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国文字简要

2022-06-17 08:11 作者:耑木木  | 我要投稿

一、货币文字

1、先秦时期,春秋已出现铸有铭文的货币,然现今可见的有铭货币多属战国时遗物。

2、战国有铭金属货币,除楚曾用金质外,几乎全用铜质。

3、战国货币的形制大致可分五类:

  (1)布币;(2)刀币;(3)圜钱; (4)贝币(鬼脸钱/蚁鼻钱);(5)金版

1、布币(或说源于布匹曾作为货币)

      布币是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的。古代有一种锄草的农具叫“镈bó”,由于镈、布同音,所以又叫作“布”;还有一种农具叫“钱”,形状与镈类似,但下面足部稍平。这两种农具,在交换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布币。

约在春秋时期,布币的体型逐渐变小变薄,而头部圆空的銎qióng则比原始布加长,这种上部圆空的布币称“空首布”。

“空首布”上大都铸有文字,如地名、数字(或以为是纪范次)等。“空首布”可分为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三类。空首布流通直至战国初期。

战国时期,布币变得更加轻小,其头部不再是圆空的銎,而变为扁平坚实的板片状,世称为“平首布”或“实首布”。平首布的形制,只略具原来的农具钱、镈形态而已,基本上摆脱了原始痕迹。

三家分晋之后,三晋地区主要行用的布币有:1异形布(形状不规范,或圆肩或短足)、2方足布、3尖足布、4圆足布、5三孔布。 

此外,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还行用一种长足釿布(或称“燕尾布”),钱文为“桡比(币)当釿”。

 2、刀币

        刀币是由古代的刀削工具演化而来的,形状类似带柄的刀。按其形制和铸造地区可划分为:(1)齐刀;(2)燕刀;(3)赵刀。

(1)齐刀 

         齐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制作比较精整,体型较大,币面都铸有铭文,铭文字数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不等。但无论哪一种都有“齐大刀”(旧释“齐法化”)三字。其中以三字刀最为流行。齐刀币在战国时期的流通范围,从齐刀币出土地点来看,已遍及现在的山东各地。 

(2)燕刀

      燕刀是燕国地区流通的刀币,有两种类型:尖首刀、明刀。

1、“尖首刀”的前端首部较尖锐。另有一种前端首部更尖,像针一样的尖首刀,叫做“针首刀”。

2、“明刀”上都铸有一个“明?”字,故叫作“明刀”。

(3)赵刀

         赵刀是赵国靠近燕国的地区使用的刀币。赵刀流通时间,约在战国中后期。赵地本是布币流通区,刀币当是受燕、齐的影响,为便于地区间商业交往而铸造的。实际上,燕、赵两地均为布币、刀币并行流通地区。

赵刀的特征是:前端比较平或呈圆形,刀身平直,故又称为“直刀”或“圆首刀”。

赵刀的铭文多为“甘丹(邯郸)刀” 、“白人(柏人)刀” 两种(地名),也有少量铸有其它地名的。

3、圜钱

《汉书·食货志》“周公为周立九府圜法”注“圜即钱也”。据圜钱形制推测可能取像于玉璧或玉环(或以为取像于纺轮)。

战国圜钱可分两大类:圆孔圜钱;方孔圜钱。

4、贝币

中国古代最早作为货币使用的是天然贝,即海贝。海贝可作装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商品交换中逐渐被选用作为一般等价物。殷墟考古以及西周考古中,贝币都有发现。

“贝”被看作财富的象征,汉字中许多与财富有关的字,如:货、资、财、贫、贵、贱等,都从“贝”作。在使用贝币时,“朋”是主要单位,五贝串为一系,两系为一朋。《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所说的“朋”即指贝币。

贝币一直使用到战国末期;在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甚至一直用到清初。

铜贝币:

进入青铜时代,开始用铜铸造贝币。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

大约在西周中期,随着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贝币逐渐流行。铜贝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此外,先秦考古中还出土过银贝。

先秦时期,从自西周初年一直至战国晚期,处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些与周王室地域接近或文化传统类似的诸侯国,如鲁、卫、晋、魏、宋等,所使用的货币基本上是沿着“海贝(骨贝、石贝)—铜贝—包金铜贝”这样的线索在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贝币文化圈”。 

蚁鼻钱/鬼脸钱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蚁鼻钱当是从仿制贝币转化而来的,当属铜贝币的高级形态。蚁鼻钱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平坦,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制作相对粗陋,与同时期的刀币、布币比相差甚远。币面铸有阴文铭文,铭文有七、八种之多。

           蚁鼻钱的产生,大约在春秋时期,流通的时限似应在战国晚期。进入战国以后,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大,陈、蔡、宋、鲁一些地方也成为蚁鼻钱流通地区,从而形成独立的“蚁鼻钱货币体系。

5、金版

金版,俗称“印子金”,是战国时期楚国以黄金铸造的称量货币。

二、玺印

1、玺印,作为官私书信往来和相互交往的凭证,始流行于战国。

2、先秦时期,玺和印不分,官私印均称为“玺”,字多写作“鉨”。

3、据文字内容,战国玺印可分为三类:

  (1)官玺;

官玺可按国别分类:

  A燕玺、B齐玺、C楚玺、D三晋玺、E秦玺。

  (2)私玺;

