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孤独症儿童12个语言障碍程度分类及康复训练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其障碍涉及社交、言语交流、认知、行为、感知等方方面面。交流障碍是孤独症患儿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康复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环节。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专家石春雷主任表示,大部分孤独症儿童都伴有语言障碍,但障碍的程度却有所差异。一般而言,我们把孤独症孩子的语言障碍程度分成十二类。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孤独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他只是在告诉你某件事,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并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者“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一套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语言能力是人们用相对完整和流利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准确理解他人表达的单词的含义的能力。对于儿童而言,语言能力的作用更为突出。但绝大部分孤独症儿童未发展出口语沟通行为,约1/3的孤独症儿童语言呈现“折线形发展过程”——原本有近乎正常或发展虽迟缓但也顺利成长,却自某时期起突然变得无语,语言发展出现停滞或退缩现象。
语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在个人融入社会中语言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提升语言能力尤其重要。对此,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专家石春雷主任依据多种语言障碍程度不同的孤独症儿童,针对性分享了一些语言训练方法,有需要的家长建议收藏!
1、对于完全无语言的孤独症孩子:
(1)、搔痒:用手或轻软物体搔儿童的手心、脚心、颈部、掖下等部位,使其发出“咯咯”的笑声,并同时说“好痒”。
(2)、利用吸管、纸、乒乓球等物体练习孩子的口部力量。用吸管吸水,吸乒乓球;用力吹纸,用吸管吹乒乓球等。

(3)、刺激孩子语言动机。利用孩子的需求刺激孩子发音表达“想要”。
(4)、模仿孩子的发音。模仿孩子的一切发音包括无意义的发音,只要他发音就给他反应让他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情。
2、对于立即仿说或延宕仿说的孤独症孩子
利用强化物刺激儿童,激发语言模仿的兴趣。例如:有一位孩子只会访说简单的音,如:妈、门、白、吃等,他喜欢吃饼干,我们就用饼干做强化物,让他练习说吃、饼干等字词。

3、对于其它类型的孤独症孩子
可以采用情境法进行语言训练。因为语言沟通不能离开情境,要发展语言,必须要有情境。例如:一个会仿说的8岁孤独症女孩,对她进行情境训练,可以在进卧室的时候挡在面前不让她进,教她说“让我进去”。几周后,看到这种情境,她不用提示,就完全可以自发性地使用语言表达表达自己的这个要求。又比如每天吃饭前洗手,让她说:“我要洗手”就可以强化她吃饭前洗手的语言表达。

石春雷主任提醒,家长给孩子做语言训练之前,一定要先通过医生或康复师了解清楚孩子的语言障碍程度,最好在治疗前能为孩子进行语言程度的测试,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家庭辅助康复训练。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