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五十六)恩怨两清楠菊一决高下 世纪之战孔瓦鼎定乾坤
各位亲爱的读者们,我回来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回家之后不太适应北方情况,中间还去了一趟上海,更新晚了一下,不好意思啊!
————————————————————————————————————————
让我们将时间调回男单八分之一决赛的那天,也就是9月22日的下午女单四分之一决赛正式打响。
女单的上半区是三代中国国手的对决,王楠对何智丽,陈静对何千红。
死里逃生的王楠彻底打出了信心,也打出了状态,然而这个时候已经离婚的何智丽显得非常孤独,她拒绝了日本人给她指派的教练,教练席上坐着的是那个在广岛和亚特兰大给她发功的巫婆,而王楠在第二局21:8之后横扫何智丽之后,对那个巫婆摆了摆手,估计那意思是别忙活了,没用。
其实,何智丽也足够努力了,第一局和王楠缠斗到了19:21,决胜局又和王楠打到了20:22,奈何此时的何智丽已经三十七岁了,真是撑不住了,最终还是0:3不敌王楠结束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大赛之旅。
对于这位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折腾得整个中国乒乓球界,甚至中国体育界不得消停的世界冠军,各种评论不一而足,有人说她是背弃国家的叛国者,有人说她是冲破体制束缚的先驱者,也有人说她只不过是一个对于荣誉的渴望者。

但在我看来,她也只不过是那个转折年代之中被牺牲的一员罢了。
时代的尘埃落在一个人的肩头,就是一座山。
63白银一代的故事至此尘埃落定,68黄金一代故事正值最后高潮。
另外一场女单四分之一决赛在王楠最不愿意遇见的头两号对手陈静和何千红展开。
王楠打完了比赛就上了看台和徐寅生聊天去了,她是比较希望和陈静打的,因为她打变化多端的何千红向来没底,而对于弧圈结和快攻的陈静比较有底,所以坐看台上给陈静加油。
当然,我相信如果王楠知道陈静半决赛的发挥可能就不这么想了。
不过就这一场来看,王楠的想法确实没错,公认最擅长对付削球手陈静又双叒叕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一番猛拉猛冲之后反而陷入了何千红的套路里,17:21和19:21连负两局。
丢了两局的陈静终于缓过了神,立刻改变战术放慢节奏,注意了高吊和前冲的结合以及落点的变化。
曾经有人评价过如果陈静和乔红两个人的性子均衡一点,可能92年之前都没有邓亚萍什么事儿了。
当然,这话有点夸张,但是确实,陈静能克制一下这个眼高手低和间歇性自大的毛病,说不定大满贯也有她陈静的位子。
而当陈静重新调整了战术以后,陈静对于削球的恐怖克制力开始展现,而何千红的教练却因为过于激动,第三局被裁判请了出去,何千红只能自己给自己指导。
何千红再也无力回天,在13:21,10:21和17:21连负三局遗憾的和自己的奥运会奖牌梦说了再见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大赛之旅。
而在下半区爆冷孙晋的井浚泓也在继续黑马之旅,面对欧洲双星之一,世乒赛团体赛上大杀四方的斯蒂夫,井浚泓先是在第一局16:19落后的情况下22:20逆转取胜,随后苦战三局,最终利用自己经验上的优势3:1击败了斯蒂夫,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打进了奥运女单四强,再度扬名天下。
最后一场四分之一决赛在李菊和柳智惠之间展开,前两局两个人打了一个五五开,第三局19平连丢两分之后的柳智惠崩盘,第四局心态明显失衡,15:21告负,没能再次打进大赛四强。
四强名单就此尘埃落定,王楠、陈静、井浚泓、李菊入围,亚洲选手再度包揽女单四强,中国选手与出自中国的海外兵团选手再度包揽女单四强。
半决赛王楠对陈静,李菊对井浚泓。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井浚泓这个四强来得太过侥幸。这话也不假,虽然我们一般把井浚泓称作新加坡女乒黄金时代的揭幕者,她的辈分资历也还算说得过去,但放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这么一个神仙打架的场合,这个四强多多少少有点名不副实(确实,连种子选手名单都没挤进去),捡了一点便宜。
