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网超百万点击,或许是今年最美毕设!

2022-08-15 14:42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图片

编辑/若风


“素昧平生却同样仍在奔跑的你,我们终会相逢。”



前不久,一部名为《赴你于回响之时》的动画在微博爆火!截止目前已经有超8000余次转发,加上B站等网络平台,整部作品的播放量也早已超过百万


图片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全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部分截图


《赴你于回响之时》讲述了一则简单却美好的故事:每年的盛夏,小女孩都要按照习俗去祭拜百岁的神树“长辈”,而记忆中的那天是她最后一次向神树“长辈”许愿,却在犹豫中丢失了手中的“愿望”…追逐着“愿望”的女孩与不同民族却有着相同期盼的藏族男孩相遇在火车回响之时。


当看到这部作品时,首先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它作为一部个人毕设的高完成度:精致唯美的美术风格、流畅成熟的剪辑、动人的音乐,以及所传达出来的真切感情等等,可以说深深打动了我。因此在第一时间笔者便联系到了它的作者——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樊琳瑢同学


图片
樊琳瑢个人生活照


在采访过程中,樊琳瑢告诉笔者这部作品其实融合了她自己的很多童年记忆,以及曾经游历过的、感受到的不同风土人情,并且最终将两种不同的时间与记忆穿插起来,用二维动画的语言画成了一封漫长的“回信”。


那么,这封“回信”对她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在这部创作这部作品时,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她的分享吧~


采访正文


Q1:《赴你于回响之时》讲述了体弱多病的少女,按照习俗在12岁最后一次拜长辈时与藏族少年不期而遇的故事,是一个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地方习俗的非常唯美的作品。十分好奇整个故事的灵感最初是如何来的呢?


樊琳瑢:首先非常开心能接受这次的采访!也很感谢学术趴给我这个可以分享创作过程的机会。     

整个故事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在我的故乡河南的一座小县城里的童年回忆,另一方面是则是在远方听闻一些不同的信仰时的亲身经历。

同简介里介绍的背景一样,在我的家乡有着这样一个非常常见的习俗: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会为他/她在庙里认一颗百年老树作为“长辈”,通俗来讲是认“干爹”“干娘”。12岁之前每年都会去祭拜一次,许上愿望挂在枝头,祈福孩童健康成长。我从小就经常被父母带去大大小小的庙里,见过许多挂着“愿望”的古树,和围在它身下嬉笑的同龄小孩。不过我的童年并不算“残缺”,所以没有像大家一样拥有“干爹”。父母每次带我到一颗颗古树下,都会先摸摸树身,再摸摸我的胳膊、肩膀,说:“这样就是神树在保佑着你,可以不累不痛,百岁无忧”。

图片
樊琳瑢童年记忆中的古树


于是走过童年,日后的每次旅行中,我都会特别留心当地的习俗,也非常喜爱这些进行着不同的祈福、却同样充满生命力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19年到青海写生,藏族的朋友虔诚的信仰,让我想起儿时经历的一切——古庙、神树、挂在枝头的红丝绸。

不同的背影,传递出来的却是相似的温柔,像是拨开云雾,见到人们所想传达的最初的愿望。这样的感触自从那次写生后,再也无法忘怀。

图片
图片
樊琳瑢在青海的旅程


而在毕设创作中牵引,并选择使用这些灵感的契机,其实是源于一次与我的某位好朋友的交流。小时候的她,是一位典型的在12岁前,每年都会去祭拜“干爹”的体弱多病的孩子,她悄悄期许下的期望,就是挺过病痛、单纯健康地成长。在那次聊天中,她边回忆边说:“我现在确实跨过12岁长大了,也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多朋友,这可能就是树爸爸在回应我的祈福呢?”。
仿佛是将童年与成长中所遇到的一切串联了起来,一次次的迷失又寻找,一幕幕地见证与奔跑。“你会健康地长大,也会奔向远方,与他们相遇”,或许是自然与信仰对每次祈祷所回馈的祝福。纯粹又温柔,指引着我们与未来的自己、与未来的每一位“你”相逢在回响之时。传达这样的愿望,就是本次创作的初衷。

Q2:片中涉及到了很多少数民族或者地方的文化习俗,包括服装、转经筒、打铁花等等,为了在动画中更好地还原这些元素请问您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难点或者回忆吗?


