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中环三季报业绩交流20221020(全交流覆盖)
尊敬的各位投资者,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下午中环2022年第三季度的业绩交流会。我是TCL中环的董秘秦世龙,今天出席我们会议的有公司总经理沈浩平先生,新能源板块材料负责人张海鹏先生。本次会议的议程我们包括三项,第一项是由我向各位投资者汇报前三季度的经营的一个简要情况。第二项是请我们的总经理沈浩平先生对三季度的整个情况做一个补充。第三项是进行问答交流的环节。下面我们开始本次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我向各位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经营简要情况,谢谢。
各位投资者,前三季度我们看到的是在化石能源危机,全球气候治理能源紧缺和安全这种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的背景下,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优势体现,各国都在鼓励光伏产业市场装机是持续向好,光伏迎来了一个比较长期的确定性的发展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海外产业链谋求自主可控,然后在竞争维度上,竞争投资也在吸引着业外的资本进入,竞争当中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现象,多晶也在周期的因素下处于高位运行。
公司作为光伏材料的头部企业,我们主要通过内部的技术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推动工业4.0的组织变革,提升柔性制造的能力,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同时结合了组织变革,调整我们的组织阵型,使我们的运营更敏捷,管理更高效。
前三季度我们实现的营业收入是498.5亿,同比增长了71%,归母净利是达到了50亿元,同比增长了81%。含银行承兑的经营性现金流是78.3亿,为归母净利润的1.57倍。公司的盈利质量在行业内处于一流水平,前三季度的加权的roe达到了14.8,简单年化的话是19.7%,这是在去年年末增加了竞争的基础上实现的,公司对融资对股东资产的运用都是高质高效。
前三季度公司的各产业规模是增长比较明显的,行业竞争力是持续提升。我们打开来看,在光伏硅片上,公司9月30日的产能已经达到128GW,这是全球最大的有效产能。其中我们 G12的产能占比是相当高的,产能的结构比较的优质。我们在产品上 G12的产出,市占率远远领先于同行,在N型硅片上保持了强有力的产品竞争和协同效应。N型硅片的市占率是多年保持第一。在制造方式,公司是秉承着工业4.0制造方式的这种变革,提升我们柔性制造能力,打造我们的黑灯工厂,人均劳动生产效率约是同行的3-5倍,为公司的全球化制造发展也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受限于原料稼动率是不足的,公司也坚持高周转低库存的这么策略,所以中环未利用硅料升值,因此盈利的质量比较扎实,我们的稼动率虽然当期有一些问题,但是也为未来的盈利留有了空间。
在电池组件环节,我们的 G12组件已经达到9.6GW,我们还是把叠瓦组件定位于硅片结构性产能匹配的这么一个关系,消化我们的超规格的硅片,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硅片。目前组件方向应该前三季度的利润贡献还是负向的,但这是作为市场开拓,或者说新技术规模生产一定学费的情况。
上半年整个前三季度我们的市场开拓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快速进入了央企的白名单和获得了许多客户的好评,产品的差异化得到了很好的一个验证,截至三季度我们也进行了差异化的制造升级,继续发挥公司在制造方式方面的优势,而叠瓦组件具有用硅成本换boss成本这么个属性,随着硅料高位向正常回归。组件应该是会进一步的提升。
总体来看叠瓦组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有差异化竞争能力有知识产权的这么一个产品,在半导体方向我们也实现了一个同比88%的这么一个营业规模的上升。我们再看公司三费的优化方向,在管理费上我们通过组织变革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财务费用上我们在降低财务费用率的同时,也改善了我们的债务结构,使我们的资本的这么结构更加稳健,销售费用是增加了的。
随着组件业务的上升,销售费用略有上升,但是总体来看,我们的翻倍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三费的控制是比较好,达到了公司的预期效果,同比和环比都在持续下降,2.7%三费率在全制造行业当中也是比较优秀的。
在研发投入上,我们前三季度总共投入了27个亿,同比增长了52.7%。一方面是包含了降本增效类,我们通过工艺创新制造方式的转型变革,提升了我们的单台炉产、单位切片机、单位工厂的产出和人工的产出。我们的ps系列技术包括细线化及薄片化等都持续的领先于行业,引领了硅片的减薄多产出规划的下降,支撑公司盈利的实现。另一方面我们在布局前沿的技术,在新能源光伏材料和组件以及电池方向我们都有所推动,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公司未来盈利的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