不过话说回来,四号种子孙晋是人家井浚泓打掉的,欧洲第一名将斯蒂夫也是人家打掉的,以井浚泓当届状态来看,除了王楠、李菊和陈静这三位大佬之外,我估计把谁拉上来都是白给。
半决赛第一场陈静对阵王楠。
对于悉尼,陈静是充满了期待,已经32岁的陈静甚至练的比很多年轻队员都刻苦,当时香港队的教练惠均就教育王晶她们说看人家陈静,都拿过一次冠军一次亚军了还在这里练到中午十二点。
陈静的半决赛准备非常充分,虽然上来王楠4:1领先,但是陈静在此后掌握了场上局面,利用自己反手生胶的快速弹拨压制王楠反手反胶的旋转节奏,通过变线来使王楠直接失误以及给自己正手的抢攻创造机会,比分遥遥领先21:12先胜。
第二局王楠前面打的很好,7:3,11:4,16:9一直领先,但是接着王楠又陷入了陈静的套路,抢攻屡屡被陈静封死,自己也是失误不断连连丢分,反而被陈静以19:20被拿到了局点。
这时候王楠稳定了一下情绪,依然是坚定地上手抢攻,陈静这次没顶住。
20:20。
随后,在反手相持之中,王楠利用自己反手反胶在旋转上的优势连得两分,逆转取胜。
曾经有人评价陈静和王楠的PK,那真的是人精打人精。
的确,作为国乒女队历史上的两大算球流高手,看这两位打球,很少有中远台的大开大合,或者大范围的跑动,但是在台内球的计算上,两个人在同时代的选手里都是巅峰。
然而到了第三局,裁判突然表示要用轮换发球法。
这下子两个人都傻了。
后来重说经典的时候,杨影就表示参赛之前这东西大家谁都没练过,王楠也表示第二局应该没到时间,不过我看了重说经典第二局从头到尾打了16分钟45秒,悉尼奥运会的录像在第二局末尾的时候有计时显示是打了15分15秒,确实超过了十五分钟。

这对于两个靠前三板吃饭的选手来说压力太大,当然对陈静的压力更大一点,毕竟自己发球上的优势被无限缩小了,而陈静毕竟比王楠大了十岁,精力体力被这么一搞完全撑不住。
果不其然,第三局开局以及中局陈静都占据着优势,一直比分领先,但是由于采用了轮换发球法,陈静在比赛中局阶段始终不能将比分拉开,无法把优势转变为胜势,而王楠打的很细,一分一分紧抠比分,比赛后半段,陈静是撑不住了,明显思想出了问题,王楠迅速追上比分21:16再拿一局。
比赛打到这时候悬念就不大了,陈静在第二局和第三局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没能拿下来,已经有点乱了,第四局王楠牢牢掌控着节奏,陈静虽然很努力地想夺回主动权,先后将比分追到8:10,14:16,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王楠21:15再下一局,3:1战胜陈静进入悉尼奥运会女单决赛。
比赛之后,李隼表示要是王楠这场输了他一点脾气都没有,两人都打的非常好,非常经典。
一向和陈静不对付的邓亚萍也表示陈静发挥了很高的水平,当然也损了几句。
这场比赛在悉尼奥运会女单比赛之中经典程度绝对名列前三,即使放在整个奥运会的女单比赛来看,也能名列前五。
不是说这场比赛不经典,而是在它前面的四场比赛更经典。
八年之后的北京,同样是奥运女单半决赛,同样是十岁的年龄差,同样是昔日的奥运女单冠军和新科世乒赛女单冠军,结果却不尽相同。
回到悉尼奥运会,相较于两位一姐的皇城PK,李菊对井浚泓的这场比赛场面上比较激烈,也比较好看,两位的弧圈球拉得是真漂亮,但是过程就简单了许多,挨过了井浚泓的三板斧,反手更好,正手更爆的李菊控制住了场上局面,以3:1获胜同王楠会师女单决赛。
女单铜牌战是陈静与井浚泓两位海外兵团的最终较量,和井浚泓的半决赛一样,井浚泓打完了开局的三板斧,局势的掌控权就落到了陈静的手里,陈静连扳三局,击败了井浚泓,书写了三届奥运会连拿单打金银铜牌的传奇,而井浚弘则是遗憾没有成为新加坡四十年来第一位获得了奥运会奖牌的新加坡运动员。
井浚泓是失望至极,后来陈静接受采访时就说:
“比赛结束后我不忍心看井浚泓一眼。”
我能理解陈静的想法,都是万里途遥一身远,都是退出了国家队自己在外打拼,自己怎么说还算是打出名气的,井浚泓打了多少年才打进这么一次大赛单打四强,太不容易了。
当然,陈静、李菊甚至是井浚泓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仅仅是新加坡女乒黄金时代的序幕,之后的十年里,新加坡女乒将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和国乒女队在莫斯科一较高下。
