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在适应时代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切记不能盲目的学习,如果盲目的进入学习状态,那么等待的我们的就是放弃,坚持不下去,今天小编就将如何自己学习还可以系统的进行学习的方法分享给有缘的朋友们。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在自己屋子里的墙上写上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个的意思就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仰天,敬地,忠君,孝亲,尊师,在自己的内心先升起谦卑心和恭敬心。
然后我们就从孔子的《系辞传》、《礼记》,因为儒家就是教我们拿得起,从这个儒家的儒字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人的需要,它的目标就是教人们成为圣人。


接着,我们学完儒家的这两本经典之后,我们需要掌握道家的只是,小编推荐大家读《清净经》、《道德经》,道德经有点难懂,建议大家先读《清静经》,然后再读它就轻松了。道家教我们知行合一,目标是成为仙人。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学习和体验一种以社会导向为主的文化模式,比如对社会价值、家庭观念的遵从和尊重,以及在这种前提下对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开发与实践,所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诵读经典,聆听经典,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字和音韵的结合,长期进行诵读有助于让自己的精气神得到振奋和提升,如《诗经》、《乐府》;
2、养气正心,矫健身心,传统文化包括以养气为主导的带有身心协调的体育术,比如导引术、入眠术、吐纳术;
3、亲善友朋,敬爱师长,传统文化比较几种体现在
就是要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把修身处世接物切实地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独行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修身。在修身的原则上,
一、在说话上要讲诚实正直的语言,信守承诺。
二、在行动上做事情的时候要踏踏实实的心存恭敬,不敷衍了事,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三、在情绪上面受到了刺激乃至不公正的待遇时,要学会转化自己的情绪,不愤恨抱怨。四、要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
五、要提醒自己时刻一心向善,念念不忘,改正自己的过失,这是修身的要点。


为什么对它有信心?因为古人所说的道理都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圣贤经典所记载的都是道,这个道是恒常不变的规律,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在古代如此,在今天依然如此。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人的心地比现代人清净,现在人心很乱,沉淀不下来,他所体悟的就没有古人深刻。所以,不要认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现代人就比古人更聪明。这个自信心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够断疑启信。
为什么圣贤文化到今天还不过时?因为它是一切众生自性的流露。这个自性,古人的性和今人的性是一个性,所以它不会过时。圣贤所传下来的这些文化经典也不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就像孔老夫子所讲的“述而不作”,他也是承传古圣先王的,而且古圣先王不是一般人。之所以被称为圣,是因为他们都契入了心性,开启了明德,他们都是依循性德来处事待人接物,治理国家,怎么可能过时?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依教奉行,也可以契入明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了解到,我们是随顺自己的性德在处事待人接物。这部《群书治要》,也可以引导我们契入性德,回归本性。它开启的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本善和明德。这些性德的流露,也就是说,这些经典是超越时空的真理,亘古不变。
“信而好古”是不怀疑圣贤人的教诲。前面我们讲了,因为古圣先贤的教诲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也契入这个境界,开启了自性的明德,我们定然能够体会到和他同样的境界。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就像圣贤人站在二十层,我们站在两层楼,我们就说,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境界,就会对古人产生怀疑甚至妄自批判。这样做的结果,受害的不是古人,而是我们现代人。我们现在如果有傲慢怀疑这些习气,就和诚敬心不相应,诚敬心就不见了。所以,现在人求学为什么困难?困难就是对古圣先贤怀疑,这就很难受益。
第二个方面:处事的原则。
处事的原则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以道义为原则, 为依准. 不为私利, 不图己功。就是说,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对人对事要符合道义,以利益社会大众为前提,不谋求自己的利益。做人做事时要讲究是否合乎仁义道德,不能够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功来作为标准,这就是做事的要点。
一、可以让孩子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现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气壮地而不是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这事关下一代的孩子们是否能够重视和深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记得祖宗,记得自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