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和成才的镜像设计

2022-05-17 17:19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三个阶段中许三多和成才的镜像设计

这一期讲两部分内容:其一是许三多和成才这两个主轴人物整体的镜像对比表达方式。

其二是聊一聊钢七连阶段的史今这个人物。

无论是在《士兵突击》之前,还是在《士兵突击》之后,军旅题材的故事层出不穷。

而且,不论是在宏观的情节设计上,既,讲述“一个小白逐步在自身努力和他人帮助之下,最终打磨成一名最强特种兵”的故事。还是在微观的内容元素上,比如武器装备的迭代升级,战友之间的情感,军人的使命甚至男女之情等等,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然而“食材的重复”并没有影响《士兵突击》成为国内“味道最好”的军旅题材故事,它给观众们的印象和影响,远比其他恨不得扯着嗓子喊口号的更深刻更长久。

其中的原因很多人也都觉察到了,就在于《士兵突击》并不只是一部军旅剧,它同时存在着对“军人”和“人生”两层主题的深刻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有章法的表达。

首先还是总览一下《士兵突击》的剧情吧,我上一期说过,它存在三个大的主题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许三多和成才各自面对自我,树立人生方向,也就是“草原五班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许三多和成才面对他人和集体作出不同的选择,既“钢七连阶段”。

这两个阶段所表达的主题具体是什么,兰小龙老师其实已经给的很直白了,就是“好好活”和“不抛弃不放弃”。无论士农工商各个职业,还是学生老人各个年龄段的受众,都能在各自的人生中找到相契合的内容。

然而职业的军人老A们出现,并展开了那场决定“钢七连”命运的演习之后,原本站在前排的“人生主题”就开始逐步后退,重心向“军人主题”过渡,并最终在许三多和成才正式踏入老A阶段后,完全交换了位置,专属于“军人”群体的主题比如“击杀”和“牺牲”走到了前台。

 

聊完了最宏观的,我们再补充说明一些微观的。

上一期,我虽然把草原五班的几个人物身上的主题任务简单讲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草原五班阶段就全都被讲到了,因为草原五班阶段的许三多,还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就是从初登场参军,到成为张干事笔下一幅画的过程。

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题,这里我自己先客串一下抬杠小能手,提一个问题:

许三多在家乡,以及在新兵连的阶段又不是发生在五班的,凭什么归纳入“草原五班”阶段,而不是单独划为一个阶段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所以我建议大家先暂停一下,锻炼锻炼自己试着想想答案。

当然,如果你没有那个耐心的话,我也懒得强求你。

答案是:许三多在完成草原五班的铺路任务之前,从未独立自主地做过阶段主题所讲的“有意义”的事。

草原五班之前的许三多有两段剧情,在家入伍阶段和新兵连阶段。

在家时,许三多的想法有两个,其一是:“当了兵,爸不会再叫我龟儿子了,他踢不到我打不到我,叫我什么,我也听不见了。

这个想法仅限于改变当下,并且这个原始的目的与他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毫无干系。

其二,故事中明确提到过,许三多更想读书,他认为书里有好多有意思的东西。在小说中也曾有过一段介绍,说许三多独守七连时经常去看书,所以在许三多看来,读书算是一个“有意义的事”。

但这个自主的想法被父亲强行输入他脑子里参军想法取代了,面对史今的提问时,许三多没有表达自己的内心,只剩下了机械的转述。

参军,许三多没认为“有意义”,最后却做成了,读书,许三多认为“有意义”最后没做成。

这两件事本身就形成了一层对照,如果我们再将这两件实际上都“失败”了的事视作一个整体,与修路这件最终做成了,并且有意义的事再拿来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失败与成功又形成了对比。

成与败的根由在什么地方呢?读书和参军这两件事,许三多一直受到父亲的强制影响,而修路时,老马不仅没有强行影响他,反而呵护着他,帮助他贯彻了自己的想法,这,又是一层镜像对比。