女单这边国乒锁定了金牌,男单那边依然是中瑞两国的双雄会。
当然中瑞两国的名将们要先把自己的对手料理了。
先说上半区,孔令辉3:2击败了施拉格。
说真的我都感觉这两位绝对是孽缘,世乒赛打,世界杯打,奥运会还打,我都有点写烦了。
这场球比分打得很激烈,但是场面一般,施拉格也是一度领先,但是施拉格领先之后患得患失,孔令辉轻松连得两局,逆转杀入半决赛。
当然,这两位的孽缘还有,2003年的巴黎,施拉格将如同当年的楚庄王一般问鼎中原。
而那时的孔令辉则是阻挡楚庄王的王孙满。
另一场球,刘国正对阵佩尔森。
这场比赛很诡异,倒不是说结果出乎意料(谁赢都不意外),也不是说过程令人诧异(没有什么太运气的球),而是大伙儿都没见过这场比赛的录像,台湾香港那边也都找不着,只有文字资料。
不过好在过程还是比较清晰明了的,一上来刘国正21:14击败了佩尔森。
这个比较正常,20岁的刘国正肯定比34岁的佩尔森进入状态要快一点。
然后第二局,刘国正16:12领先的时候,有一个半高球没拉,结果佩尔森抓住机会直接从正手回反手一板暴弹得分。
拿下这个球以后,佩尔森士气大振,随后主动出击,连连上手得分,一口气拿下了后面的三局,3:1逆转刘国正,第一次打进奥运男单四强。
在后来的《我的奥林匹克》系列的刘国正篇中,当时刘国正的场外指导吕林说佩尔森打了那个球之后应该叫个暂停的,结果吕林到底也是教练新手,独立执教经验不足,打完比赛是后悔不已。
对于刘国正悉尼奥运会男单八强的表现,你说发挥得很好,八强的成绩确实有点高不成低不就,而且对于佩尔森,刘国正并非没有胜算;你说发挥得不好,亚锦赛男单男双双料冠军蒋澎龙就败在他手里,前八名的成绩也算是比自己得排名高,超额完成任务。
八个字评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实奥运会前刘国正的身体状态和竞技状态就预示着他的悉尼之旅不会一番风顺,只是不知道远在中国的马琳得知这个消息后会怎样想。
两人及两人的教练相互争夺了那么久,最后是一个这样的结果。倘若国正能像96年的刘国梁那样创造辉煌,哪怕是那块铜牌,那马琳说不定也会像当年被刘国梁挤掉的丁松一样释然些吧?
可惜,可叹啊!
刘国正的奥运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对于刘国正来说,奥运会不过是一个小舞台,一年后的世乒赛上,他将把自己名字写进中国乒乓球的历史,与容国团、蔡振华和丁松并驾齐驱。

上半区佩尔森和孔令辉会师半决赛,下半区打进半决赛的是刘国梁和萨姆索诺夫。
刘国梁打罗斯科夫这场球没什么可说的,刘国梁不是五年前的刘国梁,罗斯科夫也不是两年前的罗斯科夫,3:0轻松解决,毫无压力。
这个其实也比较正常,毕竟现在还是小球有机胶水时代,虽然罗斯科夫的反手足够暴力,场上场下也足够勤勉,但是罗斯科夫的正手还是略有不足,放在世乒赛那种高手众多,时间较长的比赛之中不是很沾光(罗斯科夫就没进过世乒赛男单八强)但在世界杯和奥运会这种战线相对较短,高手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成绩的,但打到最后基本也就废了。
本来刘国梁打完比赛就准备找孔令辉准备男双决赛了,却猛然发现萨姆索诺夫和瓦尔德内尔还在激战。
其实如果单纯从硬实力排名的话,悉尼奥运会的前四名应该是萨姆索诺夫、孔令辉、瓦尔德内尔和刘国梁。
可以说这四位代表了当时乒坛这四大打法中的三个打法的巅峰,老萨和孔令辉的横板双反防御型弧圈、瓦尔德内尔的横板双反进攻性弧圈和刘国梁的直板正反反反快攻结和弧圈球,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巅峰状态。
但问题在于老瓦1997年后的公开赛战绩一直不好,1999年世乒赛的时候排在第五,这次更惨,落到了世界第七。
虽然世界第一的王励勤和世界第六的马琳没参加单打,但是除去双子星和老萨,世界第五名也算是一位中国选手。
这位便是依靠亚锦赛男单冠军一步登天,名列第五的中国台湾省选手,推挡之鬼——蒋澎龙。
所以说世界排名说没用也没用,说有用也有用,说它没用是因为你积分再高,打到最后的对手你是躲不过的;说它有用是因为避免你前几轮就遭遇恶战,提前翻车。
大家都承认这一点,毕竟自己再能打,也不太可能保证自己状态一直在巅峰状态。
不过很明显蒋澎龙的世界排名用处不大,这位世界第五的奥运会四号种子选手碰上亚锦赛因伤退赛的刘国正就拜拜了,随后另一位瑞典选手佩尔森又拿下了刘国正,进军半决赛。