在经营效率方面,无论是现金的周期,存货的周转,还是应收账款的周转,对比我们的同行,我和我们制造领域来看都表现极佳,且在不断改善,一方面是保持了中环对经营稳健的追求和运营质量较高的追求,另一方面目前也是光伏高位运行的阶段,拐点即将来临,是平衡我们在抢占市场占有率和有效防范风险下跌的这么一个平衡的有效手段。
我们再看第四季度我们的经营策略和举措上,我们看到在光伏材料方面,目前拐点可能是一个即将要来临的这么一个特殊时段,我们会继续发挥公司的这种制造优势,提升稼动率,运转的效率,保障公司硅片的市占率且降低风险。
在技术和制造方面,我们也继续练好内功,持续的通过技术创新精益制造,实现成本的优势,建立竞争的壁垒。年底我们的经济产能将要达到140GW,单台炉产、单公斤的出片数等指标会持续提升。在电池组件方面重点也有三方面的工作,制造端组件的实验线的优化和项目的上量,叠瓦3.5的技术升级,我们的电池工程实验线也在释放一定的产能,去加速我们在Topcon试验线上的这种建设。
在运营端我们是加速我们的库存的这种周转,提升我们的运营效率,强化我们ODM的体系建设,推动我们差异化的制造方式。最后一项的电池组件方面的工作就是推进我们的全球化。美国的IRA法案的推出使得在组件方向上,我们在既有的maxn合作的基础上,先行推进海外的布局,储备国际化的这么一个人才。以上是我对三季度的一个简要的这么一个汇报。我们第二项议程是有请公司的总经理沈浩平先生对我们公司三季度的一个补充的说明。
各位投资者,大家下午好,按照公司的安排给各位汇报一下补充材料,这个相对于我们的三季报和历史上的预期报告是有区别的。
在补充材料里面,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点来进行汇报,是 TCL中环认为我们公司的制造和经营水平应该在三季度标志性的上台阶。这个台阶的表征是从三个维度来看,第一个,我们技术创新的引领性和它的先进性在TCL中环的制造业里面得到充分的证明。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制造方式以及我们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团队teamwork的这种的状态是上水平。
第二,我们通过6年来的艰苦努力,在前期甚至牺牲对一定的发展速度的代价下,我们工业4.0和我们制造方式转型,在晶体、晶片、组件、电池都通过2022年1-3季度的发展,得以证明这个方式是高质量的,能够穿越周期的,能够为股东回报提供更多数据,带来更多利润。
第三是我们的组织更加有效,通过混改,我们的决策,我们的项目实施能力,我们的目标达成能力都全面得以提高。以下我分别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第一部分我们还是说我们TCL穿越周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这里面表征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全要素的指标提升,实现了我们特别表征在三季度里面的高质量发展。
从4个维度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我们的橄榄型组织在工业4.0的平台上已经初见成效,这样从过程中自动化、少人化、高效化、高新化,让员工更加尊严工作、生活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第二,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积累优化培养自己的团队,坚守工程师的黄金守则,在这方面提升了中环,无论是半导体行业还是光伏行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是高效。
在制造方式变革方面,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的。就是我们在。历史上也对各位投资者进行过展示,就是说什么是工业4.0。在2022年1-3季度,包括2021年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大家都知道多晶硅在高位运行,中环应该说受行业博弈的过程中,我们的稼动率客观上是受限的,但是我们的利润是上升的,最核心的基础来自于我们的制造方式变革,我相信这样的制造方式变革,在面对未来2-3年的行业周期波动的情况下,我们的竞争力会持续提高。
在落实我们2022年初的计划会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开工成本领先行业4优3元,硅料消耗领先行业3块。G12硅片出片数领先行业三片。
这个目标在7月份就可以达成,这个极大的提高了中环硅片及硅材料产业的盈利能力。
