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葛氏巨蜥三周年饲养报告及部分饲养技术总结

2023-07-16 17:49 作者:DAVIreptile  | 我要投稿

本文为2020年“葛氏巨蜥详细介绍”再版。基于这三年来的人工饲养过程以及大量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本文侧重于葛氏巨蜥的人工饲养,不会赘述过多学术性知识。 其实想写这个文章还是因为最近的一个消息,因为我饲养的葛氏巨蜥只有一条单母,且在22年中旬生下了两颗健康的水蛋,所以我也一直在找雄性个体用于以后的繁殖,结果无论日本还是台湾,(亚洲两个除原产国菲律宾以外唯二有过长期饲养经验的地方)给我的回复都是,大部分个体均已死亡。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希望更多人认识到这个物种的特别,也希望这些得到它们的人,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参考,葛氏巨蜥的饲养难度,可能不止是三天喂一顿葡萄那么简单。 正文: 在饲养任何物种前,对一个物种最基本的认知是要有的,以有人工繁育技术相对成熟的泽巨蜥举例,我们可以把对泽巨的基本认知概括为: 1.需要大面积饲养空间 2.具有水栖性 3.肉食性 4.对光照需求较高 因此,我们可以把葛氏巨蜥的基本认知概括为: 1.需要较大面积饲养空间 2.具有树栖性 3.大比重素食的杂食性 4.对光照需求中等偏上 有了基本认知,就可以基于认知进行一系列反问。 例: 1.需要多大饲养空间? 2.树栖占比有多高,是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在高层活动? 3.既然是素食为主,那以哪些素食作为食物最好?为什么? 4.对光照具体需求是什么?如何对环境进行布光? 5.温湿度需求? 以此类推进行延伸,问出多少问题,就尽力找出多少种解决方案,这样得出的结论,一定比拿回来就按想象中的饲养方案实行要安全的多。 下面,我们来细致的讲一下葛氏巨蜥的需求。也是对上面我们的设问进行回答。 我推荐的环境尺寸为2.5m*1.5m*2.5m,考虑到资金问题,这个尺度为个人饲养理想尺寸,按现实情况可缩减长度和高度,这个大小饲养一对成体是没有问题的。我相信很多人疑问的点在于,为什么一个具有高树栖性的蜥蜴要给这么长的环境,甚至和高度一致。其实大部分的巨蜥的移动,都是横向移动,而树栖巨蜥高度特化的尾巴和巨大的爪子就是为了在树冠层行进穿梭,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反复上下,所以一个高且长的活动空间非常符合树栖巨蜥的“动线”。

(比例巨大的爪子) 温湿度也是长期饲养爬行动物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了,这里推荐给葛氏巨蜥的温度区间为26-30摄氏度,湿度为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温度上有个有趣的点,以这几年的观察来看,葛氏巨蜥在身体凉爽的时候对食物的兴趣反而更高,进食速度更快,摄食量也更大,所以等它们在冷区活动时投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关于湿度,我就展示两张照片吧,更好理解。 (下图为湿度百分之四十饲养一星期,肉眼可见鳞片呈灰绿色,且干瘪,明显缺水状态)

(下图为百分之八十湿度饲养一星期,鳞片呈橄榄绿色,无鳞片脱水情况)