而前世界第一的萨姆索诺夫则是悲剧般的碰上了瓦尔德内尔。
所以说,运气好的人不一定打出名头,打出名头的运气都不算太差。
当然大家也会说丁松运气不好,金泽洙运气不好,但是不要忘了,他们打出了名头,所以有人惋惜,而打不出名头的,你看有几个惋惜的。
书归正传,刘国梁是比较想打萨姆索诺夫的,毕竟这一年被老瓦打得实在有点灰头土脸,官方非官方的比赛都在输,实在是有点头疼。
在这场球之前,瓦尔德内尔已经跟萨姆索诺夫交手好几次。
总体胜率上老萨是沾光的,但是大赛胜率老瓦完虐老萨,1997年曼彻斯特老瓦七战封神,老萨成了最大也是最后的背景板;1998年世界杯小组赛,老瓦大比分落后,结果神奇反超。这样,世乒赛到世界杯,双方已经在三大赛事中交手两次,差的,就是分量最重的奥运会了。
这场比赛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长,B站有缺损版本,缺了第一局刚开始和决胜球,打了58分钟,完整版我估计在六十分钟左右。
第二感觉就是累,二十一分制时代乒乓球运动员换衣服擦汗很正常,可是这场球打了三十分钟左右,老瓦就换衣服擦汗,打完第四局又换了一件衣服,萨姆索诺夫至少也换了一次。
虽然老瓦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岁数有点大,而且比赛当天天气也有点热,但是很少见老瓦一场比赛打成这样。
只能说这场比赛打得实在精彩。
首先一上来老瓦就先声夺人,打了两个十分高级的超大角度侧拐弧圈球,就是小萨带滑板的弧圈到老瓦正手,老瓦很潇洒地正手一勾,一条完美的侧拐弧线驶入小萨对面,一米九的萨姆索诺夫跑都跑不及。
整个第一局简直就是老瓦的个人秀,无论老瓦是领先还是落后,给人的感觉相当松弛,球十分潇洒,也没有以前巴塞罗那或者曼彻斯特的那种深不可测的表情。
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炫技,而不是比赛。
后来这种感觉上一次出现是在1991年世乒赛男单决赛,再一次出现,正是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男单半决赛。
这种心理是千万不能有的,不说别的1982年世界杯的那只近乎无敌的巴西队就是这么放松死的。
就在老瓦取得了18:12的优势局面时,萨姆索诺夫突然状态上线,然后开始反攻,老萨连得六分,老瓦中间叫了一个暂停都没用。
不过毕竟前面老瓦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老萨后面有点心急,19:20送给老瓦一个赛点。
结果老瓦第二板直接下网,比分变成了二十平。
然后,萨姆索诺夫以两分优势胜出。
激动欢呼的萨姆索诺夫拿下第一局后,第二局就好打得多了。
这时老瓦再也轻松不起来了,失误迭出,抢攻打不穿,弧圈拉不过,比赛中段虽然一度掌握了主动权先是把比分从9:13追到了13平,但是在僵持到18:18后,老瓦失误连连,甚至吃发球送了一个赛点,18:21再输一局。
打老萨这种防御型弧圈,最难得就是逆转,纵观萨姆索诺夫,孔令辉,张怡宁和丁宁这四位以防御型弧圈著称的选手的大赛战绩,被逆转淘汰的局极少,能逆转的,基本都打到单打冠军了。
一般人被老萨拿到赛点局就差不多凉了,但是这次对面站着的是人叫做瓦尔德内尔。
在第三局,老瓦可以说是火力全开,前三板抢攻无比凌厉,弧圈球衔接密不透风。
萨姆索诺夫的发挥其实很不错了,奈何一来老瓦的攻击太BUG,打得他不得不退台防守,二来老瓦的反手突然升级,我个人感觉老瓦以前的反手进攻为了保证上旋,基本都是利用整个身体进行提拉,下蹲非常严重。
但这次,老瓦直接提速,经常从正手回反手直接就是一板爆冲,一招致命。
21:14,21:18,瓦尔德内尔连胜两局。
萨姆索诺夫这两局的发挥其实不算差,奈何老瓦的发挥更变态。
决胜局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瓦尔德内尔和萨姆索诺夫都发挥了全部基本水平,但是老瓦发挥了120%,而萨姆索诺夫明显心理收到影响,基本上一直被压着打。
中间萨姆索诺夫有一度追平到了13比13,然后被老瓦逼得放高球被打死——老瓦打高球名不虚传。于是老瓦一下精神倍棒打嘛嘛香,又拉开了,一下拖到18:13。
萨姆索洛夫很努力,但是老瓦的状态是个BUG。
20:17,赛点!老瓦终于拿到了赛点!
