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续】不迎合市场,中式含蓄的美术片
不想用“神作”去捧杀作品,也不想它攀比别的作品
“我就是我,不需要忖托”,自己看几集,就会有判断
因为还没出完,现在按照目前观感给分,后续若是我认为的佳作就给5星,有不足也会扣星。
目前5集内容并不高深,比较含蓄,除了第2集比较怪诞,其他的通过自身阅历,就算无法描述,直接把自己套进去,多多少少都可以理解故事。
以下是我的观点
《小妖怪的夏天》:
(1)有人说,这不符合原著
不管原著怎么样,但这是故事新编,不同的时代,会通过改编来符合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就像古代口口相传的故事,通过不同朝代的人润笔,符合当时社会状况,打动大多数人心后才会流传于后世,比如《西游记》创作前也有不少带有奇幻色彩的唐僧取经故事。
86版本西游记能成为经典,但能和原著完全一致吗?结合那个年代,主要宣传不畏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
但原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启蒙,统治阶级集团内部政治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兴道教,宠幸道士,追求长生不老,大兴土木,民众饱受劳役之苦,而孙悟空更像是当时思想启蒙中个人主义的代表,极其富有自我意识,嫉恶如仇,向往自由,平等,反对权威,反对对人的支配。
现在的孙悟空估计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含义,实力强大的英雄和反抗精神,反抗不满的现实。
就像原著的妖魔鬼怪象征着朝政荒废,道士当官,并与宦官权臣勾结,党祸横行。而这个作品的妖魔鬼怪象征着如今大部分社会结构。
故事新编就是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背景,创作出符合当代思想潮流的作品。
(2)有人说,一棒子打死才是现实,才讽刺到位。
我浅薄的文学素养,告诉我,文艺作品不一定是为了反应现实,天马行空的故事比比皆是,也不是只有讽刺才能反应现实,讽刺也不是最高级的文学手法,不要为了新颖而新颖,追求所谓的“不落俗套”,能打动人心,给人思考才是佳作,不是讽刺,黑深残就是神作、不落俗套。
孙悟空虽然性情急躁,前期经常冲动惹事,被唐僧念紧箍咒,但他嫉恶如仇,也不是一见到妖怪就打,一般是打对唐僧出手的妖怪,而他有火眼金睛中的千里眼,能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吗?
如果什么东西都想看成黑色的,那么你的精神已经被污染,失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很可能有抑郁的风险,所以儿童的精神世界往往比大人们精彩多了。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为什么不从文艺作品中吸收积极乐观的能量(正能量)来平衡现实中的负能量?
当负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我相信,人的精神会爆炸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是有讽刺,但主要不是为了讽刺,而是宣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有孙悟空那样的贵人从烦苦的生活中拯救自己,这作品的点睛之笔就是孙悟空的拯救,能让大部分社会人共情,感到暖意,似乎现实仍旧有丝美好,也有这样的向往之情。
当然,孙悟空也就出场几分钟,熟知这一角色的人,更加有共鸣,因为已经成为具体象征意义了。
这部作品是真的老少皆宜,故事比较浅白,主要分为两类观众,未出社会的,看着会笑,感触不会太大;在社会中的,看着心酸,代入小妖怪的角色,引起共鸣。
《鹅鹅鹅》:
这个作品,很有聊斋志异,志怪之类的味道,画风有怪诞的美感,内容留白有韵味。
任何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思想感情的表达具有隐蔽性,要求作者不是鲜明地直接表达,而是融入到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
所以,这个作品真的做到这点,没有像第一集那样直白,很隐晦,每个人第一时间看到的感受,大概是不同的,就像品读一首诗词。
但当从原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则是一个故事,而结合自己的阅历去看待,则是另一个故事。
在这里我结合我的阅历看,也没想太过复杂,就比较简单:
从货郎角度看,人心套娃,也就是人心隔肚皮,犹豫不决,一场空,由此为鹅笼,迷失自我,人间何事不鹅笼?
