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比一下嘉靖和慈禧的内阁会议,才知道私心太重的人真不能当领导

2021-06-23 08:45 作者:剑宫影  | 我要投稿

嘉靖帝和慈禧太后,

一个是明朝中晚期的皇帝,一个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两个人都是同样执掌自己的国家将近半个世纪,

两个人都在身后弄得声名狼藉,受尽后人谩骂。

现在我们通过两部公认写得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大明王朝1566》以及《走向共和》

来对比一下这两人。

对于皇帝级别的人物,最好的对比方式,莫过于从这两人上朝开会时的情形对比,

众所周知,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用内阁会议去决定国家大事,

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两人的内阁会议是什么样子的。

先来看一看《大明王朝1566》里面一次比较典型的明朝内阁会议的情形:

时间是嘉靖四十四年七月(1565年),

地点是紫禁城内阁值班室,

参加会议的人员分别有:徐阶(内阁首辅),李春芳(甘草宰相,管兵部),高拱(管吏部),赵贞吉(徐阶学生,管户部),徐璠(徐阶儿子,管工部)

严格说起来当时的赵贞吉和徐璠都还不算内阁成员,因为嘉靖帝的内阁成员是要替嘉靖帝写青词的,赵贞吉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资格。

会议主题主要是吏部欠百官俸禄已经半年有多,嘉靖帝执意要工部尽快修好道观,兵部那里也很为难,户部没有那么多的钱应付这么多的事,

简而言之,这是嘉靖四十四年七月份明朝内阁的一次财务会议。

四个人这才注意到了徐阶的神态,不祥之兆很快被他们感觉到了,票拟没有批红!

“阁老,皇上没让司礼监批红?”高拱现在管着吏部,所有欠俸官员的积怨都在他的身上,他因此最为急迫,竟越过了次辅并兼任兵部尚书的李春芳第一个发问了。

李春芳是出了名的“甘草次相”,在内阁从不以“次相”自居,大事一概让徐阶做主,建议也多让阁员高拱出主意。就是在兵部,兼着尚书他也尽量能推则推,让做侍郎的张居正去管实事,从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时当然不会计较高拱抢先说话,只是望着徐阶。

另外两个人这时更是噤若寒蝉,望向徐阶那个方向。

一个是赵贞吉,为徐阶所荐从浙江巡抚任上升调户部尚书不到半年,身为入室弟子,平时看徐阶便只望眼部以下,执弟子之礼,这时虽极想从恩相眼中探询些信息,还是忍住了,只望着他颌以下襟以上那个部位。

另一个就是徐阶的儿子徐璠,被嘉靖钦点特意安排在他父亲兼尚书的工部任侍郎,用心就是叫他代父亲受过,好从户部调拨银子修建宫殿道观,这时和父亲同堂议事,自然连父亲的脸也不敢看,只是望着他身前那摞票拟。

其实这时四人心思都是一样,抄查了近两个月的家,四个部又夜以继日议了好几天才拟出了票,九州八方都等着这笔赃款救急,单等徐阶进宫奏请,批了红便可咄叱使钱,徐阶回来却是这副样子?高拱问后,徐阶又不答,值房内沉寂得像一潭死水。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给百官补发工资是第一要事,还有给兵部拨钱让兵部好运转也不容忽视,至于工部修道观什么的,在户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缓一缓的。

可是嘉靖帝显然不认同这样的分钱方式。

好久,徐阶终于张开了嘴,却只是轻叹了一声。

高拱更急了:“徐相,那么多官员的欠俸,北边南边战事的军需,还有好几个省的灾荒流民都急等着用这笔钱。到底批了还是没批,总有句话。”

“吏部各官的欠俸,兵部所拟的军饷,还有遭灾和征税过重省份返还百姓赋税的奏呈都批了红。”徐阶轻轻说出了这句话。

四个人一振,眼睛亮了一下,可很快又黯了。因徐相说完这话两眼怔怔地望着门外,目光全是虚的。

高拱是最能感觉个中精微的人,立刻想到了那份最重要的票拟:“工部给皇上修殿的票拟还有户部拨给宫里用款的票拟没有批红?”

徐阶慢慢把目光从门外收了回来,虚望向他:“是呀!”