萨姆索诺夫也是十分的顽强,艰难地将比分追到了19:20,只要再拿下一分,一切都犹未可知。
然而最后一个球,又是老瓦一个上手抢攻之后回反手爆冲。
看起来很简单的套路,但是萨姆索诺夫犹豫了,犹豫的结果就是回球质量不高,质量不高的结果就是丢分。

就这样,瓦尔德内尔昂首挺胸,时隔八年第二次踏入奥运会前四的阵容,而萨姆索诺夫则是连续两次奥运男单四分之一决赛惨遭翻盘。
赛后,瓦尔德内尔表示这是他职业生涯发挥最好的一场比赛之一。
不过萨姆索诺夫,不要灰心,你的故事还很漫长,十六年之后的里约,你将弥补遗憾。
至此悉尼奥运会男单半决赛对阵尘埃落定,乒坛沙皇瓦尔德内尔对决正胶余晖刘国梁;乒坛王子孔令辉对阵北欧之虎佩尔森。
这个对阵对于小球时代的结尾来说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在过去的三十年间,除了匈牙利之外,中国和瑞典始终执男子世界乒坛之牛耳,尽管中途不乏各国的黄金一代搅局,但中瑞两国始终没有将男乒的霸权让出,都曾创造了两年制世乒赛三连冠的奇迹。
而这两个国家也涌现了无数的天王巨星,两年制世乒赛第一位男单三连冠得主庄则栋、当年的第一男双且一共夺得四座欧锦赛男单冠军的阿尔塞和约翰森,时隔十八年再次将圣博莱德杯带回欧洲的本格森,直板反胶之祖郗恩庭,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第一巨星郭跃华,三夺欧锦赛的男单冠军的阿佩伊伦,传统直板反胶集大成者江嘉良,乒坛第一位大满贯瓦尔德内尔,传统欧式两面弧圈的巅峰佩尔森,第一代中式横板双反的孔令辉,新式直拍正胶与第一代直板横打的代表刘国梁……
这一个个名字后面都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一场场名留青史的对决。
事实也证明,男单最后的几场比赛也确实足够精彩。
不过这个对阵对于两国乒迷来说是既高兴,也头疼,高兴在于不用同室操戈,坏处在于搞不好两个都进不了决赛。
第一场,孔令辉对阵佩尔森。
佩尔森对孔令辉这场球没什么花样,因为两人的打法都比较吃基本功,佩尔森是传统欧式两面弧圈的前三板补丁板,接发球确实有提高,但是发球也就那么地;孔令辉是中式横板弧圈走向中远台的关键人物,但是他不是很靠中远台吃饭,更多的还是通过动作衔接速度的提高来打防守反击,所以这场比赛基本就是拼基本功,抡弧圈。
佩尔森跟孔令辉打,前两局还打得有来有回,第三局以后就明显跑不动,主要是大家的前三板水平都是防御有余进攻不足,稳定有余灵巧不足,没事就对上个十几板,孔令辉岁数小托得起,佩尔森岁数大明显托不起。
而且,佩尔森正手势大力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虽然两个人动不动十几板,但是孔令辉的衔接速度太快,佩尔森来不及施展正手进攻,反而屡屡被孔令辉打空档。
3:1,双方总体的发挥还是比较正常的,当然主要节奏还是在孔令辉的手中。
孔令辉率先杀进了男单决赛,而另一个名额将在瓦尔德内尔和刘国梁之间展开。
和孔令辉的那场有悬念不激烈的比赛相比,这场比赛很激烈不悬念。
原因倒是很简单,第一、刘国梁2000年世乒赛男团决赛后的状态用江河日下这四个字那是真没什么问题;第二、第一局刘国梁的失误多得惊人,第一局自己失误了六七个。
高手对决失误一个都很要命,更不用说六七个了。
事实上,刘国梁第一局少失误三个球都赢了,赛点球还是自己发球失误。
失误成了这样,比赛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虽然刘国梁是很努力的追,奈何是真的追不上,三十五岁的老瓦越战越勇,3:0将刘国梁淘汰出局。
纵观国乒奥运征战史,刘国梁是第一位淘汰赛被打了一个3:0的。
当然也是最后一位。
这也证明了直拍正胶的江河日下,也预示着直拍正胶最后的辉煌年代即将画上尾声。