从狐狸书生角度看,戏弄人心。
常有人在鹅山失踪,应该和狐狸有关,对进山的人更多的是戏弄,狐狸惊吓货郎,控制了货郎爬山,并吃掉了两只鹅,看似用酒给他赔礼道歉,货郎却喝得头昏脑胀,出现幻觉。
狐狸掐住时间苏醒和离开前意味深长的眼神,它大概知道自己睡觉期间发生的事情,而货郎已然忘记自己需要送货的两只鹅,为失去的心上人黯然神伤 它成功多次戏弄了货郎。
货郎也在鹅山失踪,或许事后想再次寻找狐狸,在熟人眼里是失踪了;或许因为失去了鹅精,精神恍惚,掉下险峻的山崖。
对于进鹅山的人,令人恐惧的不是狐狸本身,而是对自身迷失的无知无觉。
从鹅精的角度看,她是不情愿被困在牢笼里,向往自由,而货郎就是一个机会,所以她甘愿和货郎私奔,人心难测呀,前面的时候,货郎还可以当旁观者,现在已经变成当事人,更难揣摩人心。
《林林》:
3D不是没有好作品,虽然我更喜欢2D,但不会去盲目排斥3D,说实话,这抽帧真的不习惯呐,一卡一卡的感觉,不过场景很雅致,有些画面是不错的。
这个作品让我想起以前做散文阅读题,刚刚一查,挺符合的。
叙事散文又分为五类,一类叫写人状貌类叙事散文,一类叫叙述情节类叙事散文,一类叫阐发道理类叙事散文,一种是咏物类叙事散文,一种是心理历程类叙事散文。
叙述情节类叙事散文重在情节的细节,与记叙文不同,不讲究情节一波三折,但重视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在快餐式动画时代是不受欢迎的,只能当文艺片,对比文字,又缺失一种文笔的美感,毕竟只有画面和对话展示。
开头是经典的自述式开头,随着话语展开画面。
(1)林林亲近人类,不过是孩子的落寞和好奇心,成年人的眼里,异性靠近就是爱情吗?况且还是孩子,真是孩子的纯真世界和大人的复杂世界冲突呀!
成年人很喜欢用大人的世界观去揣摩孩子的世界,又不会蹲下身子,过问孩子的看法,也不会想要去理解,甚至可能会向孩子抱怨:我都那么辛苦,你为什么不体谅我一下,能不要这么皮吗?
有些东西,父母叫孩子不要这样做,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孩子不会理解的,告诉孩子,孩子可能会似懂非懂,总比一无所知要好,也不要以为告诉孩子就一了百了了,就像片中的狼母告诉孩子人类有多残忍,绝对不要靠近他们,可能孩子欲言又止:我遇到的人挺好的,却被狼母的态度吓得不敢说,可狼母也不会再去过问孩子对她的话的看法,就像给了一道命令:禁止与人类交往
就比如,孩子被恐怖片吓哭了,不一定讨厌恐怖片,而父母看孩子被吓哭了,就认定孩子不喜欢,孩子不适合看,也没有问孩子的感受,我10岁左右开始看恐怖片了,现在也没什么影响,有时候说儿童阴影,只是在调侃。
特别讨厌举报动画片的成年人,动画片创作本不易,有的是幼儿向,有些是青少年向,有些青少年片子,孩子也是可以看的,他们可以理解得很好,只有大人复杂的世界观,认为孩子什么年龄阶段看什么东西,而孩子的接受能力比大人远要高,前提是大人要教孩子去判断是非,这样他们也有能力去筛选对自己有益的地方。
就回到片子中,作为这座山里最后一只狼孩子,没有同类玩伴,看到人类孩子在玩闹,忍不住靠近是正常,也不是什么熊孩子。
我小时候的一个暑假,村里一家来了个亲戚家里的孩子,也转学到村里的学校。
这个小孩跟我是异性,刚开始不敢靠近我们这堆孩子,后来忍不住靠近我们,玩得挺亲近的,有时小孩子的无心之言,很容易闹矛盾,但也很容易和好,一起在村里,田里,山里玩了个遍。
两三年左右,对方就离开了亲戚家,现在再也没见过了,时间已经模糊了样貌,却对与这个人玩闹的感受印象深刻,因为这个人很特别,不是村里人。
(2)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是老生常谈了,但不代表没有意义,追求刺激,翻滚式反套路的时代,有时能喝一下白开水,品尝一下甜味也不错。