“皇上嫌给宫里拨的款少了?”高拱又急问。

徐阶既不答话也不点头,目光还是虚望着高拱,这也就是默认了。

李春芳总算接声了,先叹了口气:“这两项没批红,前面三项批的红也等于没批。

四个人立刻又气馁了。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四个人面对着这样的结果起了争执。

首先是工部在叫苦,

徐璠头更低了,“工部替皇上修的那几座殿都两年多了,才修了一半,朝天观玄都观的扩建从去年打了地基到今年就一直无法动工。现在又七月了,急需的石材都必须抢在入冬前运到京里来。这次再不拨足了款,工程明年也完不了,工部交代不过去,内阁也交代不过去。昨日我就说了,近千万的银子给工部才一百六十万两,又要修宫,又要修观,石材又必须要用大理石花岗岩和红木檀木,怎么算至少也差一百五十万,我的话没说完就被挡了回来。这样的账呈上去,不批红也是意料中事。就算真批了这个红,工部也完不了这个工。”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兵部表示可以挪用一部分经费给工部修道观:

李春芳不得不表态了:“要么再仔细算算,看能不能从那几项开支里再挤出一百五十万给工部。”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吏部高拱大怒,骂道这叫什么事!难道为了修道观就可以不发工资给百官,让百姓饿死不成?

高拱从来心里便瞧不起这位甘草次相,这时见他如此颟顸,再忍不住心中那股急火,直盯着李春芳:“钱都在这里,那你出个主意,是砍掉百官的欠俸,砍掉兵部的军需,还是让灾区的百姓和多征赋税的流民饿死?”

李春芳:“我说了,能不能再仔细算算。”

高拱不再看他,转望向徐璠:“那你们工部说,砍哪一块给你。”

徐璠:“回高大人的话,下官只管皇上宫里的工程,这些当然应该由内阁和户部斟酌商议。”

“怎么斟酌?怎么商议?”高拱再也不愿和他们这般无聊地周旋,倏地站了起来,“国事蜩螗如此,我们还在这里扯皮!我兼管着吏部,外省的不说,京官里就已经有好些人在米行里赊了半年的粮米,有些还拖欠着房租,六品七品的朝廷命官天天被债主追着讨债,天天有好多官员跑到我家里抹眼泪,我不见不行,见了他们也只能沉默对之。更有兵部,俞大猷戚继光他们在福建广东天天和倭寇血战,蓟辽总督那边也是军情如火,催饷的奏疏全堆在张居正那里,李阁老你难道一份都没有看到?赵大人管户部,昨天也说过,受灾的省份和苛政赋税的州府再不救济,只怕要激起民变!现在好了,议来议去就只为了一个工部,只为了修那几座殿和那几个道观!”说到这里他干脆直视徐阶:“徐相,您老身为首辅,总应该在皇上那里争一争。还有我们这些人,身为大臣总要对得起大明的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户部赵贞吉这时候不得不表态了,

“高阁老这话我不尽认同。”赵贞吉必须挺身为老师分辩了,“你怎么知道徐相就没有在皇上那里尽忠进言?说到争,高阁老也可以去争,我们都可以去争。春秋责备贤者,但徐相一个人也担不起大明的江山。”

“那就一起担!”高拱可不吃他这一套,“我这就上疏,你赵贞吉也这就上疏,六部九卿,还有那么多给事中和御史都可以上疏。还说海瑞妄议圣意,人家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一进京就敢针砭朝弊,我们却一个个只图自保,真是满朝汗颜。笔墨现在这里,赵大人,我和你这就带头上疏,你敢不敢!”

赵贞吉一向理学自居,其实早就“权”多于“经”,偏又放不下理学的架子,这时被高拱一逼,那张脸立时红了:“只要于事有补,高大人忧国,我跟上就是。”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眼看四人争执不下,徐阶徐阁老只好出来打圆场,说皇帝心情不好,连自己的儿子裕王,大明朝未来的接班人也骂了个狗血淋头,我们这时候就不要去惹他不高兴了,大家先回去想想其他办法吧。

“同时,冯保也被逐出裕王府遣发朝天观了!”说到这里徐阶动了感情,“谁不知道冯保在裕王府是世子的大伴。世子才五岁,孩童何辜?肃卿,你我这样的朝廷大臣走了一个还有一个,可皇上现在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你我可以豁出去争,但总不能动摇大明的根基吧!”

