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游记(十)---敦煌市

第(一)部分
回到祁连大酒店才下午4点钟(要知道敦煌这地天黑要比重庆晚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吧),心里就像捡到金元宝似的暗自窃喜,因为我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趁晚饭前去看看沙洲古城遗址和白马寺遗址,也顺道打望敦煌公园,饭后再去逛逛很有名的沙洲夜市,看看党河两岸的万家灯火。
出发前在宾馆前台找服务员要了一张旅游图,并在图上将要去的地方画上圆圈,顶着烈日上路。在熠熠发白的阳光下,沙洲古城遗址出现在我眼前。一段长约30米、高低错落的土质古代残垣断壁,但壁很厚,这是沙洲(敦煌)古城遗址被刻意保存保护的部分。呵呵,曾经宏大的古城池,已被新的城建侵蚀了。在往前约300米,便是白马寺遗址,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遗址与沙洲古城遗址一样,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堆老土,只有周围一圈篱笆,标识着它是受到保护的古遗迹。接下来便去了敦煌公园。这是一处比较小众的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园。公园内中心有一人工湖,沿湖铺装有人行步道,周围绿树成荫,树荫下有一尊反弹琵琶的石刻雕像,湖滨分散矗立着三座供游人休息观景的六角亭。园内除了我没有其他游人,尤显寂静寥落,不想评价。
按约准点回到宾馆,立马登车前往老掌柜饭店品尝期盼已久的“八锦宴”。今晚的菜品很新颖很丰富,这是本次出行以来最TMD巴适的一顿饭,其中的毛驴肉、骆驼肉、走沙鸡在内地是很难吃到的。酒足饭饱,嗯...打着响嗝,还顺手把没喝完的一大瓶七喜饮料带上了大巴车,准备返程回宾馆,嗯...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嗯.....。
应游人请求,车行至沙洲夜市,多数人便成群结队下车逛夜市去了,我也趁机去体验了一把夜市。原以为很疯狂的夜市,其实很普通,也没想象的那么火爆。夜市就是一条很窄、长不到200米小街道,华灯普照。街道的前一部分,两侧店铺前或楼上挂着各种充满西域特色的招牌和中式灯笼,店铺主要销售一些地方特色吃的(成品),服装、首饰、工艺品、佛像....街道中间的移动摊位则多数销售的是具有沙漠特点及模仿莫高窟窟藏的一些手工雕刻(木质)艺术品;街道后一部分,则是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基本全是卖烧烤喝啤酒的或者就是酒吧弹唱的,充满西北人的那种粗狂豪情,总之,比较乱也很嘈杂,给我的印象不是很爽。
离开夜市,步行去到附近的党河。党河从北至南贯穿整个敦煌市区,此时两岸彩灯齐放,沿河两岸的建筑也用灯饰装扮了一番,看起还是蛮漂亮的(当然不能与重庆比哈)。灯光倒映在党河,突然发现党河河水比较浅,但河床看起还是很宽的。实际上党河的水流量比较小,所以党河的河道是分段修筑了滚水坝的.......
回到宾馆都快晚上10点了,人也走累了,洗漱完准备休息睡觉,没想到邻床的老头入睡这么快,居然肆无忌惮的打起了响鼾。罢了,我还是在百度上先搜刮一下有关“敦煌”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吧。
第(二部分)
自从盘古开天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敦煌”这个名词便在史书文献中就时有出现。“敦煌”取自当地远古游牧民族发音,至于这个发音当时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后人无从考究。有文字记载的便是《史记》,在张骞给汉武帝呈报的文书提到有个叫始月氏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一个叫“敦煌”的地方。由此可知,“敦煌”的历史很古老很久远;另因中国古代人有喜欢用汉语发音来解释字面意义的习惯,所以,当时的史官便将“敦煌”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因此个人认为“敦煌”这个名字还是很牛B很豪气的。“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我便理解为,这里曾经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和生活栖息之地,是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击败匈奴,才使得河西走廊被完整的纳入华夏版图。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句。这里提到的阳关就是敦煌,但今天敦煌西边约70公里远的阳光镇也称阳关。西出阳关便是茫茫戈壁,曾经的西域,今日新疆的部分,更远处便是昔日强大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此休整后,再兵分三路,前往西域(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中亚);而西域的商队也从三个方向汇聚于敦煌,休整后再前往中原。不难看出,敦煌就是中西交通枢纽和门户结点城市。
我就胡乱猜想一下,这个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不在今天敦煌城,而在今天敦煌城郊的莫高窟外的宕泉河两岸(相当于我们今天指定设置的交易市场)。西域商贾与中原客商在此云集,并进行丝绸、瓷器、西域珍宝、驼马、粮食等交易;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前往敦煌并在此逗留生活学习贸易,使得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宗教文化、波斯和罗马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升华。也难怪,有记载说敦煌当时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更有“天宝年间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辉煌。
这些繁荣的景象据说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就有着生动的记载。这就不难理解,莫高窟窟藏有那么多奇珍异宝,到现在都还那么牛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