看过一个短片,上世纪欧洲的三头狼,因为人类活动,被迫迁徙超过一千公里,最后一头狼躲着人类生活了四年,附近村庄很害怕,它就被悬赏十万猎杀(经过现在换算),那时候才1904年,最后一头欧洲狼因此灭绝。
以前的人类或许还会被野生动物威胁,当自从人类学会了狩猎以及火器的发明,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了。
当时人类还没想过要保护野生动物,猎杀卖皮是常事,狼成为珍稀物种,而短片的小孩没有像大人那样拥有杀戮之心,非黑即白,知道林林是狼,却无法把她当成害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因为林林对人类没有恶意甚至是他的朋友,自己父亲却是迫害她们一家的凶手,所以这件事对他来说,真的难以释怀,林林能活着大概因为男孩的父亲成为肉垫,男孩长大了,放弃了狩猎,选择了农耕,穿着特制的鞋,留下兽印,是为了不惊扰大自然中的伙伴,而林林成为了最后一头狼,两人隔岸相望的意境很美。
“
白山黑水,濯我红心
林下含芝,授汝长生
不见来路,胡不归去
风之于诉,箭齿狼窥
一水相望,两生相宜
不见来路,胡不归去
”
看到评论区有个对歌词的解释,很符合我的口味:
“白山黑水,濯我红心;
林下含芝,授汝长生”
采用了互文,即白山黑水濯我和你的红心,林下含芝授我和你长生。
其含义是:“我”和“你”(从人的视角是人和狼,从狼的视角是狼和人)都是这钟灵毓秀的白山黑水所孕育的生命体,我们共同的“母亲”——白山黑水赋予了我们纯净赤诚的心灵。
因此,我们原本是一样的,应该以纯净赤诚之心彼此相待。
“不见来路”指的是原本一样的人和狼却看不清自己从何而来,反将彼此视为“不一样”,相互敌视、斗争。
“胡不归去”则像是“母亲”白山黑水对人和狼的呼唤:回归纯净赤诚的本心吧,看清你们原本是一样的。
真的很美的意境,像是整篇故事的心声:
同是大自然的生灵,人类与动物如何在大自然中共处,该何去何从?
这首歌,词,曲,演唱,三者结合,配着画面,真的很凄美,像一篇散文。
下个画面,已经在幻想人类与狼的和谐共处,想到植物,其他动物,可以扩展到整个大自然,还是蛮喜欢生物学科。
没有绝对的对错,生存是任何动植物一直在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然界一直有食物链,而人类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最高智慧物种,就会思考怎么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但赶尽杀绝也不符合人文关怀,动物也是有灵性的,比如人类幼崽被遗弃,有狼捡走并抚养长大,被称为狼孩。
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古人的部分思想真是跨时代的,可人类渐渐忘记,过度开发,侵占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压榨自然的资源,在上世纪,人类开始大规模捕杀野生动物,是一种全球化大灭绝,当然,这些也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但这一目标又恰好威胁着自身,WWF全球总干事马克兰博蒂尼表示:“我们正面临着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来自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危机,这对人类当代和后代的福祉造成了威胁。”
