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涨分2.0|136分作文素材是这样用的!|有效素材

※苏轼身上的矛盾点
❶才华横溢,却时运不济
北宋初期流行较为华丽的骈文,苏轼清新豪放的散文别具一格应中科举,仕途原本一片大好,却因接连服丧错过了最好的事业上升期。好不容易回来了,转头就赶上了北宋变法,而又因为和“死对头”王安石政见不和遭到排挤。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北宋的专制意味越来越重。此时,苏轼在六年里出任的密州、徐州太守都政绩斐然,事业蒸蒸日上。但在就任湖州太守途中,苏轼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例行公事的感谢信终于还是让一直紧盯着他的小人抓住把柄,引发了“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险些丧命,最终在多方求情之下才捡回性命被贬黄州。
经历了这些的苏轼,虽然依旧是心怀傲气,但也早已不似当年的意气风发——那个敢在科举考试之中自编论据,杜撰圣君尧帝典故,被欧阳修夸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被仁宗皇帝称赞“有宰相之才”的苏轼。
❷镣铐是物质世界的枷锁,精神自由才是创作的真正宇宙
经历了这种打击的苏轼仿佛被束缚了手脚,甚至他每用一个典故,都要让自己的学生们看一下是否合时宜。但是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才变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那个,潇洒、旷达、苦中作乐、文采熠熠的“东坡居士”。而《赤壁赋》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eg:碗中日月——碗属于物质范畴,而日月则是宇宙)
“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放在现代略显消极。但是在当时的思想当中,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操守。苏轼也怀揣着自己的政见开始了“安分寡求”的农民生活,自耕自种,泰然自若——既然没有办法改变境遇,那便不如求于内心。所以,《赤壁赋》既是一种旷达,也是一种对自身困境的消解 。寄情明月山水,才能出离世事坎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自然给人生的哲学。
❸变与不变
当下一时,难以改变的是境遇,可改变的是自我格局。放眼一世,可变的则是富贵贫贱,不变的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所以苏轼才能写出“自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特点挖掘•分寸感
他是文学家,又是画家、书法家、美食家,而这与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苏轼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你可以爱好一个东西,但你不能沉迷于它,沉迷所带来的往往是灭顶之灾。
所以,我们既要做那个参与生活的人,也要做那个旁观生活的人。”
「不以生活的姿态生活,而以审美的姿态生活。」
对比•时代与豪杰
假设,将苏轼放到清朝的环境中,他还能如此吗?——结合当时的人文环境,大概率到乌台诗案那,苏轼就玩完了。
所以,这也正是由于北宋对文人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才造就了后来的苏轼(不然,他大概率就先死于朝野斗争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