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启明大学丨插班大四一年制专升本(服装设计专业)详解
启明大学简介
韩国启明大学建校于1899年,位于韩国第三大城市大邱广域市,经历124年的发展,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8000余人,其中全球各国留学生2000余人,中国本硕博及语言生1000余人。下辖东山医院(三级重点医院)、附中、附小等25个附属单位和18个附属研究所(含韩国国家级实验室),独立的研究生院(大学院),硕士和博士点门类齐全,涵盖文、理、工、商、医、艺、体等各学科。启明大学有5个校区(城西、大明、童山、漆谷、达城),校本部位于大邱城西校区,艺术校区位于大明。仿照美国哈佛大学建筑风格,被选定为韩国10大优美的校园之一。QS亚洲大学排名榜中与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相近。
重点学科:
汽车工程、国际通商、经营学、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观光经营、韩语及韩国国学、声乐、管弦乐、戏剧音乐剧、体育学、美术、机械工程、电子电气工程、建筑学、生态景观学等,除医学系、药学院、师范学院外,80+个专业面向国际学生开放招生。
服装设计专业介绍
启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以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为目标,以系统的理论教育为基础,从设计策划到服装制作,全面学习全过程,到现代社会作为具备设计实务能力的特别设计师,正在进行兼备资质的有能力的时装专业教育。,启明大学服装设计系为培养学生在国际上的感觉和能力,与意大利polymoda、美国FIT(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日本文化女子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世界着名时装学校共同举办了国际时装表演。一直推进时装领域国际化。通过多种产学合作的共同项目、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展示会、大学品牌运营、国内外的实习等实际教育。
课程设置:
图案设计,时尚与设计,设计软件(PS, AI等),时装设计师研究,时尚艺术绘图,时尚形象制作,时装面料,时尚色彩和款式,时尚产品插图,时尚艺术面料,时装品牌初创,时装配件,休闲运动服设计,时装秀策划,毕业时装秀等。
职业方向:
服装设计师(女装、男装、童装、运动服等),材料设计师,服装搭配师,图案设计师,舞台服装设计师,服装相关杂志或新闻记者,品牌设计师,时尚广告宣传等。韩国的SEJUNG, ELAND, LG FASHION, MK TREND, EXR, MIO, H&M, ZARA, SHINWON, BEAN PAUL, 韩国时尚产业研究院,乐天百货商店等。其他国家如(美国)AAO, (美国)By Design, 中国各地韩企支社。
申请条件:
插班大四:3年制的全日制专科大学毕业生,同时目前就读大学取得95学分以上的学生,且为同专业插班本科,不可跨专业申请。
语言要求:
(1)获得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 3级以上合格成绩; (2)启明大学校内韩国语水平考试(KKPT)合格证明书; (3)本校韩国语学堂3级以上班级结业证明书(含预结业)。
考试及录取办法:
(1)启明大学组织教授对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进行统一校考(具体时间安排见当年度最新通知), 分面试和实技考试两部分。 面试:结合学生品德和专业基础素养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综合评分评价; 实技考试:艺术类专业考生需参加启明大学艺术专业校考。 (2)最终录取结果综合成绩证明材料、面试和实技考试三方面因素决定。此外,面试成绩未达到评分标准的60%者或实技考试成绩未达到评分标准的60%者不予录取。
启明大学校园环境
由于启明大学的校园常常出现在韩国荧幕和荧屏中,所以被赞誉为“活生生的摄影棚”。校园是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宏伟的希腊风格正门、红色砖瓦建筑让这里被誉为“东方哈佛校园”。韩剧:《花样男子》、《面具新娘》、《沙漏》、《爱上女主播》、《伊甸园之东》、《流星花园》、《雪之女王》、《为何是吴秀才》、《还魂》;电影:《疯狂初恋》、《同感》、《坏男人》、《谁都有秘密》、《武林女大学生》、《蝙蝠》、《南男北女》、《那年夏天》等100多部韩国影视作品都是在启明大学取景拍摄的。
韩国启明大学特色
1、被选定为韩国10大优美的校园之一和“东方哈佛”校园称号; 2、美国CCIS(College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由180所大学组成)韩国学指定大学; 3、多学科位于全韩国排名前列,汽车工程、电子工程、医学、护理、经营学、音乐学、设计学、体育学、外国语言学等均实力较强; 4、优美的教学环境,交通方便,学校有校园巴士且横跨两个地铁站,地铁可直达东大邱高铁站; 5、外国人奖学金丰厚,生活等基础设施齐全。 韩国启明大学谨祝每一位考生不负韶华,金榜题名!启明之光将与优秀的你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期待你的加入,放下过去的遗憾,面向未来,制定长远规划,努力拓宽自己的多方面升学渠道,换一个赛道一样可以弯道超车,欢迎同学们报考——启明大学上海办事处汉桥教育留学。原创编辑/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