下面我会向大家汇报,我们折合成大行业比较熟知的单瓦毛利水平。其实单瓦盈利水平是通过我们三项的核心,把目标得得以达到,实现了超预期的单瓦盈利水平。第四方面是我们体制的变革,这个方向大家也都很清楚,第一个关于制造方式变革是我们支撑经营业绩上台阶的根本。从Q1到Q2,我们的业绩是一个近似于线性的上升,但Q3我们应该说有一个跨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机效率,生产效率。效率指标,以及围绕着我们中环下一步要全球化发展自己的晶体晶片产业,而做的ESG方向的努力。从生产效率方面,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了40%,相较2020年12月,人机配比我们提升的数量更大。在效益指标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制造方式的变革,我们实现了晶体制造成本3+3,公斤出片数多三片的领先优势,对我们Q3的业绩以及我们未来穿越周期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在ESG方向,无论在能耗排放上,我们工厂都实现了企业零排放,固废排放大约只有1.3%,能耗在拉单晶这个方面只有硅材料方面只有14度一千克,这个是行业最优质。
在碳足迹方向,我们电池组件的碳足迹是降低到了10%,是500克,而硅片环节我们只有仅仅的22克。
在ESG重要的员工关怀方面,我们人均到手收入平均是15元以上,人均公司费用率达到21.6万元,工作时长我们始终坚持没有超过国家劳动法所规定的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第二,在生产要素评估方向,我们在生产要素方向是进行全维度的评价,这里面也包括投资。从投资的局面来看的话,我们的6期项目包含约2,000万的工业4.0和信息化的投资,我们的银川单晶项目投资是2.2亿1GW,如果同比同行业,我们大约也就是不到两个亿形成1gw,绝对投资额的和工业4.0的上升以及优化的 pm和工作控制,实际上使我们的投资密度得以大幅度下降,在晶片方向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是从投资领域来看。
在制造方式变革持续提高效率方向。我们2019年可以看到晶体的劳动生产率是42吨,到2022年9月末我们已经达到67吨,预计随着银川产能的释放和我们对5期4期工厂的改造,这个数还有持续上升的空间。在拉晶集控的支持下,我们单晶炉的员工的配比已经达到了384台这种技术水平,为我们去北美、欧洲进行产业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看的话,制造方式的变革也促进了我们组织的变革。可以看到我们的组织从行业的三角形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接近橄榄型的组织,在一线工匠29%的这部分员工,我们强调他们一岗多人,一人多岗。总体表征来看,以投资的资产运营效率也得到得以大幅度提升。从2020年的一次提升到我们9月30号的2.5次,极大的降低了我们在行业巨变周期的时候诱发的存货风险,资产风险和运营风险。
从行业稼动率的态势来看的话,中环可以看到在2021年Q1的时候,我们有90%的产业稼动率,但是在今年Q1的时候,我们是77.5,Q2是70%,Q3从多晶供应量和我们的产销量来说基本持平,但我们的新产能有增加,因此 Q3表征的单台稼动率只能达到68%。我们对Q1、Q2、Q3的状态进行了一个评估,也对未来又进行了一个不完全的展望。
这几个点,第一光伏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少数景气行业,展现出来产业投资周期有一个错配,多晶市场里,特别在今年、去年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晶硅高位运营的局面,价格高于预期,各环节的存货,无论是组件、电池、硅片以及贸易商,数量上升,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存货。
随着多晶硅价格的逐渐上升,客观上增加了包括企业贸易商。以及部分参与多晶硅交易的电池制造商,组件制造商的运营利润,也促使了价格的上升,这是第一。
第二包括行业确定性的增长,带来了非原行业的新资本的巨量投入。
第三应该是受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上下游各环节都在进行所谓的博弈,客观上造成了硅片产能集中度的下降。应该说在这两年的过程中,中环作为历史上硅片的龙头之一,是受到了上游行业的某种程度的限制,希望硅片行业的集中度有所下降,产生出来这样的效果。展望我们对未来的多晶硅价格的这种下降是有一个判断的。
但无论如何提高企业基本竞争力,提升运营效率是企业化解风险,提高利润的根本出路,这是我们的认为。行业价格的下降会造成即期生产存货贬值,当然更高的存货受损就会更大,提升运营效率是中环在2022年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链整体资源,我们也坚信将回到逐步向具有优势竞争力企业集中的路上。
关于全球化我们是这么来看待的,作为北美、欧洲这两大经济体,当然我们中国也算一大经济体,面对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北美经济体还是欧洲经济体,包括印度,都是有强烈本土化制造的诉求。
在大国博弈逆全球化的过程中,中环希望自己的优秀的制造能力能够穿越政治,穿越国别,穿越宗教,能够在除中国之外的别的经济体里面得到应用,并提升他们的响应他们的本土化制造,这是趋势,这也是我们提高GNP的一个主要路径。因此中环在策略的过程中,就始终要坚定自己在国内把制造把技术创新、制造转型和良好的运营和ESG的关怀,提升到足以在欧洲、北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建厂的能力,输出制造模型,输出制造文化,并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在前期对maxn进行了一定的增资和可转债的参与。总体来看,中环将一方面依托于maxn这个支点,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所在国家的政策关怀,政治关怀,另一方面强化自己的制造能力,把晶体、晶片推向全球。最后展望未来,按照公司的设想,还是始终坚持光伏行业,是一个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为根本,以经营和改善经营和全球化为目标来持续发展。