甚至在此之上,也还有一层镜像对比,就是许三多与成才。

成才从选择入伍,到新兵连拔尖,进入钢七连,再到选择狙击手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路上与许三多最大的区别有两点:其一,他的路一直是主动选择,而非像许三多一样被动面对,其二,他选择的目的,与“做有意义的事”无关,只是为了成就自己。

所以,虽然许三多在草原五班阶段绕了一个大圈,弯道超车,最终与成才都站在了钢七连的位置上,但二人从路径到主观意愿再到目的,都是截然相反,形成对照的。

说到这,我们就已经从局部到整体,数出了读书与参军、成功与失败、三多与成才三层镜像对比了。

但草原五班阶段的镜像对比,还不止这些,别忘了,上期咱们还讲过人与人之间的镜像对比,既许三多与李梦老魏薛林,还有老马的自我镜像。

除此之外,还有些没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镜像对比,比如许三多的两个哥哥也与他形成了镜像对照:

老大也有点自我意识(曾撺掇三多买皇叔),但一直屈从于父亲压制,始终没有摆脱,老二不辣哥则是另一个极端,自我意识自始至终凌驾于父亲的意志之上。

除此之外,还有许三多的爹和成才的爹的镜像对比,老师和史今的局部对比,这些就更细微了,我就不说了。

 

接下来再说进入新兵连后的许三多,他在这一阶段内也同样从未做过“有意义”的事。

新兵连阶段的许三多大多时间呈现出的依然是没有自我思考,完全受人左右的状态,在铺垫“钢七连”阶段的人与人主题时,许三多机械地转述成才输入的代码,与伍六一攀老乡,有了被分配去喂猪的担忧时也被成才撺掇去找史今“表演”。

此外,这里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情节要细讲:就是硬背高城的讲话。

这一段大家千万不要当个乐就过去了,这个情节设计是将许三多的“无我”的基础定位,既,只能机械地运行别人在他这张白纸上写下的内容的这么一种行为模式,表现的最为突出的情节。

他后面一系列让人血压飙升的“缺心眼”行为,比如之前见到炮管时举手投降,比如给史今揣鸡蛋,导致被热源探测抓到,以及后面一路死追袁朗将他俘虏等等,背后的行为逻辑都是统一的。

既:他这个角色只对被告知过的内容才会“有”意识,对未知的则“无”意识,他这张白纸需要别人事无巨细一点一点往上写

而这种“无我”的底层设计,就是从主题表达方式的根本需求上延伸出来的,兰小龙老师的整体规划就是用“无我”的许三多,来正面接受和阐述主题,并与“自我”的成才,“走了弯路后浪子回头”的成才形成镜像对比。

以上,还只是许三多和成才在主题表达的方式上的镜像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的镜像对比内容,就是这两个人的情感。

许三多的情商虽然四舍五入约等于无,不过他一向是个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成才也很明显,他的情商不是没有而是假,在这方面,电视剧中删除了很多的细节,比如成才离开五班去参加老A选拔时,曾给薛林他们留下了一些烟,而且说话的态度很客气,薛林知道,他是不打算再回五班了。

简而言之,在情感方面,两个人并非只是简单的截然相反,而是有某种角度上的似而不同,毕竟两个人都曾很不招人待见嘛。

具体的,我就先不展开讲了,一则这些跟他们承担的主题表达任务相比,并不重要。二则,关于情感的内容,重头戏都在后面老A选拔之后的部分,这里就先不多说了,讲到相关情节时再说。

 

好,家乡部分和新兵连说完了,我们再看草原五班阶段,李梦老魏薛林就跟之前的三多父亲,还有成才一样,试图在许三多这张白纸上写下打牌混日子的代码,但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自然是老马的保护,其二是打牌混日子的这件事,与许三多这张白纸在初登场时就已经写下了两笔基础代码,相冲突了:

分别是乡村老师马老师写下的:“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和他爹写下的“好好活”。

进入草原五班之后,没有了父亲的强迫,没有了成才投机取巧的指引,许三多在班长老马的保护下终于尝试独立运行自己现有的代码了,他把“做有意义的事”和“好好活”衔接起来,形成了一组无限循环的完整逻辑,并最终心无旁骛地用这段代码运行完了修路的任务。