高拱这才知道,嘉靖一竿子扫下来,竟不惜伤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身上了,立时变了脸色,怔默在那里。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面对这个局面,人人都感到无可奈何,会议无法达成共识,内阁五人组只好不欢而散,

几天之后,徐阶再次召集内阁成员开会,并且很确定地跟所有人言明:皇帝坚持要修道观,你们看着办吧,看见这个局面:

兵部李春芳表示只要被动防守不出击就可以省下点钱给工部,

李春芳这一次主动接言了:“兵部可以分出去五十万,俞大猷戚继光那边兵部给他们发文,今年先不要主动出击了,守住了几个要塞,先防住倭寇。”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吏部高拱表示官员俸禄暂时发一半应付着吧,这样也许还可以给工部分出四五十万。

徐阶:“准拟。肃卿,欠官员的欠俸这次能不能少补发些?”

高拱:“还有什么能不能。在京各部堂官,外省巡按使布政使按察使一级的官员今年都先不领俸禄。四品以下的京官补发一半,四品以下的地方官全部补齐,要不然他们就会放开手去贪。

徐阶:“这样能分出多少银子?”

高拱:“也该有四五十万吧。”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面对左支右拙的情况,户部的赵贞吉表示可以分出六十万给工部,

“那就还差五六十万。”徐阶望向了赵贞吉,“这可牵涉到受灾地方的百姓和苛政赋税地方的百姓了。户部有办法吗?”

赵贞吉:“我想办法。先从这块分出六十万吧。”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只是这样一来,就没有多少钱可以赈灾了,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号称能吏的赵贞吉想出了一个妙招。

“该户部了。”徐阶望向赵贞吉,“赵贞吉,户部的钱牵涉到百姓,你想好了办法没有?”

赵贞吉立刻答道:“已经想好了。今年受灾的省份和征税过重的省府必须安抚,该拨的钱一文不少都要拨足。”

陈洪立刻望向了他。

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了他。

蒲团上嘉靖的眼中犀出了一线光,那根磬杵慢慢放到了膝上。

赵贞吉朗朗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历来天之道是损有余补不足。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也有富庶的省份。户部已经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行文,叫他们从各自的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各自的官仓里拨出一些余粮,接济受灾和征税过重的省份。这样,户部也可拨出六十万两款项给工部。”

嘉靖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一片祥和,却没有立刻去拿那根磬杵,而是更加专注地等听赵贞吉那清朗悦耳的声音。

接下来是徐阶的声音:“户部这样安排甚是妥当。只是南直隶浙江和湖广有无异议?”

接下来才是赵贞吉那好听的声音:“回阁老,一个月前属下就已经跟这几个省份公文商量了。昨天他们的回文都来了,都愿意拨款拨粮接济,还都说了,上解君父之忧,下苏灾民之困,义不容辞。”

嘉靖立刻拿起了那根磬杵在铜磬上连敲了三下!

——节选自《大明王朝1566》

赵贞吉这个妙招惹得嘉靖帝龙心大悦,嘉靖帝当即表态让赵贞吉进入内阁,赵贞吉心花怒放。

这个内阁会议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后面两个后果:

一:百官因为没有领到足够的俸禄而纷纷集体上疏要参内阁,嘉靖帝为了平息事态命令狠人宦官陈洪在大雪纷飞的夜晚鞭打百官。

二: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赈灾,又逢下雪,京城天子脚下饿殍遍地,冻死饿死的灾民不胜其数。

眼见于此,大明朝第一清官海瑞海笔架直接上了一道治安疏,这道千古一疏把嘉靖帝骂得狗血淋头,直接把嘉靖帝“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的昏君形象提前写进了历史,嘉靖帝气得几乎直接升仙。

嘉靖帝的内阁会议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说说《走向共和》里面慈禧太后的内阁会议吧。

时间是1894年夏天,甲午战争前几个月

地点是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参加会议人员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军机大臣翁同龢,户部尚书阎敬铭,李鸿章,盛宣怀

会议的主题是面对日本人的蠢蠢欲动,光绪帝,翁同酥和李鸿章等都主张要给北洋水师拨军费以购买武器,可是慈禧太后执意要钱来修建颐和园来庆祝她的六十大寿,然而户部尚书阎敬铭表示大清国的国库只能承担一方面的费用。

会议分为两场,

前半场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军机大臣翁同龢,户部尚书阎敬铭争论要不要继续修园子,

后半场是李鸿章,盛宣怀变着法地向慈禧太后要北洋水师的军费。

前半场会议里,

面对国库空虚,国计民生日益困难,群臣上奏疏表示要暂停修颐和园,自己手里没有一点实权的光绪帝只好来向慈禧太后讨主意,但慈禧太后显然很不高兴。

慈禧:“你的意思呢?”