当然中环也始终坚持建立友好,客户信赖。最近我们的重点已经将工作的重点提升到如何提片我们硅片、组件的质量来下功夫。
这里面包括N型的topcon的同心圆的解决,产品电阻率寿命,其他参数的高斯分布,也包括针对hjt电池IbC电池的特有的研发,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清晰的看见,中环在N型产品的深刻理解和我们对质量管控的能力,能够支撑我们面对光伏产业可能的电池片转型。
这是做了一个补充报告,这两天大家比较关注数据,我想给大家还是来提前汇报一下。
关于每一瓦硅片毛利,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2022年Q1的时候,毛利为单瓦0.15,Q2的时候大约0.16,q3的时候达到了0.18。关于刚才秦世龙先生也向大家汇报了我们的技术开发费里面,其中总共有27亿,资本化只有4个亿,费用化23亿。
换句话说中环对技术开发费的处理,更加着眼于长远发展,更加着力于基本竞争力的提升。从这个支出的方向来看,我们围绕着组件、电池方向大约投资了三个亿,硅材料方向包括单晶生长和硅片切割方向投入了18亿。
在这18亿的投入中,旧产能的改造大约有3亿,工业4.0改造有相当部分,剩下是技术项目。我们半导体中环领先大约投入了两个亿。
浙商电新的张雷,两个小问题,
公司整个就是从技术领先到产能领先,再到一个盈利领先的这么一个过程中,往后面如何看公司这么一个持续的竞争力的提升。第二个问题整个公司三季度其实整个产能稼动率处于一个是属于略微下滑这么一个过程,也是整体的产出没有增加。后续的话随着整个硅料产能释放,我们是如何看待公司后面整个硅片的盈利,以及公司未来市占率。
关于公司可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我是在这么理解,其实一个企业的经营大概有三个方面,其实在不管是手机行业、汽车行业还是我们光伏行业,它本质里第一个是企业基本竞争力,第二个是企业的运营能力,第三个是企业对行业的运营能力。
我们始终相信企业的净基本竞争力是竞争的成本,它是保证我们无论在行业景气和行业背景气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利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关键。像我刚才补充材料里面的介绍,我们实现了一个333的战略,就是说硅料我们每生产一公斤的硅料比别人要节省三块钱。我们的晶体生长的非硅成本比行业要省三块钱,我们单位长度的硅片每公斤要多切割三片,你简单可以换算出来,这是我们可以在Q2硅片单位盈利1毛5和q3盈利1毛8的根本。
第二是我们叫内部的运营,在内部运营这个方向,我们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在所有行业看都是做得好的,在光伏行业就更好了,它能有效的防范行业波动。假设一个2万吨的月采购标,多晶硅价格的波动,就将决定于单月可能就会损失,金额你已经能够计算,如果你的周转率在45天,你可能要牺牲6个亿。中环在这方面是做到了1个非常好的数据,这是在运营上。
第三关于所谓的行业博弈和商业合作,商业博弈和商业运营的概念。客观的讲,我们理解产业链不同环节对中环的挤压的基本逻辑,当然这样的逻辑我想也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的。总体来看向优势资源集中是不可阻挡的,这样通过这三项,我们认为我们穿越周期,穿越未来可能的行业波动的能力,是准备充分的。
三季度整个稼动率其实是下行的过程。产出的话也是比二季度环比要稍微少一点的。
我来描述一下三季度,如果静态的看是比二季度略有提升,大概不到1%。主要是这次在口径统计过程中,我们三季度新的产能进入到可投产状态,但它必须要计算进我们的稼动率。
往后面来看的话,整个硅料的产能释放之后,我们如何看待整个硅片端的毛利率,以及市占率提升的一个情况。
我们设想过三种状态,内部取的名字叫:一是挤压竞争状态,二是残酷竞争的状态,三是所谓的决战竞争状态。换句话说,中环要准备我们竞争对手到现金流的情况下,中环还能持续保持可观的盈利水平,我们已经做了完整的安排,你也能看到三季度这数据也能推导出来,我讲清楚了吗?
讲清楚了,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其实出于我们自己盈利能力及竞争力的这种分析,我们相比于二线的一些的其他的企业好
我们相比行业水平,我们相信由于3+3+3,我们得以实现和工业4.0制造平台的实现,我们完全能够在对手现金流的条件下实现比较可观的盈利。至于未来它是一个我坦率说我也不是算命的,我也不知道,但我们会有一些分析,但是准确的价格指数我很难评估,但是从成本和利润,公司运营维度来看,我们都是假设行业里面绝大部分企业进入现金流模型的时候,甚至现金流为零的状态的时候,中环有可观的盈利。
有两个小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是关于N型硅片市场,也有说到N型硅片明年可能会紧张。怎么看N型硅片咱们的优势以及明年市场有没有可能会供应有瓶颈?