那下面就到了饲养日行爬行动物最容易糊弄的东西—光。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养个动物随随便便买个uvb,再顺手买个uva拧上就开始用了,当然,对于一些对光照精度或要求不高的爬行动物来说,确实,能晒到就行,但对于不同的物种,还是了解一下爬行动物对光照需求的逻辑再下手比较好。 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不解释UV指数是个什么东西了,我在这只讲它们对爬行动物的用处到底在哪。 日行爬行动物需要uvb,uvb在这里作为反应物的能量来源进行d3循环,d3循环也是钙和一些其它神经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重要循环。 uva的运作原理相对简单,它在爬行动物的饲养环境中一般仅作为热量及亮度来源。uva射线的作用一般会在射点同时作用,射点处uva和uvb的强度应为环境中的最高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晒点”。 而uvc则是对爬行动物完全无益的光线,如果爬行动物用的紫外线灯具含有uvc射线,那就直接扔了吧,强行使用的结果就是致盲或严重的皮肤疾病。 总结就是:uvb长大个。uva看清世界,顺便暖和暖和。uvc总想干死你的爬。 逻辑清楚了,但这还没完,如果只知道上面的内容,并不影响你养任何东西都只是拧两个灯泡上去。 日行爬行动物介于种类、体型等种种原因,对于光的需求也大不相同,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设置不同的辐射强度。也就是让那些灯泡灯管合理的出现在你的环境里。这就需要你知道你养的动物究竟需要什么强度的辐射指数,而获得这个信息的方式有很多。 只要不是特别冷门的爬,直接搜学名+uv index就有很多的学术报告可以参考,而更为常见的宠物化爬行动物很多都可以在f zone,也就是弗格森光区里找到它们的需求强度。更冷门的,就只能查原产地的照度参数然后再进行实验了。 强度搞明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依据物种来设计布光方案,常见的灯具组合有: uva灯泡+uvb螺旋灯 uva灯泡+uvb灯管 单太阳灯 uva灯泡+uvb灯管+太阳灯(辅助作用) 控制光线的主要方法包括: uva:灯的功率,灯的距离。 uvb:灯的射线占比,灯的距离,注意这里不受功率影响。 根据爬行动物本身需求提供不同组合,以上述几种组合为例,一类组合的弊端就在于,螺旋灯管只能以垂直角度制造uvb,如果动物长期不在正下方活动,能接收到的uvb辐射是很少的,除少量对uvb需求不高的物种以外,不推荐。 二类组合将螺旋灯替换为灯管,uvb辐射面积增大,为区域辐射,避免了单点uvb辐射区域小的问题,但同时由于辐射面积大,需要给动物准备梯度环境或遮挡物、躲避物。以免动物长时间暴露在uvb下晒伤。 三类即单太阳灯解决的是一类灯具产生的问题,uva与uvb距离远导致晒不到uvb,所以将两种灯具融合,同时散发热量、亮度以及uvb,弊端是通常热量与uvb指数很难匹配,调整灯具与活体距离以便达到适合温度和适合uvb指数相当困难,尤其是在小箱体。 第四类组合,就是我现在给葛氏巨蜥所使用的组合,也是个比较成熟的方案,多用于高uv需求量的蜥蜴,我们可以叫它双灯组或双晒点。它的逻辑是,将光照分为一级晒点和二级晒点,(一级射点是uvi最高,热辐射最强的射点。)一级晒点通过灯管的大面积uvb辐射以及uva做出位于箱子顶部的辐射源。保证动物每天的基础光照,二级晒点为单太阳灯,放置于一个完全没有其它uvb辐射的区域,单独照射,作为二级辐射,(二级射点是uvi次高,热辐射次强的射点。)但在我的环境中,由于葛氏巨蜥经常在环境高位活动,我将二级射点设置在高位,一级射点设置在低位,(理想情况下默认主射点高位)这样一来,给动物提供了他愿意选择的小生境里合适的光照条件,也留给他激进光照的选项,解决了人工圈养容易受高度限制的难题。这个布光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足量的辐射来让动物选择是否补充没有在二级晒点获得的光照。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热源太多,温度和湿度都要难控制,多加注意。 那至于为什么给葛氏用这个布光方案,前面说过了,因为哪都查不到葛氏的uv需求量,所以我只能以原产地吕宋岛的uv峰值(UVI峰值7.0,也就是说环境中最高也不能超过这个指数)向下实验,目前来看,一级晒点uvi4.3,二级晒点uvi3.0(说实话一级晒点不怎么晒,偶尔去趴会,实际需求应该要低一些)是比较合适的。在这个指数下,它也比较符合大型树栖巨每天6小时左右的光照时间。

(就是放一起拍个照,没混养,王八住一阵就挪出去了,主要展示一二级晒点。) 由于这些年国内能养的品种实在太少,相信很多人忽略了甚至不知道光的亮度对爬行动物也是有不少影响的,据个人观察,葛氏巨蜥会在高亮度环境中产生相对较高的探索兴趣,对比只提供uv灯具的情况,活动时间在七天内每日提高了约30分钟。不过在过亮的环境中会出现长时间闭眼,活动量减少等行为,注意灯具使用。 好了,光就说这么多,下面,我们来聊聊葛氏巨蜥的食谱,一个吃野果的蜥蜴,怎么在人工环境下用水果饲养。 在圈养环境中,环境可以较原产地来做对应的改变,但食谱不行,原生食谱是一个物种在原生环境下最合适的选择,改了就等于打破规律,也等于适应不了,接下来动物的寿命会告诉你对错。 当然,做到百分之百的食谱相似度异常困难,不过分析原生食谱占比大的成分再进行代替,还是没有那么困难的。

(葛氏巨蜥胃容物以及食物成分分析) 由此可见,葛氏巨蜥在对食物的摄取上,偏向于两类,高糖以及高油。且食谱里的橄榄、槟榔、露兜树果实等等,全部都是高钙果实。说明成体葛氏巨蜥可以通过几乎全素食的基础上,补充身体需要的全部元素。

所以,我的尝试开始于22年4月,也就是那期给葛氏喂野菠萝(露兜树果实)的视频,这是葛氏巨蜥野外食谱里占比最高的果实,虽然和菲律宾原产地的林投露兜树是不同种,但营养成分相近。同样含有高占比的植物油和高糖分。 没想到,适应的异常顺利。

(第一次消化露兜树果实,吸收的不错了) 后面,又逐渐在食谱中添加了橄榄、牛油果等等

(消化橄榄后排出的果核) 下面为自用版本葛氏巨蜥食谱 露兜树果、橄榄、软枣猕猴桃、无花果、葡萄、蓝莓、牛油果、鹌鹑蛋、整只鹌鹑(两个月一只即可) 食谱运行七个月以后,生下两枚水蛋,身体健壮。

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在外面出差,没亲手摸到这两颗,拍了个照以后直接让我家里人拿去煎了,听说有点腥。

(本套食谱运行10个月以后的X光,骨骼健康,心脏清晰可见。)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把握能养活它多久,我也不知道费劲弄出来的这套食谱是不是真的适合,不过就算这样也得试,我总不能也学着那些个养死的天天西瓜芒果香蕉往它嘴里炫吧。不过目前看它的身体情况,我应该是赌对了,祝小家伙永远不死,能看到这的也是。

最爱吃的还是葡萄。。。

葛氏巨蜥三周年饲养报告及部分饲养技术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