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工业智能的理解与应用

2021-06-15 11:25 作者:数字化技术专家  | 我要投稿

一、智能到底是什么?它想干什么?

   显然,人们搞各种智能的目的就是让机器人帮人干活,也不是懒,在灵活性方面,机器是没法跟人比的,但是,在质量一致性、速度、工作态度方面,机器肯定比人强,生产线上的工人,老法师干活杠杠的,但是,老油条也能给你磨洋工,你看机器就不一样,只要给它上电,它就给你干活,它出了问题,也不会抱怨你不给它涨工资,给上点润滑油,换个零件,继续干。

   智能,就是想让机器拥有人的智慧,然后去干活,但就目前为止,我想机器还没有达到“智慧”这个境界,智慧,要拿佛陀的说法就是“般若”,就是“明心见性”的通透,扯远了,要回到地面上说就是“判断力”,对方向的把握吧,你说机器学习厉害,据说已经达到了人类的图片识别能力,我突然想起来,我们家小姑娘,她可是不需要那么多训练的,她看到一个大象的非常粗糙的卡通图,到了动物园,她就会指责着那个巨大的动物说“大象”,你看,你花费了那么多计算机资源才学到这个水平,那小朋友根本就不用

智能的本质是什么?

  智能的本质,主要还是为了应对变化,其实,变化是永恒的存在,因此,不管过去,今天,还是未来,变化都是存在的,因此,像控制、通信,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这种VUCA环境下的稳定生产问题,降低不确定性,这是显然的。

  相对来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生产还是比较标准的,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你要让我穿件跟你一样的衣服,我内心深深的觉得自己没有个性-不能彰显我独特的魅力,尽管我知道我的个性化需求主要来自体型的局限性带来的困扰,但是,我还是选择去定制衬衫和西装。

  如果你让机器拥有智能,其实,就是让机器学会人的方式去干活,人怎么干活的?人是有眼睛、耳朵感知世界的,然后有手去执行的,由感知到大脑,大脑协调各种肌肉、关节的运动(机器或机器人)来完成各种任务的。

二、智能的形成过程

  但是,人的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就是观察、测试验证、然后不断迭代,那么,机器也一样需要这样,人对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应用主要有演绎即,像中学学习几何一样推理出结果,而归纳,就像今天的数据建模一样,用数据拟合、聚合出一个模型,两者即机理建模、数据驱动的建模。

  数学是连接物理和虚拟世界的桥梁,建模必然会用到数学,只是会用到什么样的数学一样,比如逻辑就是布尔代数、PID调节基于微积分、数据的处理基于概率统计,就连信息论、控制论也是基于数理逻辑、统计力学等学科汇集才能构建一个“对不确定环境的统计学建模,然后预测未来的趋势”,如果回到维纳的《控制论》和香农《信息论》,控制与通信都是这样的,也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

  因此,本来人工智能三大学派就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实现,符号主义那帮人打算对人的思维、推理过程,用数字逻辑来表达,然后去推理、判断与决策,而连接主义想模拟人的神经递质传递过程,进行计算,来模拟人的推理过程,而行为主义学派则是通过“负反馈”来调整“控制策略”,以实现对不确定性、干扰环境下的物理对象的稳定输出。

  说来说去,其实,制造业的智能包括了大家平时用的机理建模和数据建模两种方式,因为我们可以想象,是否所有的制造都是“物理”和“化学”两种,物理的成型也是有物理公式的,化学则有化学方程式,只是干扰却具有不确定性,那么,行为主义不管你们的干扰形成和影响是什么样的,我就认准对象输出有问题就去调节,然后不断的采样、控制、周期性的控制策略调整,总归是能达到效果的。机理模型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毕竟,它也不是实时的,也只是控制“趋势”。 

  智能其实就是这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的数学建模,然后经过大量的测试验证,最终形成知识的载体工业软件,软件即是人的知识、推理的封装。

三、工业智能的几个重要场景

对于工业而言,几个场景是比较典型的AI发挥能力的地方:

1.预测性维护:传统采用机械失效分析等机理的方式,其实一样是需要领域知识的大量积累,过去称为专家系统,但是,对于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其实,这个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对于更为广泛的领域,则由于经济性问题,而不能进行大量的专家知识积累,依靠于人的经验,而随着AI带来的成本下降,使得,通过AI来进行更为广泛领域的预测性维护,也成为了可能。


2.视觉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光电开关、红外等传感器,机器视觉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因此,可以被应用于各种任务,随着FPGA芯片、GPU成本的下降,使得视觉可以更为广泛的应用,典型的在瑕疵检测、测量、识别等场景,而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可以结合,训练对缺陷的识别模型,并提高适应性。

 

3.控制策略

事实上,AI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一直是伴随着AI的发展的,只是局限于算力与经济性问题,因此,例如在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中都会用到相应的如神经网络、数据驱动建模方法,而对于各种非线性、不易于测量、没有机理模型的控制场景里,这些应用一直在进行。

4.最优化:对于原有的控制任务过程中,我们可以加载观测器、成本函数来对整个过程进行约束,例如寻找时间消耗最小的路径、材料最少、质量最高的路径,这种最优化,在没有模型可以依赖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学习来训练模型。

 

工业对于AI必须是“物理模型+AI方法与工具+行业知识”共同构成,难道我们机理模型没有打好基础,就认为直接迈入AI时代,就能跨越制造的本身?


工业智能的理解与应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