐识别自己对这些负性情绪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同时识别出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
讨论面对负面感受时产生的有害的认知和行为,以及想法、感受、行为之间的联系。最后指导小齐重建想法,选择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来缓解情绪失调。
5)形成应对工具箱
为了更好的选择适应性的行为来调节情绪,需要形成应对工具箱,这个工具箱包括对有效策略的提醒,由小齐来识别,帮助小齐重新控制自身并进行自我放松。
让小齐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选择自己适合的工具来应对。例如,放松工具可以是听舒缓的音乐、读书、腹式呼吸法等等,用其作为镇定技术。
6)沟通技巧
在小齐和父母的沟通中,一直存在着困难,治疗师介绍常见的有害的沟通例子,包括骂人、指责、不承认、旧事重提或重复无关的冲突、插嘴和说教;在父母对这些消极互动引起注意之后,介绍更具适应性的沟通方式,包括保持积极和冷静的态度、讲话简洁、轮流讲话、注意其他人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倾听孩子而不是说教等等。
通过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共同努力,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的共同干预下,小齐终于恢复了!小齐的爸爸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责,愿意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继续开展家庭治疗,希望能够抚平小齐的心灵,让孩子能够开心的生活。

对于小齐的经历,我的感受很复杂!我不知道小齐经历的悲剧究竟该归咎于谁?又或许谁都没有错吗?父亲是好学者、好老师;妈妈是好妻子、好师母!他们都在用自己原来被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教育小齐,或许,他们也很用心,只是走错了路!
终于,小齐出院了,走的时候把红色头发剃了,耳钉鼻环也都去掉了,现在的他已经不需要那些了,祝愿他能够开开心心的去享受有爱的日子。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走对自己的路!
References:
(2008).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bipolar disorder; a guide for clinicians.. Scitech Book News(3),. doi:.
Whitten Shannon Etheridge.(2008).Bipolar disorder.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 Advance for nurse practitioners(11),. doi:.
杨春强.(2007).双相情感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 精神医学杂志(06),408-410. doi:CNKI:SUN:SDJB.0.2007-0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