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板斧”也带不动楼市?5.7亿平房子待售,两个月增6000万平

2022-04-03 20:22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你知道现在全国正在卖的房子有多少么?


咱们从一份数据说起。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积5.7亿平米,比2021年末增加了6003万平米。

商品房,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商品住宅,办公楼,还有店铺这些商业地产。


把这6000万平米分拆,我们可以看到,住宅待售面积增加5552万平米,占绝对的大头。


办公楼的供给量还在增加,两个月多了104万平米。

还有商铺,可能是线下生意太差,前些年商铺的供给又太多,商业用房的面积,减少了335万平米。


克而瑞报告说:根据历史规律,开年之初,商品房待售面积都会迎来一轮跳增,今年也不例外。


但是,今年两个月的增量,直接突破6000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创出了历史新高。


尤其是住宅待售面积,增加的5000多万平米,环比激增了24%,这才导致待售房子的总量,增加到了5.7亿平方米。


大家是不是觉得,5.7亿平米的房子很多?


不,蓝白想跟大家说的是,跟真正等着卖的房子比起来,5亿平米算不了什么。


从概念上来说,这是狭义面积和广义面积的区别。


5.7亿平方米,是狭义的商品房待售面积。

指的是:已经竣工的,可供销售的商品房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


这句话再细品一遍,就是:已经竣工的、还没卖出去的房子,总共有5.7亿平方米。


真正等着卖的房子,显然没有这么少。


这里,就要说到广义面积的定义。


商品房待售广义库存,指的是:市场上的可销售房屋量,和涉宅用地施工量之和。

也就是说,不管是已经出让,还没有动工的住宅用地,还是已经动工,但没有拿证的楼栋,或是已经拿到预售证,正在销售的房子,全部都统计在内。


所以,想知道现在全国有多少没卖出去的房子,要看广义库存。


这个数字有多少呢?


克而瑞的报告说,截至2022年2月末,住宅广义库存达到了38.47亿平米,同比增加了3%。

是的,你没有看错,广义上看,全国等着卖的房子,达到了38亿平米。


38亿平米,这个数字多吗?


那要看怎么说。


往好里说,现在房地产一年的销售面积,就达到了18亿平米,按照这个速度,38亿平米,需要用两年多的时间消化掉。


往坏里说,几十亿平米的库存消化,要有两个前提。


1,需求端旺盛,保持每年18亿平米的销售速度,房子不愁卖。


2,压制供给端,大量的三四五线城市,停止巨量的、持续的供地。


但是,这两个前提,现在似乎都不太符合。


先看需求端。


我最近看了财经杂志对黄奇帆的专访,说的很有道理。

第一,总人口14亿是天花板,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第二,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是65%,比欧美75%,看起来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但有一点要考虑到,我们的城市化,是年轻人的城市化,农村15-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已经所剩无几。


第三,老龄化的程度越高,需要的房子越少。


还有,现在人均住房面积50平米,危旧房改造、旧城改造规模已经到头了。


住宅配套的医院、学校建设也都到头了。


很多父母抱怨入学难,说的只是上好学校难。


大家抱怨看病难,说的只是公立大三甲看病难。


当然,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如何分配,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们现在谈的,是城市基建的需求,是房地产配套的增长空间,其实总量上早就不缺了。


注意,我们并没有讨论居民负债空间的问题,只是单纯考虑到人口总量、劳动力总量、进城人口下降这几大因素。


刚性的需求,必然是逐年减少的,维持每年18亿平米的销售速度,几乎不可能。


再看供给端。


要让地方上减少土地供应,摆脱卖地依赖,这件事很难。


关于土地财政,蓝白以往的视频跟大家聊过很多,不再多说。


如果任由卖地收入下滑,地方上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各地的基建、城市建设,基层人员工资开支。


房地产行业,从来不是一个自我循环的“孤岛”,而是联结地方财政、金融体系、上下游行业、居民资产配置的宏大体系。


接盘者的需求变少,土地的供给规模又没办法减少,这是房地产扩张的两大难题。


长期看,广义库存当然会越积压越多。


短期看,库存分布,也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贵阳、大连、唐山、沈阳、株洲、石家庄、烟台2月末广义库存量遥遥领先,突破1亿平米。