光绪:“驳回去。”

慈禧:“噢?”

光绪:“亲爸爸辛苦了几十年,儿子和臣民们修个园子给太后享福,尽忠尽孝,怎么着也不为过。”

慈禧:“那你还将这些折子拿来干吗?”

光绪:“事关重大,儿臣不敢做主,这才请亲爸爸圣裁的。”

慈禧:“我已‘归政’于你,这些事你还要我做主,这不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吗?”

光绪连忙站起,惶恐地:“儿臣不敢,儿臣没有那个意思。”

——节选自《走向共和》

见光绪如此经不起事,慈禧就要户部尚书阎敬铭表态,准确地说是问阎敬铭什么意思?难道我想修个园子也不行?对此,阎敬铭表示的确没法修下去。

慈禧挥挥手,示意他坐下,依旧不紧不慢,用好听的京片子说道:“你的孝心我知道。只是我纳闷!咱们中国咋就会穷成这样,连修园子的这点钱都拿不出来了!阎敬铭,你说呢?”

阎敬铭上前一步跪倒,“禀太后,是拿不出来了。”

慈禧没料到他会这样直通通地说话,给他呛得一愣,脸上就有些下不来了,“我倒想听听, 是怎么个拿不出来了!”

阎敬铭是有准备的,这时便道:“近年来,水旱灾疫不断,军饷费用过巨,单这两项,职部已经颇难挪移,更加园工一开,耗费巨大。

慈禧打断他,“你别给我说这些空话,说实的!”

阎敬铭:“臣这就说,清漪园工程。”

慈禧:“颐和园!”

阎敬铭:“是,颐和园。颐和园工程经费来源一是向洋人借的款子,前年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二百万两。去年向德国华泰银行借五百万马克,合库平银九十八万两。还有光绪十三年向英国怡和洋行借款一百五十万英镑,合库平银五百万两,除了付向英国定购的船炮款外,其余二百五十万两已用于园工;二是筹集的铁路款一千万两已被挪用,铁路大工遂停。

慈禧:“你阎敬铭以善于理财闻名天下,户部就没有积余银子可拨?”

这下更说到阎敬铭伤心处,不禁戚然道:“户部本有积余银七百八十二万三千两,那是臣历年从查抄款、罚款、变价款等款项中一两一两银子抠下来的,以备非常之用。现在也全数被内务府要去修‘点景’等工程了。

——节选自《走向共和》

面对阎敬铭的痛陈国是,慈禧太后先不反驳,她打算先给对方一点甜头好把这事遮过去。

慈禧一凛,半天没有作声,然后叫道:“翁师傅!”

翁同龢:“臣在。”

慈禧:“你的那个折子,我就准了。那些个经棚经坛、牌楼彩殿什么的寻常工程,没有开工的,就不要再开工了。已经开工的先停下来,灯盏陈设都要收好,等以后补祝。”

翁同龢忙叩头道:“体恤下情,圣明无过太后。”

慈禧转对阎敬铭:“起来吧,这下你该轻松了吧?”

——节选自《走向共和》

但是阎敬铭依然不依不饶,

阎敬铭仍跪在那儿,亢声道:“如牛负重,臣轻松不起来!”

慈禧一愣,“你这是何意?”

阎敬铭:“停‘点景’等寻常工程,只能缓一口气。请圣母皇太后停了颐和园工程,臣方得轻松!”

——节选自《走向共和》

慈禧太后见他这么不给面子 ,不禁勃然大怒:

慈禧不禁冷笑着转对光绪说:“皇帝听见没有?这样直言敢谏的臣子,咱娘儿俩可真是埋没他了!”