或许人类很难节制,所以,有时候觉得人类很恶劣,压榨着家里的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时,又幻想着迁徙到另一个星球继续繁衍。
这个问题或许一直纠结到地球毁灭甚至宇宙生存,永恒的话题。
(3)看到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也不要说什么过度解读,本来自己看出点领悟,那么就是自己的东西,也不必去迎合别人,当然,也可以去接纳自己喜欢的观点,当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完蛋了,不同阅历所看到东西就不一样,就像上面,我对这个片子的看法,那是我结合自己的阅历的第一时间看法。别人的看法也津津有味,这个时候,故事内容或许都不重要了,反而是人们从中提炼出来的感悟,是他们的阅历总结的人生感悟,旁观者看着他们的人生感悟,也忍不住惊叹:很有想法,这能帮助我以后看待其他事。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这个短片和《林林》一样采用散文来记叙,娓娓道来,就没前两集让人惊艳,也就是大众喜欢的“反转”。我不知道喜欢反转的观众是否喜欢这两集。反正是不迎合市场主流口味。
对于这一集,经历过城乡文化差异冲击的农村孩子感慨万千。
短片的小男孩因为三只影子相信有妖怪,就看见妖怪的存在,而流传王孩儿被妖怪吓傻后丢了魂,病死的小狗随着神仙妖怪搭上乡村巴士离开了这座农村,这意味着科学已经通过便捷的交通普及到农村里,拂去了蒙昧,信仰遗失,也让一些人远离农村,追求更优质的生活。
最后的冲天炮是点睛之笔,是旧文化的挽歌,新文化的迎接。同时,也是祭奠小孩的童真流逝。
看完了有种怅然若失的感受,更多难以言表的感觉萦绕心头。
这个短片相对导演的另外两个短片,抒情意味更淡一些,或许因为不是常见的与亲密之人的联系,而是讲乡村文化变革引起的变化,一番滋味难以辩明,惋惜偏多,农村生活也失去了神秘的乐趣,也因村民流失而清冷。当然,这也不是在反对现代化。
《小满》:
剪纸动画,真是国内别具一格的动画,这个画风很中式喜庆,场景色彩搭配很有韵味,特别是市场的那个长镜头。
这一集其实也很简单,代入孩童时期的自己,就能感同身受,小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大人眼里稀疏平常的事物,在小孩眼里是惊奇的,在想象力的涂抹后,有另一番天地。
小孩的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小满对鲶鱼的情绪变化很符合孩子心性,也对这段记忆进行美化加工,捡来的鲶鱼盘本来是收藏起来的,这段经历的痕迹已经被破灭,小满又将它挂起来,纪念这段时光,记得那头鲶鱼,那一艘孤院里井底的木船。
最后一个镜头就代表成人视角,之前的角度是童心视角。
就像我们小时候,做很多我们自认为神秘又有趣的探险活动或者在外面捡些“垃圾”回来收藏,现在回忆起来哑然失笑。
这是个童心未泯的作品,很有意思,一花一世界,这是儿童眼里的世界。
看不懂又没耐心的人大概已经失去了童心,进入焦虑的成人世界。
带着童心生活,或许更加有趣和有活力,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目前两集,第一集,彩色水墨画,第二集,素描画,第三集,3D,场景模拟水墨,第四集,2D绘本风格,第五集,剪纸动画,让我梦回童年,那时候真的是风格各异,有自己特色的画风。
而现在部分观众没看过上世纪画风,从小看日本画风长大,反而看不惯这两集的画风,真是悲哀!