海外这块布局,包括在整个美国,包括各个地方新疆事件之后,我们在海外这块布局尤其重要,想想再听听一下咱们的一个展望。
N型硅片中环目前占到全球百分之大概65%总量的一个规模。跟全球所有技术,包括 BC技术的hjt技术和topcon技术的客户,目前我们客户这边的覆盖率是97%,就是全球几乎所有做N型电池的技术路线的客户我们都有合作,而且尤其在210规格的 N型路线上,中环目前几乎是90%以上的覆盖率,整体来看我们会将在N硅片电池这边理解到的一些材料上的特性,结合客户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会给予差异化的匹配。
我们内部叫 APP的配合,这个里面也会我们叫design,一定会把我们硅片的差异化的优势植入到跟客户一起来成长,与客户的技术参数来匹配,也是和我们工业4.0的匹配,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包括一些电性能参数的绝对质量上和薄片切割能力上,目前中环都是领先的,包括 N型跟客户配合这种差异化,我觉得我们目前跟客户配合应该也是最好的一个情况。
确确实实中方在这方面的拼命的努力,因为大家也都知道在电池总成本中,硅片占比成本过高,也都五六十了,可能有些时候更高。在中环拼命推薄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结合N型技术的发展,我们充分利用了我们在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晶体参数,就是光伏电池器件和材料的关系上,我们有自己独特和独到的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的理化分析能力和我们的研发能力,应该说不是行业内其他竞争者所拥有的,有些事你都没看到,没认识到你怎么会能把它做好,你不能说好,不知道什么好,坏不知道怎么坏,或者说靠某个试验区来说,我具备具有了这个能力或者说瞎猫撞死耗子的方式来发展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高科技的产业,这是关于对N型技术的一个理解。
我们的说一个表征技术在topcom的同心圆业界,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但中环可以有数据非常自信的说,可能全世界唯一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是我们中环。
第二个是关于海外市场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的话,全球的经济体里面大约会有三个半经济体,也就是北美、东亚,欧洲再加了半个印度,这三个大经济体中,从能耗的角度来说,和新能源改造的意愿来说都比较强烈。
不管我是我们中国,我们的市场调研分析,应该说在2023年全球的总的装机容量,我们国家自己将占30%左右,换句话说,其他70%是国际上其他国家装的。
我们非常理解中环作为一个愿意国际化的公司,我们非常理解这些大的经济体,想在新能源、组件、电池、硅片制造方面实现本区域化的这种诉求,就像我们中国非常强烈的诉求,我们自己的国产化提升,结合全球化这么多年,从我所知道的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看日本企业它怎么做。一方面在GDP方向作出努力,一方面在GMP上做出努力,中环很显然也是想在参照日本、德国公司,特别他们的大型的公司,比如说汽车产业,向他们学习,深度的进入到这些发达经济体的产业链中,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质造,这两个制造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以实现在穿越各类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过程中,让企业得以发展,把中国质造推向全球。大概我们是这么来思考。
如果在英国法国来制造,那就要对制造进行升级。我们了解在美国绝大多数制造业,员工的周薪应该考虑到1800美元,那自动化、少人化、高效化,就我们光伏产业中国制造走向在美制造,中国制造在美国制造的核心要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劳动法相较我们国内的管控可能更加严厉一些。
第三,对ESG的逻辑我们也需要思考。为此我们做了6年,特别近3年做了巨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就是为了有一天我们能像丰田、大众、宝马一样能够走向全世界,回答完毕。
?我是华夏基金的潘忠明,我这边的问题可能偏中长期一些,两个问题想想找沈总请教。
第一能不能分享一下中环的210的硅片从长期来看,比182的硅片,对整个产业链它的价值提升大概在什么地方?最终是不是那么能够以一个量化的形式,每瓦能够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多少价值的提升,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也可能更宏观一些,比如说我相信是沈总的团和团队肯定会考虑3年5年的一个中环的规划,能不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3年5年之后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那么目前是以硅片为主,90%的收入超过95%的收入来自于硅片,包括太阳能硅片以及半导体硅片,三五年之后大概是什么样子?无论是从产品线还是地理位置的分布上,谢谢。