光绪鼓起勇气为阎敬铭辩解道:“他也是为的江山社稷。”

光绪强自镇静道:“亲爸爸息怒,听儿臣慢慢说。”

慈禧:“你说什么?你又能说什么?动辄江山社稷,天下苍生!好像满朝忠义,就是我一人拿着祖宗的基业不当回事儿。”

——节选自《走向共和》

这时候,李鸿章和盛宣怀他们来到了养心殿东暖阁外面,至于养心殿东暖阁里面,太后和光绪帝一班人还在为该不该修园子继续争论。

慈禧太后相当无耻地说修园子是为了大清江山,把一众人弄得目瞪口呆。

慈禧尖厉的声音从里面清晰地传出来,“文宗殡天,扔下我们孤儿寡母。肃顺一伙跋扈不臣,是谁收拾的他们,才保住了列祖列宗的江山免于糟蹋?平长毛、剿捻子,北边儿刚闹蝗虫,南边又是水灾,十几年里我何尝睡过囫囵觉,这才换得个‘同治中兴’!这不是为的江山社稷又是为的什么?就说这万寿庆典吧,知道的人说我该享享福了,不知道的骂我穷奢极欲!谁个又知道?我这也是为着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

所有的人都不由得一愣!

东暖阁内,慈禧依旧尤发雷霆,“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晏海中国泰民安?‘同治中兴’以来的兴旺气象又跑到哪里去了?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道理你们是真不懂假不懂还是不想懂?我看你们是不想懂!也就是说你们做儿子的孝心做臣子的忠心都让野猫子叼去当作臭鱼干吃了!那好,今儿个我把话也撂在这里了,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让他一辈子不舒服!

天威雷霆!震得所有的人都俯伏在地,战栗不已。

——节选自《走向共和》

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甲午战争愿意缩减自己的口粮,慈禧太后你情何以堪?

面对如此不知廉耻的掌权者,阎敬铭是义愤填膺,他登时发起横来,不干了。

慈禧:“怎么着?都哑巴了?”

光绪不敢再争,叩头道:“亲爸爸训饬(音chì)得好,儿臣于颐和园工程一定加倍上心。”

翁同龢:“太后圣心远虑,时时事事以江山社稷为念,臣惟有谨遵慈训,无复他言!”

看着阎敬铭在那里不吭声,慈禧放缓声音问他:“你怎么不说话?”

阎敬铭:“话好说,事不好做。”

慈禧:“这么说,你阎敬铭还是坚持要将修园子的工程停了?”

阎敬铭:“禀太后,不是阎敬铭要停,是银子要停!”

慈禧咬牙道:“好好,你顶得好!我就不信死了张屠夫,要吃连毛猪,你给我滚!”

阎敬铭站起,面色由通红而苍白,颤声道:“臣有罪,太后可将臣罢黜问刑,不可叫滚,辱及朝廷制度!”

慈禧连连拍击扶手,“我就说了,滚!滚!滚!”

两个太监上来就要将阎敬铭架出去。

“我不滚,我自会走!”阎敬铭将他们一甩,说着,抬脚向外走去。

刚一迈出门槛,他便“扑通”一声,栽倒在地。

——节选自《走向共和》

会议的前半场落幕,接下来就是李鸿章的后半场,

李鸿章显然深知慈禧太后的性格,他选择投其所好,用一只调教好的鹦鹉来讨慈禧太后的欢心。让慈禧太后高兴后再提军费的事情。

慈禧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扑哧”一声笑了,调侃道:“这鸟儿虽小,脾气却挺大。李中堂,是不是你财政紧张,舍不得给它喂食呀?”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

慈禧:“行了,它不说话,咱们也不勉强它。李中堂,还是说说你的北洋水师吧!”

李鸿章正欲开口,笼子里的那鹦鹉突然跳上枝头,下颏那么微微一扬,用好听的京片子脆生生叫道:“老佛爷万寿无疆!”

所有的人一愣,乐了。

——节选自《走向共和》

好不容易把慈禧哄高兴了,他开始提军费的事情,

慈禧笑道:“你不要拐着弯子替阎敬铭说好话了。行了,咱们还是说北洋水师吧!”

光绪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刻,马上接话道:“李鸿章,你在奏折中说中国的海军在远东排第一,世界排第四,比美国海军都强大,可是真的?”

李鸿章:“这是洋人的评价。不过,臣前不久在烟台大连湾曾经亲自到英、法、俄国的铁甲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特别是日本明治天皇将海军扩充为帝国第一大事,举国动员,添置巨舰,实为我心腹大患。”

慈禧:“日本蕞(音zuī)尔小邦,不足为惧。”

李鸿章:“但他们的一切战备皆针对我而来。”

光绪迫不及待地说:“日本狼子野心,中堂作何布置?”