单姓私玺,复姓私玺

  (3)箴言吉语玺。

三、封泥

封泥,是古人用来封缄简牍的泥块,上钤有玺印文字,是玺印使用的遗迹,故封泥与玺印互为表里。

玺印的使用与封泥的形成:

   ①古人写书信,通常要在写字的一面加盖一块板,叫“检”或“封检”——相当于信封;

   ②然后外面用绳捆扎,叫“缄”——相当于粘贴信封;

   ③然后加封泥,在封泥上钤盖寄信人之玺印,叫“封”——相当于欧式信件的火漆;

   ④然后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叫“署”。

“封检”上常刻有横向的凹齿槽,并挖出一个窠臼(或称“玺室”、“封泥槽”),以便用绳索将文书信件与封检捆扎为一体;

捆扎之后,还要在捆扎的绳索结头处(即窠臼内)涂上封泥,盖上印信,并将盖有印信的封泥用火烧成陶质,以防止文书信件在传递过程中被他人拆封。——这样处理的文书信件,是一次性的,一旦拆开,就无法复原。 

四、陶文

1、战国陶文,用玺印印成者居多,具边框,与玺印文字相同(质似封泥);另有少量契刻者及笔书者。

2、战国陶文大致可分三类:

  (1)私名陶文:多为陶工姓名

  (2)官器陶文:多记陶器使用机构

  (3)记事陶文:私名、官器前冠以时 

                   间及各级职官名称

五、玉石(略)

战国玉石文字材料较为重要者有:

1、石鼓文

2、诅楚文

3、守丘石刻

4、行气玉铭

5、秦骃玉版

六、盟书(略)

目前发现的盟书主要有:

1、侯马盟书

2、温县盟书

七、简帛

1、缣帛类丝织品不易保存,目前战国帛书的发现仅有上个世纪40年代长沙盗掘出土的“楚帛书”,上有墨书900余字。

2、战国简牍类文字材料发现较多,作为“简帛学”的研究对象,现已成为古文字学的独立分支。

简牍:

1、仰天湖楚简:1953年7月,长沙仰天湖25号墓出土,竹简43枚,内容为遣策。 

2、信阳楚简:1957年,河南信阳1号墓出土,竹简有古佚书“申徒狄”119枚和遣策30枚。

3、望山楚简: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二号墓出土,竹简计207个编号,内容为卜筮祭祷纪录。 

4、天星观楚:1978年3月,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整简70枚,其余残断,共计约4500余字,内容为卜筮祭祷纪录与遣策。

5、曾侯乙简:1978年5月,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竹简整理编号215枚,竹签2枚,内容为遣策。

6、九店楚简:1981-1989年,江陵县九店东周墓出土,内容有《日书》和记有若干农作物名及数量的文字。 

7、包山楚简:1987年,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竹简278枚,内容主要有文书、卜筮祭祷、遣策三大类。 

8、慈利楚简:1987年6月,湖南省慈利县石板村3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约一千枚,字数约两万一千多字。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见于传世典籍,如《国语·吴语》、《逸周书·大武》等;另一类为《管子》、《宁越子》等佚籍。(竹简尚未公布。)

9、郭店楚简: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出土竹简800余枚。其中除《老子》、《缁衣》见于传世典籍,《五行》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外,其余全部为佚籍,是继包山楚简后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10、新蔡楚简 :1994年8月,河南省新蔡县葛陵一号墓出土竹简1300余枚,内容可分为“卜筮祭祷记录”与“遣策”两大类。

11、上博藏楚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盗掘出土,1994年5月由上海博物馆陆续购回,计1200余枚竹简,包括约100余种佚籍,内容极为丰富,是先秦古籍一次非同寻常的大发现。  

1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楚简,共2388枚,总篇数在60篇以上。这批竹简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捐赠,自香港抢救回归。清华简的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13.安大简:(第一辑《诗经》已公布)

1、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11号秦墓出土秦简1155枚,残片80枚,以及若干空白简。主要内容为秦律。 

2、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年4月,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秦墓出土竹简461枚,内容为《日书》和《志怪故事》。

3、龙岗秦简:1989年,湖北省云梦县龙岗六号秦墓出土竹简150余枚,内容为“禁苑”、“驰道”等方面的律文。

4、王家台秦简: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813枚,内容有《归藏》《日书》《效律》《政事之常》《灾异占》等。    

5、里耶秦简:2002年6、7月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发掘秦代古井中出土了36000余枚秦简(其中有上千枚无字简牍,内容主要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官署机关文书档案。

6、岳麓书院藏秦简: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藏的秦简,共计有2176个编号。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七大类:一《质日》,二《为吏治官及黔首》,三《占梦书》,四《数书》,五《奏谳书》,六《秦律杂抄》,七《秦令杂抄》。  

7、北京大学藏秦简牍:2010年初,北京大学接受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入藏的秦简牍,共有竹简762枚(其中约300枚为双面书写)、木简21枚、木牍6枚、竹牍4枚等。简牍内容包括《从政之经》、《善女子之方》、数学文献(《算数》和《鲁九次问数于陈起》)、《道里书》、《制衣》、《公子从军》、《隐书》(《汉志》“诗赋略”有著录)、饮酒歌诗、《泰原有死者》、数术方技类文献(含质日、日书、数占和祠祝书四大类)、记账文书等方面。


战国文字简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