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P7i城市ngp随感: 智驾的奇点时刻和畅想

声明:本文全手写,无chat-gpt生成内容。本文观点基于一次特定路段试驾,其他路段有待长测,因此强调大家使用城市ngp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观察,随时接管。
上个月有两次被ai震撼的时刻,一次是试着使用chat-gpt解答一些法律问题的时候,一次就是上周试驾p7i城市ngp的时候。
为什么被震撼呢?因为城市ngp做得出人意料地好。好到我觉得已经有七八分像人类驾驶员了。
先讲讲试驾。
地点在南翔,有一段试驾的道路,应该是有高精地图覆盖的区域,具体不让我拍摄,我就尽量语言还原一下过程。车辆版本是p7imax版,硬件拉满。
路线先是一个红绿灯路口,左转,然后上高架,一段之后下高架,掉头,再原路返回。
刚从车库开出来转一个路口到地面道路的时候,就可以开启城市ngp,当时是下午5点半到6点左右,周围车很多,电瓶车也多。
面对路口,首先是准确地识别到了红绿灯,并且驶入了正确的左转车道。左转车道并不是常见的最左边,而是左侧第三个道路。
接下来左转绿灯亮起,开始整个无保护左转的过程,前方需要跟车,同时右边一直有电瓶车贴近超车。
为什么说像人,在电瓶车很近的时候,左转的时候人类驾驶员也是会情不自禁地稍微左打一点点,让出一点点空间。
这个一点点,也许并不具有真正的实际的空间意义,但是心理上会舒服一些。
P7i做出了一模一样的动作,而且是在我脑子里想到要这样做的同时做出来的。然后P7i准确通过了无保护左转,并且驶入了正确的下个车道。
这种细腻、及时的控制贯穿了整个试驾过程。
按照我使用3.0的习惯,小鹏的辅助驾驶可能会偏保守,保守到旁车一点点侵入的时候,会急刹、减速、让行。当然,这种安全策略应该和识别精度有关。
得益于max版本硬件的强大识别能力,p7i的识别、控制更加的精准,对复杂路况的把握更加准确。
后面的道路就是上下高架的一段,细说就比较乏味,我就总结讲讲p7i的强大体现在哪里吧:
1、跟车距离更短了,并且跟车加减速更加细腻柔和,比人开得好(我说的,风琴脚司机多的是);
2、面对旁车侵入不再是无脑减速,而是可以稍微避让,并且试探性地继续往前;
3、上下匝道更为自信了,3.0版本下匝道的距离是2公里,这次试驾p7i下匝道的距离实测是500米。
对于3.0版本有着极大难度的拥堵汇入和驶出,p7i也做到了。可见加入了一定的博弈的逻辑,精准地找到了插入的时机。这种对旁车“意图”的判断,比只是识别到主体本身,是难上加难的。
再讲讲为什么震撼。
首先我不是个看好城市ngp功能的人。出于技术难度和用户需求的角度。
在技术上,我觉得城市ngp太难了。
高速ngp面对的路况比城市简单得多,纵然如此,高速ngp也还没能实现可以让人放心零接管的能力。从2021年推送至今,ngp在稳定和安全上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保守的策略和天生的识别能力的上限,决定了在面对上下匝道和拥堵加塞的场景的时候,ngp无法从容地处理,还不如人自己手动驾驶。
城市的路况复杂何止十倍,如果城市ngp呈现出来的,依然像ngp上下匝道那样的表现,那么这个功能本身是毫无存在意义的。简而言之,提心吊胆地看着它纠结,不如自己动手来的心安。
所以对城市ngp能做出什么样的水平,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虽然我现在的怀疑态度还未完全消解,但这次的试驾,让我觉得确实很厉害。即使这是一段也许专门训练过的路段,但起码我看到了一个城市ngp能够达到的“好用”的水平。
接下来讲讲用户需求,我现在依然坚持,在人机共驾的状态下,城市ngp不是消费者的硬性需求。
理由之前发帖说过,简单来说就是“人机共驾”的需求点,在于降低人类的驾驶疲劳,这点在长途上尤为明显。但市区短途的驾驶疲劳很有限,自己手动开也没啥问题,城市ngp和手动自己开,体验的提升非常有限,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
也许有统计说城市驾驶的路程、时间,总体要高于封闭道路,但我始终觉得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
需求的点在于驾驶疲劳的产生,而不是总体时间是多少。这个总体时间包括了很多频繁的城市短途,在这些场景,驾驶疲劳还没来得及产生的时候,就结束了。
所以对于城市ngp是“伪需求”这一点,我依然没有改观,但我这次改观的是“人机共驾”这个前提。
我觉得,城市智能驾驶,没有L2存在的意义,但能促成对L3、L4的需求。
为什么这么想,我联想到了上学时候听到的一个概念,叫“松动式崩溃”。
手脚都被捆住的时候,和手脚都放开的时候,两种状态是最稳定的。
最容易崩塌的状态,是从手脚都被捆住,变成“松动”了其中之一开始。当感受到了手的自由之后,脚的束缚将变得不再可以忍受。
城市ngp变得“好用”,正如“松动”的那一刻。当一个功能已经强大到可以处理复杂的城市路况的时候,我为什么还要接受L2的束缚呢?在可见的未来,一个能妥善处理城市最复杂路况的功能,实际上在日常行驶中,已经具备了L3、4的能力了。这时候,面对一个越发自信的智驾,座舱中的驾驶员还能忍受全神贯注盯着路面这件事么?
能力+需求+更高的效率,会反向促进法规的完善。一个足够强大的城市ngp,会让我们距离自动驾驶时代,只差一纸文书。
所以震撼在于,我看到了城市ngp做到“好用”的可能性。以及有了这个可能,后面引发的无限畅想。
很多人把chat-gpt视为一个ai的奇点时刻,因为它实现了一种对人类语言“意图”的准确识别,让人类和程序的交互可以做到更加无缝,能够大大降低控制、编写、实现程序功能的门槛。
当我试驾城市ngp的时候,当我感觉到这个智驾功能也在试着摸索其他司机的“意图”的时候,我想是不是一个属于智能驾驶的奇点时刻,也已经不远了?
题外话:
试驾完的那个周末,我陪朋友去临港看房子。临港及其偏远,但好在有高架高速,我查了下,高峰期到浦东陆家嘴附近,也就一个小时出头。
我猛然想到城市ngp和xngp,就不说未来能不能睡过这一个多小时车程,能做到点到点零接管和少接管,那住在临港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啊。
小鹏还不去临港开店?

说白了在ai时代,住在哪里还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