可笑的是,因为我看惯了老式国产各种画风,却能接受画风的多样性,这么多年国漫,日漫,韩漫,美漫都看过来了,兜兜转转,还是怀念国产自己风格各异的画风,再翻翻以前的老动画片,不少是寓教于乐的作品,是孩子看着有趣,大人看着有趣又沉思。
现在大多数动画片模仿日式的风格,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学会了日式画风、日式台词、日式浮夸动作,内容很多没有内涵,只要设定新颖就行,建模好看,画风好看,不用思考最好,所以现在遇到的需要思考的动画,部分观众大脑宕机,看不懂就说故作高深。
有些观众追捧动画里的日本文化,却忘了自己的中华文化,估计年代都记不全,在企鹅的《大理寺日志第二季》的唐朝文化说成以倭代唐,日本风,估计连日本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这里学习都不知道。
在《中国唱诗班》里面,更是有心中有辫子的人,真的很离谱,历史文化可以一把火烧掉吗?每个朝代都有好的,坏的。在这动漫里宣扬古诗文的文化底蕴,却因为个人喜好成为抨击的对象。
另外,无脑爽的动画,播放量奇高,评论区一边骂,一边追,我不懂是什么心态。喜欢看这类似的人,也不要嘲讽现在儿童看小猪佩奇之类,无脑爽的动画,也不过是青少年的“卡通动画”,不比谁高级。
反而内容算佳作的,播放量暴死,冷门更好看是这个原因吗?可怜的制作组,可能因为这样破产,而垃圾因为观众纵容,而赚钱继续产垃圾:你看,播放量那么高,他们嘴里虽然喊垃圾,却还不是心甘情愿追下去吗?说明口是心非,他们爱看得很!这就是市场)
现在流行修仙/玄幻类(内容:无脑爽就完,后宫向,女性建模好看,垃圾也能看下去)、吐槽式/无厘头式搞笑类(大部分动作浮夸、强行尬笑,笑话真的很冷,有些人设没有常识,或者猥琐油腻,这样的角色难道不是出来卖笑的吗?看几集还可以,看多了就很腻,也很无聊)、女性向作品(不少是炒cp的或者只看男性脸蛋的)
另外,我不理解,既然制作那么难,为什么还要水剧情?还不如好好制作,赢得口碑和观众。
【这十多年,国内是有佳作,但数量不多,不要空喊国漫崛起了,几部作品代表不了什么,要是真的崛起,起码每年内佳作数量可以多起来,每个季度有精品两三部,这能实现吗?】
【以上个人看法,
第1集够趣,够美,不够奇,共情,雅俗共赏;
第2集够趣,够美,够奇,怪诞,隽永,是优点也是缺点,就像有人喜欢文言文,有人不喜欢;
第3集够美,不够奇,不够趣,画面雅致,故事通俗易懂,平铺直叙,结局回味,就像有人喜欢散文,有人不喜欢
第4集够美,够奇,不够趣,故事也是散文式,简单易懂,娓娓道来,通篇惋惜之美,萦绕心头,只爱好反转刺激的人或许不喜欢】
【目前看来,这部动画没有迎合市场,要用足够的鉴赏门槛才能有耐心观看下去,觉得好看的会好看,看惯了快餐式视频的人,不足够有趣就会无聊。
除了第2集,都比较通俗易懂,但第1集,大家有个大圣情怀是共通的,打工人共情,但小孩子不懂里面的深意,足够有趣就行。
第2集,偏好古代文学的人更容易欣赏,也有部分人看不懂却喜欢画风的。
第3集,偏爱动物和生物学科,可能感触颇深。
第4集,经历过旧农村变革,在城市漂泊定居的人更有感觉,那个年代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手机,乡野趣味都在整个童年里。
第5集,儿童或童心未泯的人很有感觉,小满是每一个童年时期的自己。
在这个动画里,难得看到这么多种表达方式,但按照市场来说,小说的节奏比较迎合市场,有个高低起伏,内容也要新颖,特别是带有趣味性的,比如第1集,虽然有些人看不懂里面的深意,但看着就会哈哈大笑。
大概很多人做阅读理解时,面对诗歌,文言文,记叙文中的散文和小说,更偏爱小说吧,这比较有意思多了,小说会是长久不衰的文学体裁。
其实,我更乐意国内动画行业出多点类似《天书奇谭》,达到奇,趣,美,富含深意,却老少皆宜的作品,当然,严肃文学类的题材,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奇趣,又意味深长,孩子或许也可以看,这种跨年龄的佳作,是能足够经久不衰的】
【只要作品能引起共鸣和沉思,这是我对佳作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