潘总好,关于210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这样子。整体的价值,因为当时我们开发布会的时候,所演算的情况和目前产业端得到的信息应该是一致的,而且我们是这么在看210尺寸,首先210不仅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我们在19年发布的和我们目前在工厂端所准备的,其实是围绕G12的一个平台型的技术,这个平台型的技术不仅有210的产品,其实当时在发布190、200,包括我们今年发布的218,也就是210加尺寸,其实说大尺寸的应用在制造端,首先在制造端,从我们拉晶切片整体的情况来看,之前也和资本市场朋友交流过,我们大概有至少约每瓦两分钱的制造成本优势,在 perk电池端,目前看到210和182也有两分钱以上的非硅成本的优势。
从hjt和Top com的情况来看,大尺寸硅片的通量价值对于有效的降低电池端的非硅成本就更加的重要。因为首先大尺寸面积就是降非硅,不是降硅,所以在这种非硅成本相对较高的环节,电池尤其是新技术的电池单GW的投资都更高,折旧也更大,其实大尺寸的硅片项目就更加的明显。然后在电站端其实对BOS的节省是非常明显的,这个没有一个统一性的数字,就是因为在不同大小尺面积的电站上,其实计算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有一个信息可以给到您,今年四季度央企其实现在在启动一些电站,基本上全部都存在了高功率组件,也就是说600+用的是210尺寸,因为目前组件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整个下游的收益影响比较大,所以大功率的组件对于有效的降低bos成本,电站的bos成本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四季度有很多电站都转移到了600+210的尺寸。
其实我们现在也在包括环晟也在推广一些218就是210+尺寸硅片的尺寸来做组件,其实大硅片并不意味着大尺寸的组件,我们想的是未来用210的平台做210及以上的硅片来应用全部市场的逐渐的尺寸,任何尺寸我们都可以用12英寸的硅片来满足,其实都是对非硅成本和bos成本的一个有效的下降。
这块我再做一个简要的补充,实际上2021年到2022年g7实际上由于硅料的周期价格的拉高,组件价格当然也有抬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内的在电站的运用里面,几乎看到上半年几乎全是在分布式应用,欧洲市场的崛起,也大多是处于一个应急反应中的分布式应用。换句话说,分布式对组件的价格的敏感指数要比大型电站、地面电站要低一些,他更能忍受一些。他毕竟是在售电侧,就是说使用电力的区域进行一个电价一般来说比较高,它忍受力强一些。
而在光伏电站方向它是在发电车,一般来说它需要一定限度一定程度的输送,它对组件价格和bos成本的诉求会更高一些。然后进一步来看看,我们最近因为中环在推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包括印度市场也都在重点考察,特别在美国,我们长期有比较大的一个团队在和美国各方面接触,而美国的未来的发展规划,在我理解里面,它可能去到70-80,但是以地面电站为核心驱动,我想这是对大硅片的这种诉求是大功率组件高质量的硅片是一个诉求,是我们在理论上有坚定的自信,包括我们国家的光伏路线,光伏国家的新能源委员会的光伏委员会里面都是清晰的指出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发展路线图里面,在210及210平台的产品上,它都是指向了在2025-2027年期间,这两尺寸的硅片占到市场的75%以上,而166硅片快速的退出,我们也非常清晰的看到了166硅片真的就在2022年几乎要退出了。理论原理或者说第一性原理,不是几个抱团的企业能够主导的,这是关于硅片尺寸的问题。第二个在硅片尺寸的通量价值确确实实是非常大,在我们的内部的比较里面,G12的晶体生长,或者说300毫米以及300毫米以上的晶体生长,确确实实的它的降本,在拉晶成本、切片成本的降低,刚才海峰总说是两分钱,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接近五分钱,我们的单晶炉台的产量在做G12单晶的宁夏工厂的进行一个极致模拟的时候,炉台产量达到了接近7吨的产量,大家就可以想象,对一个大大对照一个4500公斤,在市中股的一个产量中,干锅的成本下降了多少?
电力成本、折旧成本、人工成本全部都是大幅度下降。在电池方向其实比较简单,N型抗电池和 h电器电池ABC电池的投资比例都不是我们p型破壳,而这一条线的投资如何去降低通量成本?换句话说折旧、人工、气体等等,大硅片都必然提供了他的。这种这个事儿我觉得210出来了大概接近快三年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在争论,要么就是坏,要么就是装傻,你永远喊不喊不起一个装傻子的,就是关于硅片支持。
第二个是关于我们3年和5年的规划,其实 TCL中环在改制以后成为TCL大家庭的一员,东升董事长应该说首先对我们团队是非常信任的,另一方面对产业无论是光伏产业还是半导体产业,都应该说是强烈看好,希望我们第一能够勇于去做到行业领先。第二能够充分的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来实现全球化。在这两个指导思想下,中环可能是最近一直在积蓄力量改善内部,以不为短期的行业波动和所谓的策略技巧来着力,更强的是提高自己的基本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围绕着在美制造、在欧制造打造真实的功夫,这是我们最近比较着力的工作。整体来看的话,我们还是承接我们七八年前的一个口号。三五年后我们希望成为新能源领域一个全球性的领先公司。这方面从技术创新的能力,产品创新的能力,质量控制的能力,以及包括制造方式的变革,最后是柔性制造的能力来给我们提供价值,提供支撑。
