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60亿的哈啰要上市了?资本博弈的背后哈啰还有哪些秘密
最近共享圈内又传来“共享出行第一股”的激烈讨论,前有滴滴、嘀嗒,后有哈啰出行,一个个专注出行领域的领头企业都在盘算着上市,争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头衔!

营收连年增长 实则并不乐观
就在昨天,哈啰出行向美国SEC提交招股书,欲赴美上市,一时间引发热议。
与滴滴,嘀嗒相比,哈啰出行是实打实的共享单车业务起家,这一蒙头举动被指看不懂:“哈啰出行从2016年成立至今,历经4年角逐,以两轮共享单车业务入市做到行业前列,如今已面临市场竞争关键点,为什么选择上市”?
寻找答案前,不妨看看你哈啰出行过去几年的财报数据。
2018年到2020年哈啰出行两轮共享车业务营收分别为21亿元、45亿元、55亿元;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亿元、11.33亿元。从这份数据可以见得,哈啰出行近几年营收稳步上涨,亏损在持续收窄,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目前哈啰出行旗下有两大业务线,共享两轮(单车)和四轮服务(顺风车)业务。
2020年两轮共享车业务营收为55亿元,另一边相对较晚入局的顺风车业务在过去一年却做到了营收近70亿元,虽然顺风车俨然成为公司发展新动力,但主营的起家业务两轮共享车业务依旧占据公司营收大头。
继ofo濒临绝境,摩拜卖身,哈啰出行入局单车市场便扶摇直上,从第三坐上市场第一宝座。哈啰为何能脱离亏损大潮,成为笑到最后的玩家?答案是及时止损。

将客单价提高就是表现之一,共享单车在入市长时间未靠固有运营方式取得盈利,企业唯有提高客单价方能及时止损。
事实上,哈啰在19年就宣布已通过助力车业务实现盈利,也是同年哈啰就将所有单车资产抵押给蚂蚁金服旗下子公司3年。
时至今日,哈啰面临背后的资本即将退出的局面,才会想趁热打铁,势要在滴滴,嘀嗒上市之前名正言顺拿下“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头衔。进而倚靠行业老大名头拿下新一轮资本的注入。
此举和企业普遍的上市企图不谋而合,眼看企业成就已到达历史高位,趁着热度抓紧上市套现,以免错过风口。
烧钱 烧出来的三家鼎立
共享出行从起初的单车,进而演变到电单车,可见电单车的不论在盈利还是使用体验上都更具趋势。
单车盛行时,ofo和摩拜两分天下,直到16年哈啰入市,使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布局,进而蚕食其他两家的市场。2017年接连推出助力车业务,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所谓有钱好办事,可以说哈啰也是最早布局电单车的企业。

2020年,哈啰电单车已占据市场70%份额。不过市占高也带来不同的问题:毛利率低、运维成本高、同行竞争激烈,人为破坏等事件不可估量、更有城市监管问题因素在内,甚至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限制共享车的投放。
所有问题终归于一个原因:“市场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了”。
电单车衍生出了一场恶战,新入局者层出不穷,无止尽的投放形成哈啰、滴滴、美团三家鼎立的市场现象。三家独大已是问题开始,无休止的盲目投入终是败局,此时哈啰不随大流,开始另谋出路。

营造出行生态,扩展服务场景,改变用户出行体验才是市场,正是哈啰电单车事业部总经理迟星瑞所想。
哈啰深知无休止的投入依旧是一眼望到头的未来,已不足以让资本驻足,没有新模式的出台,将被资本市场淘汰。
哈啰心有余力不足
实际上,哈啰在两轮业务上做出成绩外,在四轮业务上也没落下。早在2018年哈啰就有了较为完整的四轮出行体系,网约车服务、顺风车服务、均有布局。
可哈啰有心无力,在四轮出行市场,滴滴早已是行业龙头老大,越往后发展越发强大,不仅给出租车司机一记重锤,此后又推出了花小猪打车主攻下沉市场,再拿一城。

网约车对哈啰这个后入局者并不友好,由于主营业务与此业务缺乏联系性,进而让哈啰更难开拓出新的生态圈。
业务之间存在分隔,哈啰迎来再次变革,追溯美团、滴滴脚步,跻身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力图囤积下沉市场流量。
开始了新老业务协同模式,不止于出行服务,更是在社区团购,酒店、餐饮团购、跑腿等领域有所布局,推出了“哈啰生活”、“哈啰酒店”、“哈啰快送”等服务,致力开拓更多年轻消费者市场。

哈啰出行为了多元化发展,2020年上线独立哈啰出行APP,上线完整本地生活消费生态,与其说是出行平台,不如说是一个普惠的生活平台。
要知道在这之前,哈啰有60%以上的用户是通过支付宝的端口来使用出行服务,也就是说哈啰的大半部分流量是支付宝带来的,上线独立app很明显是哈啰想摆脱支付宝,形成自有流量的一大表现,再者独立app能够有效促进出行端口流量转化及多途径变现。

当下哈啰出行的现状,3年时间将至,资本或将退出,且很多人对哈啰的印象大部分是“哈啰是支付宝的”!
“实际上哈啰是一家非常独立的公司,支付宝只是大股东”,哈啰出行CEO杨磊说。
如今哈啰赴美上市正反映出企业本身现有的压力,是如若支付宝在合约结束后不再为其助力,它需要新的资本注入,但主营业务与布局的本地生活服务缺乏联动性,流量来源出于支付宝的比重过大,哈啰当下除了拿下“行业第一股”这个头衔,没有太多优势说服资本市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吴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