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出舱突然响起火灾警报,翟志刚:展示红旗,就做好了牺牲准备
2008年,翟志刚首次执行太空出舱任务,擅自修改了任务程序,事后他说:这样做时,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舟七号任务是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阶段。
从1965年,苏联的宇航员列昂诺夫首次实现太空行走后,美国宇航员怀特也在同年实现了太空漫步。43年了,一直只有美俄两国掌握该技术。
1992年,我国“921工程”立项,四年后从我国现役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了14名飞行员,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当时已经是空军一级飞行员的翟志刚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其中一员,论飞行技术不在话下,但是初入航天员大队,四年的理论学习却让他十分痛苦。
翟志刚曾回忆:“初入航天员队伍,我就发现航天员不太好当。首先是四年的学习阶段,学各种理论,像高等数学、电工学、高等物理,不光要学,还要考试,还留作业。留的比较少的时候,写到晚上十点半、十一点来钟就睡觉了,碰上几个难题整不明白的,那就得憋到夜里12点了。也不敢睡得太晚,第二天还要上课。”

实际上,我们前两批航天员,不但是太空驾驶员,还是科学家,他们一专多能,因此每一天都在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中度过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出发前翟志刚和聂海胜为他壮行,面对未知的太空,三位战友罕见的端起了酒杯。

当杨利伟以水代酒与翟志刚、聂海胜一干而尽时,意味着中国人将首次实现太空遨游。历史记住这一刻,当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并且实现天地通话时,飞控大厅传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担心和自信融化成信念,让我们勇于探索。
2年后,神舟六号飞天,费俊龙和聂海胜首次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翟志刚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进入问天阁。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遨游太空,这次任务重头戏就是:首次出舱。
9月27日,翟志刚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完出舱准备,但是等到开舱门时出现了问题。无论如何转动和用力,舱门还是一动不动。
尽管在地面已经训练很多次,但是翟志刚连续试了三次都打不开,如果不能出舱,飞船就会飞离测控区,这样的话,中国航天的太空行走梦又要远几年。
这是,负责协助出舱的刘伯明发现了异常,就过来帮忙,结果两人一起拉,舱门也是纹丝不动,两人合力也才揭开了大约20度的缝隙,很快又被吸关上,翟志刚轻声说:“感觉总有个力在吸着舱门。”

刘伯明沉声问:“志刚,出吗?”翟志刚略作思索回答:“出,今天必须出!”。刘伯明心领神会,从舱内找到一根金属撬棍递给了翟志刚。他用撬棍顺利地撬开了舱门。
翟志刚正准备出舱时,意外再一次发生:轨道舱内突然响起火灾警报。两位航天员顿时头皮发麻,飞船在太空,最危险的就是遭遇火灾和舱体失去密封,这都是致命的。

要知道,美国第一位太空行走的飞行员,就是被大火活活烧死在机舱里的。面对这样的生死考验,他们果断而迅速地作出了一个决定:必须出舱。
按照计划,翟志刚出舱时,第一任务就是取回舱外的固体润滑试验材料,然后再对着镜头展示国旗。但是危机之下,管不了这么多。

第一,如果不立即展示国旗,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第二,火灾警报已经响起,很有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危险,再不展示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神舟七号乘组三人紧急决定:首先向全球人民展示国旗。一旦真有意外,由返回舱内的景海鹏操作飞船分离,以便确保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人能撤离。

与此同时,翟志刚对着镜头向全世界说道: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句话成为我们以后航天员出舱任务固定的口令,中国人第一次实现了太空行走。中国研制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第一次在距地球3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亮相”。
这次太空行走,翟志刚飞了9165千米,整个出舱活动持续时间25分23秒,空间出舱活动获得成功。

对于这一决定,刘伯明说“我们执行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那么它最具代表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当时展示红旗,就是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幸好时候发现火灾警报是误报,可能和强行撬开舱门有关。事后,有人问翟志刚:去太空时,怕不怕死?

翟志刚坦言:“怕呀,但那时候,我的心里只有祖国和任务,这是每一名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的本能反应!“
其实,翟志刚改变任务顺序,优先展示红旗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尝试者的伟大在于,在未知时依旧选择了勇敢。

时隔13年,55岁的翟志刚再一次问鼎天空,成为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指令长。2021年11月1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穿新一代“飞天”航天服进行舱外作业。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航天员翟志刚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紧接着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也一脸“庄重”地说。

这样的群口相声,让大家捧腹大笑。
笑容背后的艰辛只有航天人自己知道,每一次平安背后,都是无数人的艰苦付出,以及一丝不苟地坚守。

看似闲庭漫步背后,是几代人用生命和智慧锻造的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随着神舟十五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解锁科学机柜,以及即将实施史上最长时间出舱任务,我们的太空家园建设进入了最后一棒。
中国航天将用智慧和勤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为此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