从家乡征兵,到入伍新兵,再到修路,关于许三多个人的所有铺垫至此完成了主体层面的,阶段性的完整表达。所以我才把这些内容全部归纳为草原五班阶段。

 

梳理完这些,大家应该就能多少窥探到兰小龙老师的表达方式有多么精巧了,但,这还并不全面,别忘了,成才在五班的经历与许三多在五班的经历,还形成了一层对照。

成才第一次来到五班是为了“又转士官又拿狙击枪的机会”,为此他离开了钢七连,但可惜人算不如作者算,五班的继任班长李梦被调入了团部,刚提士官的成才顶缺来到了这个思考自己和人生的地方。

这里我猜肯定会有人琢磨,是不是高城为了教训成才这个叛徒,促成了这件事。

还是那句话,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站在主题表达的高度来看,一心向上的成才是必须要经历一个落入低谷,再迷途知返的过程的,这根本不是高城能不能决定会不会促成的问题。

往高城身上想,只能说明你一没看懂高城,二你的水平太低。

不过,兰小龙老师并没有急于让成才第一次到五班“龙场悟道”,就完成主题上的回归,事实上也不可能这么简单就完成主题上的回归,所以成才有这样两句台词:

“这半年,我看见这条路,就想你能靠它出去,我也能走出去。”

“就半年,他们是无药可救了。”

后面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在演习的终点前,树林中突然跑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士兵,拿到了一个位置,为此,成才放下伍六一独自冲向了终点。

剧本里根本就没写这个第一名是怎么独自一人完成任务走到终点的,甚至没有明写此人姓甚名谁,上车时是用第一名称呼他,交绘图作业时用的是那名士兵来称呼。

网上盛传的“黄耀辉”这个名字,也是根据集团军军事十项全能比赛的排名推导出来的,剧本和小说我都查过,并没有明写就是黄耀辉。

为什么没有明写第一名是谁?

我想大家现在已经能够用“创作思维”,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找到答案了:没必要。

这个第一名突然冒出来,为的就是让成才许三多和伍六一各自完成各自的主题表达。

再往后,成才被袁朗全面否定,被打回五班重新悟道,但在“回炉”之前,兰小龙老师借袁朗之口,帮助他点明了自身的问题,给了他“迷途知返”的方向。

再次登场的时候,成才整个人就顺理成章地变了,心态转变了手也更稳了。

至此,整个“草原五班”宏观层面的设计逻辑和主题表达,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结合以上的全部内容去审视“草原五班”阶段的所有细节,我相信大家就不会再有任何疑问了。


“钢七连”阶段:史今、高城、伍六一的各自主题

接下来,我们聊“钢七连阶段”。

这是全剧当中篇幅最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的人物和人物们所承载的主题表达任务也是非常丰富的,我将其总结归纳为:“人与人”之间的主题。

以钢七连的解散为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再细分下去的话,前后可以再大体分为三个情节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许三多的个人成长阶段,他在史今的帮助之下从一个基础很差的差生,成长为直面迷茫和恐惧,最终超越自我的士兵,代表性事件就是那333个大回环。

顺便一说,许三多的这段个人成长也与融入小班级和大连队的结果直接挂钩,铺垫了后面许三多与高城和伍六一的阶段主题。

与此同时,成才也通过自身努力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顶尖的优秀狙击手。

第二个阶段是“钢七连”这个团队实体解散的过程,从史今个人的退伍,到许三多所在的三班的白铁军等人的离开,再到钢七连只剩下高城和许三多两个人,由小至大逐步瓦解。

并且兰小龙老师将直接引发这一解散过程的原因,设定为一场与老A对抗的演习。

这个设计巧妙就巧妙在,同时铺垫了两个主题:故事内容层面老A阶段“人与军人的主题”,以及故事之外的“军事思想、军事装备和军事素养等方面的时代大变革”

因此,钢七连的解散除了对许三多成才等角色来说有个人层面的意义,对于功勋卓著的传统部队钢七连,乃至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群体层面来说,还带有一层“落幕与新生”的意义。