南昌、长沙、兰州、岳阳、沧州、太原、淄博、哈尔滨、宝鸡、蚌埠、佛山,广义库存量也达到了8000万平米以上。


这些城市,还是有名有姓,常年盘踞在二三线城市榜单上的地方。


如果看去化周期,小城市的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现在,全国层面的库存消化周期,增加到了19.5个月。


其中,一线是13个月,二线18个月,同比涨了4成。


要知道,四大一线城市的房票非常难获得,5年社保已经把绝大部分人拦到门外,还有积分,摇号,二手房指导价这些政策,首套和二套改善的需求,已经被打压到非常低的地步。


只要稍微放开一点口子,库存就会迅速的消化掉。


而不限购、不限售,任意买卖的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已经达到23个月,同比大增83%。

这个数字,已经逼近了疫情前最高值的25个月。


所以,这两年很多朋友问我,老家房子能不能买,又是高铁新城,又是产业园和湖景房,概念一箩筐,我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三个字:


别着急。


有的是扛不住父母催,有的是面子问题,同学朋友都买了,自己名下没一套房,似乎说不过去,有的还没毕业就盘算着买房。


其实,你买或者不买,老家的房子就在那里,并不是说这一类房子没价值了,是它们已经失去了金融投机品的属性,库存消化的非常慢。


买或者不买,完全取决于工作安排,职业规划,家庭关系,朋友圈子,这就是个纯纯的消费品,不用再费尽心机“择时”了。


涨的时候一直能忍,现在跌了反而忍不住,没这个道理。


说回房地产的库存问题。


上面黄奇帆聊的,是长期的宏观层面,大家不需要这么多房子了。


那短期呢?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供需,短期看的是金融。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房地产金融宽松政策一波接一波,这都快半年了,为什么待售的房子非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这么多?


以往屡试不爽的规律,为什么不能套用到2022年?


大家可以梳理一下,最近几个月的宽松政策特点。


第一是宽货币,去年两次降准,1次降息,1月份又来一次降息。

前段时间央行又宣布,自掏腰包超过1万亿,把外汇占款的收益拿了出来,上缴给财政。


这其实也是变相的降准,因为1万亿的外汇占款,肯定要对应1万亿的基础货币投放。


第二是降首付,2022年已经有16个城市降低首付,菏泽、重庆、赣州、佛山、驻马店、蚌埠、温州降的是商贷,北海、自贡、晋中、南宁、福州降的是公积金首付,这还都是明面上媒体报道出来的,据我所知,在不少城市,做到两成首付很容易。


第三是降利率,3月份103个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是5.34%,环比降了13BP,以这样的幅度来看,3月份的房贷利率,创出2019年以来的月度最大降幅。


宽货币、降首付、降利率,这三大措施,可以看做是“三板斧”。


这“三板斧”,为什么还带不动5.7亿的狭义库存,38亿平方米的广义库存?


一方面,是心理预期上的原因。


即便大力度的降息降准,银行全力放贷,钱也流不进房地产,金融机构对民企开发商依然惜贷,不抽贷断贷就不错了。


只要大量房企无法恢复信用融资,工地停工,商票拒付,债券违约,施工方和供应商结不了款,购房者对期房的恐惧就无法消除。


另一方面,短期的需求端,确实刺激不动了。


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地市、县城们,对上车门槛的降低,并不敏感。


首付少10%,月供少几百块,能有多大影响呢?反正房子一直在那卖,什么时候买都一样。


2015-2017年这一波棚改,才是小城市快速去化的核心原因。


这一次,如果没有给部分人(比如拆迁户们)“定向发钱”的措施,或者说,只有零星几个城市实施棚改货币化,而不是全国层面的强力刺激。


三四线城市的人们,当然不会因为首付、利率降低一个门槛,欢喜鼓舞地去买房。


我前天出门找吃的,沿着餐饮一条街,穿过初春四处弥漫的雾气,一路东张西望走了500米,熟悉的纸包鱼,麻辣烫,鱼锅,小碗菜都找不到了,我很想念它们。


时代不一样了,朋友们。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三板斧”也带不动楼市?5.7亿平房子待售,两个月增6000万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