李鸿章:“布置条款,臣已于奏折上写明。其中最要紧的旅顺和威海卫两大军港已经竣工,互为犄角,使渤海门户成为深固不摇之势。只是北洋海军自开办以来,六年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况且就是这二十余艘战舰有的需要新配置火炮,有的机器磨损过大,影响了航速。”

盛宣怀不失时机的将一张清单递给他。

李鸿章接过清单,又从怀中掏出一副金丝眼镜戴上,念道:“‘定远’、‘镇远’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需尾炮;‘威远’须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

——节选自《走向共和》

但是慈禧太后显然没有被一只鹦鹉“冲昏”了头脑,她选择把这个难题转嫁给翁同龢,让翁同龢代替阎敬铭接管户部,

好了,好了!”慈禧早已听得不耐烦,打断他说,“要多少银子,你和户部想法子去。哦,阎敬铭的差使,就由翁师傅兼着吧!”

翁同龢一惊,“臣于理财不及阎敬铭万一。”

慈禧:“翁师傅老成练达,必是可以的。筹款的事儿哩,多和醇亲王商议。再就是你们别老想着节流,这里省一点,那里抠一点;还得开源,想法子去弄钱,皇帝你看如何? ”

光绪:“但凭亲爸爸圣裁。”

慈禧:“那就这么着了。皇帝留下,咱娘儿俩好久没有唠嗑了。你们就跪安吧。”

李鸿章、翁同龢、盛宣怀齐应:“是。”

三人站起来刚准备退出,慈禧又道:“记着,修园子的事,无论如何不能碍着了!”

三人又跪下,“是”。

——节选自《走向共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慈禧太后早就知道翁同龢和李鸿章不和,她也知道翁同龢的为人,更知道翁同龢接管户部后不会给李鸿章一个字儿,这就等于变相把钱留给自己修园子用。

李鸿章笑道:“眼下不就摆着要为北洋海军经费的事想法子么?”

翁同龢:“事关国家,翁同龢敢不殚精竭虑!只是我有一事不明,还想请教李中堂?”

李鸿章:“请讲。”

翁同龢:“北洋水师经办六年,耗银三千万两。李中堂一边说它已成为远东最强大之海军, 一边又屡屡向朝廷索要军费,甚至拿出蕞尔小邦日本来吓唬人,这样做,岂不是互相矛盾? ” 

自己有意和他缓和关系,他倒踩着鼻子就上脸!一股怒气隐然在李鸿章胸中升腾,脸上那笑就便成了冷笑,语气也带了教训的味道:“翁师傅文章做得好,于兵事却实在需要历练。北洋海军强大不假,然而要保持这个强大却不易。我屡屡向朝廷请拨军费,正是为了保持北洋之强大,形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豺狐,使得那日本人虽然恨我却又惧我,不战而屈人之兵!”

翁同龢:“猛虎在山之势?哼,只怕朝廷没有许多银子来喂养这只‘猛虎’!”说着,招呼也不打,竟兀自去了。

盛宣怀这才从后面走上来,冷冷道:“只道两代帝师,怎么着也是个亚圣人了,却如此仄逼心胸!”

李鸿章缓过神来,带几分忧郁道:“我不惧他。然则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

——节选自《走向共和》

这次会议的结果所导致的后果大家,应该说中国人都很清楚,也不能不清楚,那就是堂堂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被弹丸小国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被迫给日本割地赔款。

甲午之战的失败,慈禧绝对要付最大的责任!

嘉靖也好,慈禧也好,都喜欢大兴土木给自己修园子来享受,对于国家,百姓的种种困乏视而不见,反正自己高兴就好,管他日后洪水滔天。

这种人脑海里面总是先满足了自己再满足其他,简而言之就是自私,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自私,是极度自私,以一人夺万人之心,

一个国家有这样的领导者毫无疑问是这个国家的悲哀,一个集团有这样的领导者也绝对会让这个集团走向四分五裂甚至万劫不复。

私心重,或者更明确地说,就是心术不正的人,真不能让之当领导,

尤其是像嘉靖,慈禧这样既有才能私心又重的人当领导,往往会不可估计的灾难。



对比一下嘉靖和慈禧的内阁会议,才知道私心太重的人真不能当领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