在这一阶段中,许三多从最初面对战车会下意识投降,对“军人”的职业概念和荣誉一无所知的“无意识”状态,成长为留守“钢七连”最后一名士兵,并带着对传统的继承,迈入了新时代。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成才的转变则是从最初凭借个人能力被最优秀的钢七连优先接纳,到为了其他目的自己主动选择离开钢七连,最后又同样为了自己的个人前途,走向了新的阶段。

出于主题表达的需要,两个人的命运和选择的设计都是各自主题方向上最极端的那种,并最终再次殊途同归。

第三个阶段是“钢七连”解散后,传统的精神还在以不同的方式维系着原七连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也激励着他们。

在这个阶段当中如果投票选择一个主题任务最突出的角色,我想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许三多、成才和高城,而会选伍六一。

伍六一这个角色从主题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讲,与班长老马有相似性,都在一定程度上跳脱出了许成二人的对立面的设定,通过自身前后的转变来表达主题,当然,与许成二人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形成对照,大家要领会其中的轻重之分,具体的咱们后面再说,一步一步来。


1.“史今阶段”:从主题需求而来的人物设计

先按照顺序说史今,说说这个人物身上的主题需求与形象设计。

小太爷张译是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尤其是在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小太爷和团长段奕宏在我心里的位置就高于演过李逍遥的胡歌了。

 

团长老段,我们后面轮到他登场的时候再说,这里先聊小太爷张译和他的角色。

通过小太爷的表演我可以确信一件事:这个演员对于自己的角色和整个故事,应该也是有从“创作思维”的角度进行过人物主题任务的分析的,因为他表演时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和整体气质不仅非常契合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让背后的设计逻辑变得更加顺畅、鲜活和可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史今这个军中之母的塑造和对孟烦了这个矛盾青年的塑造。

史今这个角色,从故事开始的征兵情节就登场,亲眼见到了许三多最初脑子里一片空白,被父亲连打带骂强行扣上军帽的窝囊样子,却又在许三多刚刚有了一个兵的外形,并隐隐显露出优秀士兵的特质的时候,就匆匆退场。

所以他被塑造出来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他像推动火箭上天的助推器一样,去教导和推动主角发生蜕变,并为此牺牲自己,来达成情绪上的渲染。

这种纯纯工具人的角色说好演,也好演,说难演也难演。

原因很简单: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的工具人本质,知道你的言谈举止都是为了什么目的。

现在春晚上很多小品尴尬的让人脚趾扣地也是一样的原因,搞笑的时候刻意搞笑,煽情的时候刻意煽情,动作表情语气台词处处透着非常明显的目的性。

这些都让本就不扎实不流畅的剧本,其中的设计缺点和一些大家都懂的创作目的直接超级加倍,暴露了出来。

很多人所说的“不接地气”,其实也是这种现象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只是还没有点透而已。

因为大家所强调的“地气”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给角色添加与大众日常生活内容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陈佩斯朱时茂的表情,比如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宋丹丹的行为动作,比如赵丽蓉巩汉林的方言,还有黄宏蔡明郭达斯坦森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细节。

虽然这些老艺术家们的作品并不是个个都像《主角与配角》这样的小故事一样,剧本本身就扎实,信息量大且起承转合,张弛有度,但每一个故事都被这些老艺术家用言谈举止等各种方式丰富了角色上的细节,从而用类似“水多了加面”的方式,稀释了包括搞笑、煽情在内的很多创作目的。

最终,达成了没有让任务的目的性凌驾于作品的故事和人物之上的效果。

所以,当前春晚小品口碑崩成这个德行,创作者是第一责任人,而表演者也难辞其咎。

史今这个角色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了避免最后史今为了许三多的成长而被牺牲掉时,目的性表现得太过突出,故事的创作者兰小龙老师和史今这个角色的表演者小太爷张译都做了很多努力,丰富了史今这个角色其他方面,从而让史今之于许三多的工具人属性被稀释了。

 

首先我们看兰小龙老师是怎样在创作层面调整史今这个角色的。

最开始,史今决定收下许三多,并且一直帮助他的动机,就是与史今自己的过去重叠在一起叙述的:

“好吧好吧,我知道你爸他们怎么想,因为我跟你是半斤对八两。我在家排四,吃饭时候家里人就碗上插两筷子,说,给你个猪食槽,给你个搅料棍。我能念完初中是靠扛揍扛出来的,每买个作业本是靠一顿笤帚把子换来的……”

许三多没心没肺地傻笑,史今正怀念加温馨地在说,只好打住。

许三多:“我家那个叫老竹笋炒肉。”

史今:“对。你们这南方,趁竹子。”

许三多:“后来呢?”