当然刘国梁还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那就是男单季军战。
男单的风云激荡我们先告一段落,女单决赛鸣锣开战。
对阵的双方是来自辽宁的王楠和来自江苏的李菊。
这可以说是自奥运女单决赛实力最接近的一场比赛,首先两位的状态都是半斤八两,王楠当届比赛的竞技状态不算很好,几度陷入绝境,几度死里逃生;李菊的身体状态则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李菊自身的伤病开始增加,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严重的伤病使她一度很难保证系统训练,而训练强度和王楠比也有所不及(前文说过,国乒三月份放了两个星期的假,李菊是在病床上歇了两个星期)。
而且根据历史记录,从1995年以来,两人十九次对战,王楠胜十一次,李菊胜八次,就结果来看两人胜算顶天也就是个六四开,而且就双方的比赛实际情况也就是个五五开。
9月24日晚,小球时代女子单打最后一场对决拉开了大幕。
比赛一上来双方状态进入的很快,王楠利用自己在旋转与速度上的优势在近台占据主动,而李菊则是在女子技术男性化打法的加持下,通过自己力量的优势在中远台发动狂风暴雨一般的进攻型弧圈球。
两人各种多拍相持攻防转换,节奏落点线路变化好球频出。
当然最先进入状态的还是李菊,王楠比赛依然是慢热,不过这次进入状态时间更快,从一开始的3:5落后一口气追到7平,凭借无谓失误更少、表现更稳健在场面上略占上风,此后便开始领先。
第一局打到12比10时候,李菊中路正手抽杀把球抽到了王楠身上,大概是李菊觉得自己这个球打得有点太用力了,后面有点心不在焉,各种失误频发,而王楠则是凭借前三板的优势让李菊几乎再没有得分,以21:12先下一城。
第二局开局王楠凭借节奏变化占据主动,10:5领先。此时轮到李菊的发球轮,发球方式从之前的以反手发球为主改换为了正手发球。王楠则是明显没有适应过来,一轮五个发球全都没拿下,比分被扳成了十平。
此后的进程有些像上一局,只不过二人的表现截然相反。李菊开始在线路和轻重发力上有了更多的变化,而无谓失误增多的王楠甚至出现了直接发球下网的低级失误。
最终李菊同样以12:21拿下了这一局,大比分来到了1:1。
第三局李菊越战越勇,但是王楠也没用放弃,最终李菊的状态还是更出色一点,21:19再下一城,2:1领先,距离奥运冠军更近了一些。
第四局开局两个人的比分咬得极紧,从2平一直打到7平。
本来李菊占据攻势,但大概是冠军就在眼前,心理有了变化,进攻时正手的无谓失误又开始有所增加,而王楠凭借极强的控球能力让李菊很难有机可乘,一直保持着三四分左右的领先优势。而李菊在自己的最后一个发球轮没有把握好主动权,以17:21失掉了关键的一局。
决胜局开局仍然是你来我往难分高下,双方的策略都是打中路,一旦有机会就变线撕大角,比分一路咬着来到了12平。
本来李菊并非没有胜算,奈何当届奥运会王楠拿的是主角剧本,运气全站在了她那一边,自己摆短擦网得分,连李菊的擦网球也神勇地救了回来,比分瞬间拉开差距到了17:12。
此后李菊仍没有放弃连追了两分,王楠这时候果断叫了暂停。
暂停回来,李菊的出手有些犹豫,而王楠则是乘胜追击将比分带到了20:15。
王楠拿到了小球时代女单比赛的赛点。
尽管李菊又顽强地又追了三分,其中包括一个精彩的偷袭擦边,但毕竟前面落后五个赛点,发球权还不在自己手里,连续追回来实在太难了。
最后一球,王楠利用李菊回球质量不高的机会,直接一板扣杀将李菊逼向了远台,李菊面对这一球无能为力,而王楠拿下了最后一分,结束了小球时代的最后一场躬身振臂宣告了自己的胜利,也宣告着邓亚萍之后国乒又一位大满贯的诞生。

而看台上的李隼,此时和她做了个一模一样的庆祝动作。
随后王楠与李菊肩并着肩一起走下赛场的一幕成为了那届奥运会的又一个经典镜头。

看着女单领奖仪式上的三个人,我真的认真想过:
如果李佳薇拿下了那个赛点球结果会是怎么样?