樊琳瑢是的,整片从人设到场景,再到转场,都尝试加入了非常多的习俗文化元素。有民族象征的转经轮、酥油灯、撒隆达、献哈达,也有地方象征的古庙、古树、打铁花等等。这些灵感都来自于我所见的经历,以及童年的记忆。整个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化习俗于时间、情绪相结合起来,来牵引视线、场景的切换,从而贯穿整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物设计


就如今敏导演所说的“动画都是有所为而为”,这些元素也是经过筛选与规划才决定的,可以说是在前期就遇到了很多挑战。最后决定的方案,是为了重点突出每个人物的代表性。

例如藏族孩童手里拿的转经筒,是基于五色经幡与转经筒相结合而设计的,长长的飘带在风中飞扬,“风吹动一次就是对众生的一次祝福”,伴随着转动的转经轮,是藏族孩童这个角色的象征物件。也例如穿着白色棉麻裙的中原女孩,记忆中的庙宇、打铁花、奶奶缝制的布老虎,都是代表着所的生活过的环境,影响着角色的心情与活动的变化。这些不同地区的习俗与物件进行碰撞、转换,意在表达着相同的祈福,以及对未来共同的期望。

Q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第一眼就被《赴你于回响之时》的精致唯美的画面所吸引,想知道您当初是如何确定这样的美术风格的呢?


樊琳瑢感谢大家对这个风格的喜爱!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以一个必须要呈现的画面效果来定义、框住整个片子。最后的美术风格是根据故事背景、搜集的资料来决定的,同时也是基于我个人的画画习惯,以及一些画面效果的尝试来进行的加工。整个过程相比一个有目的性的动画短片,更像一步步去完整的实验性创作。

在画风的形成过程中,为了还原旧时童年的感觉,使用了半透明水彩、岩彩纹理笔刷的上色方式来对人物及场景进行处理,在一些地方故意呈现了复古感。对一些画面精细度参考了我非常喜欢的插画师幸亮太的水彩画。

图片
图片
幸亮太部分作品


Q4:片中的光影效果非常漂亮,除了手绘的部分还有后期加的灯光效果让整部作品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怀旧、温暖的感觉,请问关于作品中的光影效果您最初是如何考量的?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制作经验吗。


樊琳瑢在前期的资料、设定等准备完善后,就是步入正轨的正式制作,而光影从正式开始就是如何制作的一个思考重点。

全片里有很多光的呈现工作:室内夹缝中闪烁的光、夏天外景里灼眼的光、列车驶过时乍现的光……而在起初,这些光都是停留在“插画”层面的,在放到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上时,就必须考虑静态的光如何变为跃动的光。所以在制作上使用了两层:第一层在动画上色时就已经调整好泛光的跃动状态,第二层在后期摄影中完善光与环境的融合。

图片
图片


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一位帮忙修整后期的小伙伴九方阙行(b站@九方阙行),在她的帮助下,后期光效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而我也根据着预估的后期,来调整着动画中光的效果,把控出来一个平衡“度”,一边学习一边推进制作。最后一遍遍的前后协调,才把跃动的光呈现了出来。整个过程除了看到完整的效果外,也在技术上受益匪浅。

Q5:我个人非常喜欢您作品中线稿的那个片段,这段中的动画、分镜、音效结合得非常棒,情绪渲染相当到位,想知道您当初是如何考量和设计这段演出的呢?


樊琳瑢中间这段时长一分钟的线稿,虽然看似加工不多,但确实是整片中最耗时、最耗脑细胞的~因为抓住瞬间的东西,比呈现一段时间的东西要更加困难。这段线稿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4月份共改过两版方案,每一版都是完整的。最后确定下来的是在前半段即将完成的时候,结合前后修改出来的终版。在这段运镜里每一场转变都与时间、情绪相挂钩。


降落后看到的舞灯人群,是儿时与健康欢快的人们共同娱乐的宝贵记忆,犹如闪耀的流星,冲进眼前,开启记忆的长河。

图片
最终成片中手绘线稿部分


打铁花是我的故乡每逢新春都会表演的一个传统习俗,同样是承载童年的一份回忆,而把它安排在这里,是因为从小便知道,在整个表演中,无论是打铁花的传承之人,还是想要近距离观看的观众,想要都要冒着被滚烫的铁水星火灼烧的危险。犹如万丈星辰泻下的瞬间,永远是耀眼又危险的,成长路上所邂逅的美丽的东西都是要付出努力和代价,即便迷失在星海,即便被淹没。

图片


图片
打铁花(照片来自樊琳瑢)


踏过挫折与辛苦,可能会遗忘很多,像遗忘了后来把奶奶曾亲手做的布老虎挂在了哪里。但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一瞬间的喜悦,是在被爱着、被祝福着健康长大,是儿时写在红丝绸上最纯粹又温柔的愿望,于是带着这份心情选择继续向前,直到面前的身影逐渐清晰,来到“你”身边。

幸运的是,“你”也是同样的心情,用自己表达热情的方式,手捧着纯白的哈达,迎接着远方的来客。所以这一整段线稿都在描述着这样的一个过程——怀揣着祝福,“我”正在向“你”奔来。
而为什么选择纯线稿,其实是因为想要画出一些“只有用动画才可以传达到的东西”。模糊却又深刻的回忆,不记得具体哪天,亦不记得面前是谁的脸颊的模样,但是那份挣扎与追逐的激动,像是五彩斑斓的线,在记忆中贯穿、牵引与迸发。由此,奔跑、并与“你”相遇。

Q6:片中的配乐、音效可以说给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想知道您当初是如何考虑配乐、音效的?以及和配乐老师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呢?


