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读书笔记
1.对于学者来说,研究的结论会不会累及自身,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在学者周围有没有花剌子模君王类的人。
2.获得受欢迎的信息三种方法:从真实中筛选
对现有信息进行改造
凭空捏造
3.假如有君王专心要听好消息,与其养学者,不如养一帮无耻小人
4.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学者都力求证明自己的学说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花剌子模的心是早晚要变的花头起来,这是因为人对自己的处境有适应能力
6.“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人不知自己是不是身在花剌子模,因此搞不清自己是不是有点滑头,更搞不清自己以为是血水、艺术的那些东西到底是真是假。
7.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
8.我只是说我自己,好像很富有柔韧性。因为我是柔顺的,所以领导上觉得让我怎样都成,甚至在病的要死时也能乐呵呵的。
9.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10.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是躲在家里写文章。这一方面是因为性情不大合群,另一方面也是我始终向往乐观、积极的东西。
11.再多说一句,就是出于那伪善者。
12.到底该从利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叫做崇高
13.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14.西方人一位,人的主要情感源于自身,所以就重视解决肉体的痛苦。中国人一位,人的主要情感就是亲亲敬长,就不重视这种问题。
15.西方人儿女可能会吸毒,婚姻可能会破裂,总不会早上吃两片白薯干,中午吃两片白薯干,晚上再吃两片白薯干,就去挑一天单子,推一天的重车。
16.有种东西,我们说它是崇高,是因为反对它的人都不崇高。
17.现在有种说法,因为民族的和传统的就是崇高的。我知道它的论据:因为反民族和反传统的人很不崇高
18.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19.我在七十年代吃的苦、做出的牺牲是无价值的。
20.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把无价值的牺牲看作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前提。
21.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
22.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但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
23.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24.我认为脑子是感知之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强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
有一些人说它是进行竞争的工具,所以人就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古诗。假如这样来使用它,那么还能获得什么星度,实在堪虞。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25.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行都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26.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27.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的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励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28.某些中国知识分子发现自己的权威因为西方知识分子的活动而丧失,所以仇恨西洋学术和外国人。
29.科学家和圣贤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但寻求知识,还寻求知识的证明。不幸的是,证明是志士仁人可懂,他们就因此丧失了权力。
30.一般来说,知识的多寡是个客观的标准,但把自编的黑话也列入知识的范畴,就难说有多客观了。
31.我不认识这些受苦人,不知道他们在受何种苦,所以就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我的解救。
32.假解放,主要是想满足自己的情绪,硬要去解救一些人。这种解放我叫他瞎浪漫。
33.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知识不神圣——我们用的是字眼:真实、可靠、完美,到此为止。
34.作家想要写出不同流俗之作,自己的头脑就要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再丰富些,而不是故作清高就能解决问题。
35.他们也用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等等,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我听了以后几乎要气死——猴戏我当然没看。我怕看到猴子翻跟头不喜欢,就背上了反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罪名。
36.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科学,认为它们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不希望这些领域里的事同我为人处事的态度、我对别人的责任、我的爱憎情感发生关系,更不愿因此触犯社会的禁忌。这是因为,这两个方面不在一个论域里,而且后一个论域比前者要严重。
…
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分辨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的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橛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绝对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所以,假如有人以这种态度论争,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安全距离之外,然后再好言相劝:算了罢,何必呢?
37.中国的读书人有种毛病,总要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这些事实里就包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人喜欢做的事情是埋首于故纸堆里,好像故纸之中什么都有了。中国的典籍倒是浩如烟海,但假若没人把事实往纸上写,纸上还是什么都没有。
38.毫不利己必然包含虚伪
39.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
40.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