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作家。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日本作家,书名介绍即为---“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我是先看的《被讨厌的勇气》,后来翻到自己的书单里,还有一本《自卑与超越》,作者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中借鉴理论的创作者,所以好奇又看下《自卑与超越》。
整体感觉就是,
《被讨厌的勇气》更加直白易懂,但是因为是作者自己对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解读,所以有些观点会比较偏激;
《自卑与超越》中提及的理论,会更晦涩难懂一些,有一些深了,或许还需要细细的多读几遍,才能了解其中真谛。
这篇读书笔记,我主要写的都是被讨厌的勇气中的一些观点,其中我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也去翻了一下自卑与超越,看下作者原意是否被过度解读了。
看被讨厌的勇气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认知一直在被刷新,脑海中的小人一直在否定哲人的观点,甚至觉得,书中的青年表达不了我的愤怒,想要冲进书中跟哲人大吵一架,然后,慢慢看着看着,感觉自己渐渐被说服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作者有以下几个观点,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探讨的: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相同的。对于相同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心理创伤是原因论的典型,即因为历史的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而阿德勒更多的是强调结果论,即现在希望是什么结果,根据想要的结果调整自己。
初次看到这个理论,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因为当天早上,刚刚看到武志红老师的关于逃避型人格的视频,
武志红老师说,
不要太过苛责自己,因为是过去的事情造就了现在的你,所以,错不在你!
显然,武志红老师所相信的是目的论,跟阿德勒正好相反。
阿德勒认为,
经历本身并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我个人更倾向于阿德勒的这种说法,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其实不是要完全否定创伤的存在,只有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才能更好的帮我们解决现在的问题,重要的是,不要沉浸在过去的事情给我们造成的痛苦中,而是要考虑,现在要如何活着,对于生活,我们一直都有选择权。分清楚,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事不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大概在10岁左右,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外部因素比如人种、国籍、环境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关键还在自己。
过去,自己还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于,对于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太清楚,但是无意识已经做出了选择。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选择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中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我们自己,不取决于任何人。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我过去的成长经历,确实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我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原因。10岁,这是一个巧合吗?
人们常常下定决定“不改变”
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人们常常会选择后者。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人们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最近在换工作,对这个观点深有体会。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了换工作这个想法,但是很难下定决定,鼓起勇气往前走了一步,一想到未来的各种未知,又退回去了。一个朋友对我说,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勇敢走出来,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也会很精彩。很开心,自己终于鼓起勇气做了一些改变,也对有幸结识这位朋友充满了感恩。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首先,就是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不要活在“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中,这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想面对自己全力以赴之后仍然失败的结果。
回想自己在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也是这样,不愿意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因为害怕自己努力了,也没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害怕别人的嘲笑和否定,想要给别人营造一种“我不努力也很厉害”的错觉。
现在想想,这种想法真的虚荣、幼稚,不全力以赴,怎么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呢?怎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呢?
接受现在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但为什么有的人会一直只盯着自己的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那是因为,他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他会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他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主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我曾经跟朋友就说过类似的话,因为朋友觉得,我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很难靠近,我说,因为害怕伤害,所以干脆不要。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朋友诧异的眼神。我的这种想法,可能会让我错过很多值得深交的朋友,所幸现在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就是,
第一、不管结果如何,首先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第二、诚实的接受现在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阿德勒说“无论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情况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但有些人,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书中却说,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突然想到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一起看集体照的时候,大部分人首先找的都是自己,所以你看,别人没有那么关注你。
不要把周围的人都当成竞争对手,而要想“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这样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存在,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真正的爱是什么?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感觉。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我一直坚信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应该是《致橡树》中所描绘的样子,彼此独立却又能相互扶持。要在合适的时间遇见这样的人,真的是太难了
如果已经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这样一个人出现,我们应该将就嘛?
学会课题分离,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书中说,接受心理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多数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遇到问题时,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但是书中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不应该干涉。这个我无法认同,因为小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现在的做法会给以后造成怎样的后果,自制力也不够,所以适当的干涉还是很有必要的。
自律才能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这句话击中了我,我一直都想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但绝不是每天散漫、熬夜、追剧,而是自律、奋进、向上,自己能够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要实现真正的自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课题,别人怎么看我是别人的课题。比起别人怎么看我,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直面人生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人际关系课题,工作、交友、爱,我们要积极的去面对。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书中也有一些观点,我现在还没办法接受,
比如书中说,因为有一个讨厌的上司,而无法好好工作,应该要反过来想,
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
这个观点,感觉有点儿强行“目的论”了。
不过书中说,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次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这种想法,确实能够减少自己的很多烦恼,还是需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
还有一个观点,对我冲击力还挺大的,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这个观点我觉得比较绝对,是否有操纵性质取决于你的表扬是否出自真心,如果我今天看到同事穿了一套我认为很好看的裙子,我就夸赞一下,并没有任何操纵性质呀,同事可能也会因为这句话开心很久,何乐不为呢?
最后,始终要牢记的是:
no one is coming!
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