第二个目标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半导体材料产业能够成为全球5强,当然目标应该说还是在面对当前政治环境和大国博弈的状态,它应该是一个比较挑战的事,但是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我们面对其他大经济体的基本竞争的时候,这个就会有问题,所以说中环还是有一些家国情怀。从2022年一季度,我们已经实现了综合实力,无论是各个方面出货面积,产品门类,产品领先度,我们叫baseliNe,我们绝大部分产品都成为了中国的集成电路厂商和功率集成电路厂商的baseliNe,我们已经全面实现了在中国的领先,所以这个目标走了一半,但是光伏走得更快一些,大概我们希望3年5年后能在这两个产业中实现我们的一个梦想。
我是中金电信的孙璇、廖宇飞,两个小问题请教一下,一个是在薄片化这个方向,因为公司今年、去年以来也是引领了行业的硅片的薄片,请教一下,往后展望硅料的价格,原材料价格可能开始从高位下跌之后行业的薄片化,预期会是什么样的一个进度,跟今年相比?比如说针对 P型 N型,咱们今明年的量产的厚度,包括研发的厚度,咱们预期会到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包括钨丝在薄片化导入中的展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光伏业务上研发投入,后续对于研发的费用或者说研发的费用率,咱们大概往明年看的话是什么样的一个趋势,研发重点的是往哪些的一个方向在投入。
厚度情况,2022年因为硅料价格一直在高位,所以减薄对于整个下游成本的一个影响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看到今年年内,其实下游客户对于接受薄硅片的这种速度是比往年快了很多。
当前包括210在内的硅片,已经量产的是150微米的厚度,我们也在配合客户在继续的下一步的减薄的工作当中,当然减薄在perc端以及Top com这边会影响到电池的效率,以及组件这边的制成的一些情况。
目前来看,明年我们认为可能速度会变缓,因为硅料的价格有可能会下行,肯定不会有300那么高,但是还是相对较高的一个情况,所以明年会继续降,那perc我们认为明年为145微米的厚度量产有机会,topcon目标应该是比perc薄至少5个微米,所以140,但是现在140在Top这边,因为Top温度较高,所以可能还要再看一下140具体量产的情况,Hjt我们已经配合客户量产130微米的厚度的。下一步明年的动作应该会是稳定在130,然后继续往120和更高去前进。
我这边简单做一下补充,其实从电池结构里面,由于不同电子结构的折旧比和poss费用或者说非硅成本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看到很显然hjt的设备折旧是高的。他们对硅片成本的结构的能不能给他们以补偿,对标p型来说,就是他们获得竞争力的关键。由此而可以看到hjt对硅片的这种诉求就会非常强烈,因为设备很难再便宜下去,产线投资和贵金属技术的使用,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一般期望目标甚至达到150。当然我们刚才海红总介绍可能会到130去,我是赞成分析的。关于top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现实上好用的一个技术,因为无论是perc的工厂来往top去转移的时候,应该没有大的挑战。从电池process本身来理解它是这样的,但是它对硅片是有挑战的,就是因为top采用轮廓的方式工作不是很高,对非材料特别是同心圆一致性,外滩的均匀性等有较大的要求,在权衡通电成本,process成本和硅片成本的区间取价值取向的时候,top更加的关注是同心圆参数一致性,其次可能是通电的 boss成本,硅片厚度成本相对来说就是它排在第三了,所以IBC和 BC类技术来说的话,同样的由于process的诉求的话,和高成本的投资这块,它一般换句话说,它对薄的要求也是非常强烈的。2014年我们在做IBC电池的时候,极限的厚度我印象是做到了125微米,后来稳定到135,这是关于硅片薄片化的,我的认为它的由于不同的结构产生的不同的问题,但是通过2022年这一年的硅料价格高企,产生的电池组件技术的进步,无论如何硅片厚度不可能再回去了。是不是更薄?推进速度有多快,我比较赞成海龙的说法。大家可能要更关注硅片的内部参数的品质和一致性的控制。关于钨钢线的问题,我印象里是中环三年前推动的一个技术,协调了两家企业和以及中钢这样的企业,来推动新的钢线的研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环也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申请了很多专利。钨丝线的推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随着下游硅片的供应的缓解,钨钢线的运用是可能会要上升的。因为钨钢线的切割的过程中,它的偶发性是比较少,bug点也比较少,这样的话对色差、东边以及线痕的改善是在质量上和碳钢线是有明显的差距的,这是第一。第二,竞争力的提升可能在钢线薄就少用料,多发挥钢筋的优势,所以说我个人认为钢线还是会快速的发展起来,当然对中环对一些专利的诉求和知识产权的诉求,我想在钢线我们可能会有一定开放度,但是也是会有些某种限制的。
您的第二个问题我忘了,好像是研发费用的问题,研发费用应该说在2022年2021年我们是达到了一个高度,刚才我印象里在补充材料汇报里面我只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这里面我想,研发总的就是未来一年或者说未来一年内,我自己觉得这些阶段性的就是在2021-2022这个区间的时候,好像是研发的从idea方案到实施2021-2022是一个高峰期,特别是在高峰期里面,他在实施所谓的产业化,再把研发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研发费用会高一些。
未来我想可能更多的又需要新的idea,新的工程化,你的产业工程,把idea的研究成果变成工程的过程中了,从资金或者说费用的角度可能会没那么高了。
钨丝具体量产的时间点,咱们现在有规划了吗?
