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盘石《与领导干部谈数字经济》节选
图书推荐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田宁、吴月凌、郑旭萍
节选——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
一、加快大数据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数据已经成为与劳动、资本、土地并列的重要生产要素,数字资产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大数据技术成为产业数字化的核心技术,数字资产化、资产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大数据技术创新。把大数据技术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全部环节。数据资产是企业或产业拥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数字资源,通过数据资产化,将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并把数据变现的过程。通过内部的消费者数据、市场需求数据、企业投资数据、企业客户数据、技术创新数据的系统分析,来谋划企业发展计划、减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利润。通过对外部数据资产化以及对国内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数据、产业结构数据、政府统计数据、国际需求数据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从数据收集和研究中作出准确判断,为企业发展带来利益。
二、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区块链技术是产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区块链是集加密算法、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互联网基础技术。到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比特币和加密货币阶段。2008年,中本聪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第二个阶段:智能合约——以太坊。通过建立全球性网络,合同和票据通过一个出口日期或实现一个特定的价格目标,进行自我管理。第三个阶段:万物互联的底层协议。区块链技术能够对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存储,如身份、审计、财务、医疗、投票、税收等信息一旦输入确认就不能再改。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为产业数字化构建了可信任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构建了完整可信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产业数据在线化和标准化,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社会各方计量溯源性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
三、加快5G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5G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特点是高速率、低时延、大系统容量、大规模设备连接。5G技术通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活动更少地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产品开发和价值创造快速迭代。5G成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加快信息通信与工业、交通、能源、农业、服务业融合,带动传统产业和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拉动产业链上下游高速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打造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深度融合新生态,实现重点领域5G应用深度和广度双突破,构建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双支柱,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5G应用“扬帆远航”的局面逐步形成。
同时指出,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5G网络使用效率明显提高。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
重点领域5G应用成效凸显。个人消费领域,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垂直行业领域,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电力、采矿等领域5G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5G+”车联网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农业水利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社会民生领域,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5G+”智慧医疗、“5G+”文化旅游样板项目,“5G+”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每个重点行业打造100个以上5G应用标杆。
5G应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的机制初步构建,形成政府部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5G应用融通创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100种以上的5G应用解决方案。完成基础共性和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研制30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
加快打通跨行业协议标准。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重要事项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化组织合作机制,尽快实现协议互通、标准互认,系统推进5G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加速推动融合应用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行业组织优势,促进融合应用标准的实施落地。
四、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智能物流。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智能金融。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智能商务。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智能家居。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按口标准,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感知和联通能力。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