“后来?当兵了。”史今几近沮丧地叹口气,他甚至在怀念着,“我爸再不打我了,还说老四是史家最出息的。”

那对许三多来说真是天堂一样的前景。

许三多:“真的?”

史今忽然意识到许三多在转什么脑筋:“许三多,我不是说……”但是来不及了。

许三多:“我能像你这样吗?”

史今赶忙道:“你不能像我这样。”

具体的表演我就不谈了,我只谈创作层面的内容。

这段内容巧妙地将史今和许三多的过去拧在了一起,所以史今后面帮助许三多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是史今“自己”破茧成蝶过程的一种镜像的叙述。

因此他帮助许三多这个行为本身,也就有了帮助自己的意味。那么这个角色的“目的性”和工具人属性自然也就得到了稀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微观层面的设计,比如史今与伍六一之间的友情(同时铺垫伍六一后面的友情主题),史今与连长的互动(铺垫钢七连主题)以及伍六一的态度,成才的教导和史今对许三多的态度与教导的镜像对比等等等等。

我就不拿着剧本挨个给大家数了,这些内容一目了然,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去品就行了。

简单说完了创作者兰小龙老师的努力之后,咱们再来说说小太爷张译所做的努力。

我刚才说过,他表演时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和整体气质不仅非常契合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让背后的设计逻辑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

要想理解这件事有多少难度,就必须先明白一个前提,那就是:越是成熟的剧本对于动作和台词等内容刻画的就越是丰富详细,所以演员能够传神地演绎创作者的设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往上添加自我思考的空间往往是非常小的,只能见缝插针在文字无法准确表达的地方上下功夫。

比如说眼神,对许三多关怀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眼神?对许三多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又应该是什么样的眼神?这些都是用语言,用文字无法精准传达的,所以就很考验演员的本事,

再比如语气,为许三多主持入连仪式的时,剧本明确提到,伍六一是喊出来的,史今声音则放柔和了一些。

通过剧中二人的表演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点,这也是完美展现创作者意图的一个案例。

此外,还有一些创作者没有表述到的地方,比如剧本中高城解释钢七连何以为钢七连,第一次喊出“不抛弃不放弃”时,实际上并没有许三多这段出糗的戏份的设计,那么史今后面这些体现关怀的小动作,自然也就是演员的顺着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所做的锦上添花的补充了。

 

总而言之,史今这个“军中之母”,他的温柔和包容是创作者兰小龙老师设计出来的,而将这些设计生动地具象化的人,则是小太爷张译,二者不能说缺一不可,但少了谁魅力都必然会有衰减。

好了,史今身上值得拿出来说说的差不多就这么多了,剩下的大家自己品读就够了。

然后再简单说说三班另外两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吧:白铁军和甘小宁。

这俩角色其实也没啥复杂的,白铁军,跟薛林一样“抛弃了自己”,选择躺平的绝情坑主,最终的结局是退伍,而与之镜像的自然就是绝情副坑主许三多。

甘小宁,在老A选拔中选择了“放弃”,不过值得一说的是,他的放弃只是因为他并不是最顶尖的那类人,他的心理层面比许三多伍六一成才他们差了一截,所以相对而言,是个凡人而已。

但他的军事素养并不拉跨,跟完全体的成才比枪时有他,最终演习时,甘小宁是高城麾下第一作战小组的领队。

对比一下许三多,这两个角色各自的主题就很明显了,那么他们的性格形象为什么一个悠哉悠哉,一个演习时贪嘴,早早吃光了野战口粮,这些设计的创作动机自然也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和成才的镜像设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