樊琳瑢配乐的风格与节奏,是在开题故事确定下来的同时就已经确定好的。在完成动态分镜与部分终稿画面的时候,我找到配乐的清玖老师(网易云@Rosylia清玖离芜)制作了完整的原创配乐。

配乐与音效在最开始定下的需求就是:与动作转场合拍、铺垫与高潮的情绪节奏分明。在与清玖老师沟通时,我提供了关键词、故事背景、动态分镜,以及按整片时间段划分清晰的节奏需求。

清玖老师的配乐风格与我的画风也非常合拍,甚至说当我给到这些要求之后制作出的第一版配乐,就已经很接近最终效果了。而同整片的绘制相同,配乐上最重要的、最难的就是中间线稿部分的处理,所以主要根据情绪起伏的变动,在与清玖老师交流后,对中间部分的配乐改动了两次,最后选择了最切合的一版作为终版。

我个人认为配乐是动画情绪表达中的灵魂所在,所以能够顺利完成配乐的接轨也是最令人安心的,再次感谢清玖老师在配乐上的帮助!

Q7:我有注意到目前作品与学校毕设展的版本有不少改进和补充,能和我们详细说说中间经历了什么困难吗?以及最后是如何克服的?

樊琳瑢从五月份毕设版公开开始,到现在的完整版,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考验的时间。最大的原因是工作量,虽然已经规划了严密的时间表,连续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吃饭当做画累了的片刻放松,但毕竟是个人创作,仍然无法在毕设展上提交完整版。

尽管尽力在毕设展上提交了一份已经剪好的3分半时长版本,但我并没有把提交时间视为制作结束的时间。在征求了导师的同意与支持后,5月25号毕设展开始到6月6号,又继续做了十天,把剪掉的镜头全部补充完整。之后因一些事需要处理,在7月底终于把坚持到最后完成的完整版展示了出来。

一切结束的时刻终于可以呼出一口气,现在回想,毕设展到完整版公开的这段时间应该是最考验心态与决心的,大概会成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经历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部分设计手稿


Q8:看到完成度如此高的一部毕设作品,让我非常好奇您平时都看一些什么动画作品呢?有对自己影响特别深的作品或者动画人吗?


樊琳瑢其实我个人对动画并没有非常固定的风格偏好~基本什么都会看。我的绘画启蒙是儿时美影厂的动画,上了初中才开始逐渐深入接触除了国产动画之外的动画作品。虽然现在喜欢着各国的动画,但也还是会时不时翻看小时候幼稚又简陋的涂鸦和当时喜欢的动画,因为我认为最初的热爱,与那份环境留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向往的方向与动力。

我个人近几年非常喜欢的一位动画师是久野遥子。久野遥子的手绘逐帧动画个人作品是我对独立动画新的憧憬。此外平冈政展的变形动画也非常喜欢,像诗一样流动又热情。永远对新颖的动画呈现方式心动并向往着。

图片
图片
久野遥子作品


Q9:我看到很多网上的评论和弹幕都在说“出电影吧!”,其实很能体会大家觉得“不满足”的感觉。想问问您在毕业后未来有什么打算呢?还会继续创作自己的动画作品吗?


樊琳瑢非常感谢大家对这份作品的喜爱!其实这部毕设也是我的第一份完整的尝试,尽力地去呈现了所想呈现的画面,尽力地去传达了所想传达的感情,但同很多动画老师们说的那样,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个人毕设中的呈现的段落,想要把这条路走的完整,还需要有很多筹划与准备。

在画动画中,我个人一直不觉得“缺”什么,也一直不觉得什么已经“趋于饱和”,比起填补空缺,每个过程更像是在寻找并遇见几片分散许久拼图。所以毕业之后,我也会一边画着动画,一边去尝试更多想去尝试的表达,去寻找更多在学生时代没有寻找到的感受,一直画下去。

Q10:目前正值毕业季,关于毕设方面您有什么建议或者说寄语想传达给后辈们吗?


樊琳瑢整个毕设下来,我印象里最重要的首先是时间方案的规划,要清楚自己的精力与作品工作量时间的协调,其次才是创作的内容、技法、创新。希望我的个人的经历可以给未来将要面临毕业创作,尤其是个人创作的大家一点参考和帮助。

每个人对毕设的寄托都有所不同,它可能是一份起点,也可能是一份终点,可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份检验,也可能跨过某个跳板的一份机会,但无论是哪种心态,都希望并祝福着毕业季的大家,可以收到初衷的自己所期待的那份宝贵的“回响”,永远开心、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图片



*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全网超百万点击,或许是今年最美毕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