如果何智丽没有遭遇王楠,她能否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大赛打进单打四强?
如果陈静关键的第一局没有超时15秒,她能不能拿下关键的第二局?
如果李菊的身体状态更好一些,王楠还有可能完成大满贯的伟业吗?
最终还是那句话,如果,长在哪颗树上?
21岁的大满贯得主,那届奥运会国乒唯一的双冠王,你只能感慨那届国乒拿到主角剧本的就是王楠。

女乒的故事就此了解,男乒的故事还有最后两战。
第一场季军战,刘国梁对阵佩尔森。
我之前基本不怎么写季军战因为确实比较尴尬,赢了也就拿块牌子,输了更扎心,所以我一般不往人伤口上撒盐。
当考虑到这次奥运会太重要,所以我还是写了写。
这场比赛我个人感觉佩尔森的欲望明显弱于刘国梁,全场刘国梁一直在进攻,佩尔森一直在防守,在现场三千多名中国观众的加油下,刘国梁最终战胜了佩尔森,拿到了铜牌,捍卫了自己大满贯的荣誉。
至于佩尔森,错过了自己第一次竞争奥运会奖牌的机会,不过佩尔森别灰心,八年之后,你还有一次机会。
小球时代的最后一战,孔令辉对阵瓦尔德内尔。
两位都是凤凰涅槃,王者归来,都是见过巅峰,也都曾落入谷底,现在也都来到这小球时代最后一战的战场之上。
两边教练都很紧张,两边运动员都很淡定。
老瓦就不用多说了,那真是身经百战,各种决赛见多了,也见惯了,孔令辉也是精神矍铄,面带微笑,迈着从容的步伐走进场内。
在场上三千多名华人观众,一千余名瑞典观众的注视之下(瑞典国王再度亲临现场),小球时代的最后一战拉开序幕。
第一局比赛双方的发挥似乎无可挑剔。瓦尔德内尔灵活多变的抢攻,孔令辉稳健机动的相持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人在场上的表现似乎也非常正常:老将瓦尔德内尔松弛随意,小将孔令辉生龙活虎。
但是,这个放在其他人身上很正常的表现放在这两个人身上都是极不正常的,老瓦我们说过了,一般松弛随意的时候基本就凉了,孔令辉更不用多说了,除了这场比赛,无论输赢你很少见他如此激动。
这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两个人都很谨慎,谨慎到都不敢抢先出招。
当然大家虽然谨慎,不过都知道谁赢下了第一局谁就更可能赢下比赛,孔令辉可以不着急,打相持球一点点地磨,老瓦不能拖,他体力可没有佩尔森富足,和孔令辉打阵地战,输得肯定是自己。
奈何老瓦真的发动不起攻势。
整个第一局,老瓦发动了无数次的攻击,奈何孔令辉坚定地反手对反手,不断提升自己的衔接速度,根本不给老瓦攻击的机会,整场球里孔令辉的线路相当灵活,基本上对拉起来都能主动变线,超级球不断。
老瓦抢攻没用,侧身不能,在只能和孔令辉拼阵地战的情况下,结局自然没有什么悬念。
第一局21:16,孔令辉通过阵地战艰难拿了下来。
第二局,孔令辉打得依然很顺,一路领先,老瓦却是越打越乱,但就在这时候,意外出现了。
比赛打到8:6,孔令辉救一个短球的时候,左脚打滑,不慎将自己的右脚崴伤了。

按照常理,孔令辉应该立刻中断比赛,或者至少叫个暂停缓一下的。
但是孔令辉却没有。
因为他明白,8:6这个比分,除非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否则没人会叫暂停。
高手对垒,技术原本相差无几,全靠临场一口气,一旦自己叫了暂停,那么比赛肯定会出现变数。
瓦尔德内尔是谁?世界乒坛第一位单打大满贯得主,进决赛如同喝水的人能看不出孔令辉受伤?
一旦老瓦发现了孔令辉腿受伤这件事,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比如不停调动孔令辉,比如放慢节奏拖时间等等。
而一旦搞清楚他是右腿受伤的话,老瓦完全可以不停地打中路偏正手(这样孔令辉的重心就不得不压到右腿上),或者不断调反手压正手。
你说这么做道德不道德?说真的,肯定不道德,但是并不违反规则。
再者,将心比心,谁能保证当你站在一个那样的舞台上,你会不动心吗?
