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二十五):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是惊人的

最近接连做了几个奇怪的梦,昨晚的梦里我和化身为蛇尾人身的物种称兄道弟,我和它们围坐一席,高谈阔论,一团和气。
之前的那个梦忘了,不过跟昨晚的梦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是一个连续的梦。现实生活中不可忆起,但却能在梦境中像演电视剧那般接上上一集的剧情。
有趣的是, 我在梦中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这是在做梦,边做梦边嘱咐自己醒来后得把它们一一记载下来。
这种感觉好熟悉,好像又回到了大二进行小说创作伊始,那时的自己也做过这种类似的梦,怪诞不经,荒谬绝伦。
不过正是这些千奇百怪的梦为当时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其中有一个梦发生的情节我还打算把它写成一部中篇小说,但迫于种种原因,只写了几章就辍笔了,尘封在了文件夹里面,以后能不能续写还没有定数。
很早就看过一篇关于做梦的科普文章,其大意说的是在没有出现彩色电视之前,我们人类做的梦可能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做梦的情节也是基于生活中各种现实因素进行弯曲变形改造,变得不可思议,耐人寻味。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关于创新和创作灵感的问题,这个话题我在之前的别话中有做过一个深入浅出的个人总结。
简言之即创新是对已存在且熟悉的元素进行再改造、再利用和再开发。也可以理解为对现有的元素进行随机组合。
至于灵感就更好说了,引用季羡林的一句话是:“勤奋即灵感”。我在那一话中,对于设计或者创作是天赋重要还是后天的勤奋重要的问题苦苦冥思,直到今天在李银河的公众号中看到了她分享的一个观点,顿觉眼前一亮。


多数人注定平凡,少数人注定不平凡,多为天成,很少人因后天努力而成。所以,无论自己是平凡的还是不平凡的,不必介意,听之任之。

这般说法和佛法中所提及的一切随缘的说法大相径庭,我们的大多数往往比较关心结果,而忽视整个过程带给你的感受,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不例外。
即使自己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刻意去关心结果,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但越到最后也很难逃脱被结果束缚的魔咒。
相必大家初中或者高中时代都听家长或旁边的人叨叨过,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平时不怎么写作业,该玩时玩该睡时睡,到头来成绩还高出努力用功的你一大截。
这一点也不夸张,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存在,姑且把他们归为天资聪颖的一类人吧,这种事情发生也是小概率的。
关于平凡与成功我没有什么好写的,前有先人,后有来者,他们对于这个话题想必花费了很多的笔墨向世人阐释各种各样的道理。
尤其是那些达尔文主义者们,极尽笔墨地打造一个庞大的成功学网络,驱使每个人去争夺社会资源,将其占为己有后还振振有词,以一副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后来者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
再来谈谈经验这个事情吧,经验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对于初入社会的人来说,积攒经验是好事,因为有前车之鉴,少走弯路。
但是,一旦你从别人或者通过自己切身体会获取到了这个经验之后就得注意了,这个时候你还沿用以前那套经验的话,思维就有可能被禁锢,一旦问题来临之时,你还是用原来的那一套方法来解决问题。
虽说问题最后也可以得到解决,对你来说沿用以前的经验可能是最靠谱和最省事的途径,但长此以往你的方法可能被这个时代的高速发展所淘汰。
心理学上,有一个“替代效应”:如果两条路径,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那长期来看,我们一定会倾向于走更轻松省力的那条路。
上周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师兄要我做村庄规划文本的封面。说它难吧,不难!因为有很多模板参考,依葫芦画瓢很快就设计完成了;说它不难吧,难!封面千篇一律多没意思啊,想做到自己原创还是有点难度的。
几经思考,我选择自己尝试原创,综合看过的一些模板,然后去网站上搜集素材,综合这些元素之后,花费了好些时间设计了一套自以为满意的封面。
最后发给师兄看的时候,就被他一票否决了,他说胡里花哨的,色彩搭配差,选择的图片与规划主题不相符合等等毛病。
我边笑边为自己辩解,说好歹也是个原创啊。无奈之下,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封面草草了事。
通过此事我自知自我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放映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之前说的“替代效应”。
在获得相似结果的前提下,我们往往会规避可能造成困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至于循规蹈矩,最后落入俗套。
那么面对这种困境怎么办呢?
方法有二:
其一,提升自己设计思维的能力,包括相关的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巧;
其二,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用极其完美恰当的言语去说服对方,使其心悦诚服。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可这世间的规矩多如牛毛,并非所有的规则,都是不可挑战的。
最后引用著名演员查理·卓别林说过的一句话来做结尾:“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是惊人的。”


2018.11.6 巳时 收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