我们有大量的在用。
钨丝是否还是会跟硅料后续的一个价格挂钩,因为很多人还是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性价比的平衡的关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能是用不好的人喜欢这么说。
我给你补充一下,用钨丝需要一个工厂平台的支撑,不光是idea,不光是切片工艺,它需要你对切削液的改善,你拿着原来的那套东西去弄切不出来。
各位领导好,我这边是广发电信的张子涵,我这边的话有三个小问题,然后第一个问题的话就是看到咱们的今天的材料也写了有一个Top con的扩产计划,想了解一下这一块的进度,以及咱们后续对于电池还有组件方面的产能的规划。然后第二个问题的话是想请教一下明年包括后年硅片少数股东权益的一个占比,特别是不同的基地大概的一个结构是怎么样子的?然后第三个问题的话是关于近期的美国的 Uspla政策的话,对于我们下游的电池,包括组件的相关的一体化的一个客户来说,在采购硅片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影响,大概是这三个问题。
关于top我们是在宜兴有一个2GW的工程试验线,它要完成的工作是包括218硅片、230硅片、210硅片,如何制造电池,他要完perc的高效,去金属化,去贵金属化。
关于如何把perc和top的性价比,让他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第四我们的工程试验线需要对柔性制造,换句话说我们是一个以硅片为核心的公司,我们的工程实验线就如何消化超过客户需求要求的硅片进行柔性化的制造,做出我们叠瓦能够适应的硅片。第五个是如何把它超级薄片化,发挥叠瓦优势,这是我们工程实验线的一个核心。从目前来看的话,关于top和iBC,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截至目前还没有说把这些电池技术进行比较大量的产业化的计划,这是关于电池方向的一个逻辑,我们希望maxn的方向在他们的max7上有更好的成果能够运用在欧洲的光分布式上和美国的分布式上,我们当然也希望我们的perc能够大量的加上叠瓦应用在美国市场上和中国市场电站市场上,这是我们的一个诉求。
第二个关于少数股东权益,我知道在我们的硅片的里面,截至目前没有新的合资计划,也就是说我们的硅单晶少数股东权益集中在4期,这部分可能会有一些上升,4期有少数股东权益有30%,我想明年后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它的产能可能会上升,因为对工业4.0的改造,这些它会诱发还有我们的4期倍效率上升。
最后一个是关于美国的问题,美国大家仔细去研究美国的反通胀法,我们团队也和白宫能源局美国的政策的主要制定人都进行过面对面的沟通。应该说美国坚定的推光伏制造是坚定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美国的下游需求比我们想象的大,因为它的国土面积和地形特征可能比我们还更是更加有利一些。因此在从中期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都是刚性的。美国它并不能影响我们中国政府的一些东西,当然作为企业来说,全球化制造就等于在所在国家、所在地、所在区域尊重当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
我是前海家园基金的蒋明浩,然后我有一个小问题关于公司Q3出货量的问题。就是说刚才沈总也提到了,就是说如果说只是因为新产能投放影响它的下降率的话,如果它的老产其实如果没有受到影响的话,它的出货量起码应该是一个持平的状态。为什么Q3的出货量会比 Q2的出货量比较有两个GW左右的减少,是因为硅料的问题,还是因为其他的问题,还是想请公司管理层帮忙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就Q3的出货量下降了吗?
因为我看 Q2的好像是19个GW,然后Q3说是有17个GW。
海鹏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海鹏。
三季度这边的情况目前还主要是受供应链紧张的影响。出货量差不多,三季度是17。Q2是19。目前10月份看应该是改善比较明显的,后面展望应该会更明显一点。
可以理解为还是在原料端这块可能还有一点紧张是吧?
供应链的影响都受限。
我是野村证券的樊杨,我这边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管理层,在咱们整个的硅片生产环节当中,您认为最有壁垒的环节是是切片是拉晶还是说其他环节?那么主要的技术壁垒您觉得是体现在哪些方面?那么是不是有一些比如说相关的设备制造厂商能比较容易的不直接成功因素,还是说如果不行的话是什么原因?谢谢您。
关于硅片和硅棒的技术壁垒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敏感话题,大家把我的话当成是吹牛,我们客观评估了一下,我们晶体现在与同行业的水平,我们单晶的单炉台的产量,同行都是一模一样的设备,我们的产量至少比我们的同行次优高出25-30%,未来会更高。
我们晶片的切割效率,高过同行接近50%,我们晶体的生产成本,单公斤的成本大概会在7块钱以上,就是单位同等长度晶棒的话,这个是在硅料300块钱的计算。如果硅料下降到150的时候,你可以知道这5块钱、7块钱意味着什么?因此我们综合判断结合工业4.0平台和工厂设计,以及我们叫深蓝或者说是这类的控制软件的话,我们假设一个新人,他拥有中环全部的kNowhow,它需要不低于24个月的努力,才能造出这么一个工厂来达到这种平台。这个里面有两个假设,一个是拥有中环的所有kNowhow,第二个是他需要有一些爬坡经验。
第二个在晶片方向,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会在同等长度里面,或者说单位公斤出片数,我们要多三片,大约比同行业高7%,同样一公斤的切割会多出三片,就是7-8%,你想想毛利,它影响利润会多大?刚才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在初三的时候,我们硅片的单瓦盈利接近0.18以上,在这种壁垒我个人认为要比晶体拉得更开一些。我相信36个月没人能复制这样的工厂,这个壁垒他买啥设备都没有用,这里面不是设备的事,是平台的事。是工厂制作方式的事,大的概括是制造方式和制造理念,它不光是kNowhow,它本质是对制造的理解,我相信绝大多数同行特别是一些新的加入者都认为这是一个没技术的东西,如果这样去推导汽车也可以这么看,推导航天飞机也可以这么看,原子弹网上有设计出来。不好意思,我回答的可能有点诙谐,但是确确实实是这样,它的壁垒很高,我们的团队在其他国家,像他们的能源部对我们的观察可能比我们国内的观察更犀利一些,看得更客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