胜利者不受指责,历史就是那么简单。
好在,孔令辉没给老瓦纠结的机会,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耐心地与老瓦周旋,顺势拿下了第二局。
只差一局,孔令辉就可以拿下奥运会的男单冠军,实现自己单打大满贯的梦想了。
然而,老瓦终究不是常人。
就在大比分0:2落后,小比分都在死追孔令辉的时候,老瓦终于爆发了。
第三局比赛,当16:15领先被追成16:16时,老瓦一脸无奈。而就在这个表情过后,他居然连续发抢得分,先是一个17:17的临时焦灼,然后连得4分,孔令辉还在梦游着,老瓦就21:17赢得了这局。
第四局基本上是一边倒,孔令辉完全无招架之力,老瓦21:14就轻松解决战斗,尤其是最后一个远台反手反拉,打得孔令辉是毫无办法。
不是孔令辉轻敌,一来自己脚上有伤,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精力体力的高度集中,动作势必出现一定的迟缓,二来老瓦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大满贯得主,这时候也拼了。
2比2平,比赛进入白热化。究竟鹿死谁手,尚难预料。
孔令辉这时候不光被追分追得头疼,脚上的伤更是让他脚疼,直接坐在地上,隔着挡板,聆听蔡振华的场外指导。

这时候孔令辉也是十分纠结,如果再和老瓦硬拼,打循规蹈矩的阵地战,那么脚上有伤的自己很有可能被老瓦活活拖死,但是主动出击打对攻,自己很有可能变不过老瓦。
是拼阵地战,赌老瓦的体能比自己的伤势先崩溃;还是拼变化,看能不能利用关键时刻的紧张氛围打老瓦一个搓手不及。
孔令辉选择了后者。
一上来,孔令辉出乎意料地不停发反手小半高侧切发球。
平心而论,这个发球并不算出其不意,早在埃因霍温世乒赛孔令辉对阵老瓦的时候就用过这个发球,不过效果不显著。
但是孔令辉也很无奈,他是打防御型弧圈的,前三板水平稳健有余,变化不足,现在要变,也只有这个了。
但老瓦却输了,彻底输给了这个变化。
决胜局上来老瓦是失误频频,上来被孔令辉打了一个10:1。
老瓦也很无奈,首先,前面两局大比分落后,搏杀是输,不搏杀也是输;可是现在突然有了希望,于是,想法就多了;其次,越这种紧张时候,对手越出现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路数,自己越慌乱,人一慌,就出事儿;最后,老瓦毕竟三十五岁了,连着三局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实在是有点为难他了。
老瓦肯定是无比后悔没拿下第二局,如果第二局自己赢了,说不定战斗都结束了,再不济也能给自己争取出足够的缓冲时间。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不过顽强的老瓦并没有放弃,并一路追到了10:15。
当打到10:15的时候,老瓦攥紧了拳头:这个比分追上去还是有可能的。
但孔令辉并没有给他机会,随后比分继续被拉开,来到了13:20。
这时,激动的孔令辉直接朝观众席摇手呐喊——这是很少见的。

这一刻,世界已经无法阻挡一个新的大满贯诞生了!
就在所有人期待着两位名将用一个精彩绝伦的回合为小球时代画上最后的句号时,瓦尔德内尔却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
孔令辉发球,老瓦直接正手一板挑出界。

比赛结束了,没有电闪雷鸣的发球,没有势大力沉的对拉,瓦尔德内尔选择了放弃,用这样一个甚至有些轻佻的球结束了从乒乓球诞生以来的小球时代。
然而,孔令辉却并不满足这个结尾,于是,他也留下了乒乓球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幕:
在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一向内敛斯文的孔令辉激情澎湃,不停地狂吻自己胸前的五星红旗。
这荡气回肠的一幕广大球迷至今记忆犹新。
时至今日,这一幕场景都是中国乒乓球难以忘记的一刻,而孔令辉也经此一战,成为世界乒坛第三位男子单打大满贯得主,登上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巅峰。
不久之后的领奖仪式上,孔令辉,刘国梁和瓦尔德内尔先后站上了领奖台,而这也是乒乓球历史上唯一一次单打前三名都是大满贯选手。

当然,孔令辉也了结了一个时代,从1971年中国瑞典第一次世乒赛团体交手开始,无论男乒女乒,无论东方西方,各种的爱恨纠葛,恩怨情仇,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
小球的传说结束了,大球的历史即将开始。
—————————————————————————————————————————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小球时代乒乓球的历史到此正式为止了,先向大家求一个三联,当然按照惯例,我们还有一个总结部分,等到总结部分完成以后我会休息一下,存一下稿子,同时更换新头像和新ID,以一个更专业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二十年乒乓球的历史。
希望大家依然可以支持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