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的粽子与康桥的枣(散文)

2021-06-03 14:01 作者:佳县人家  | 我要投稿

故乡的粽子与康桥的枣(散文)


陕西蒲城 李恩虎






再过几天就到端午节了,女儿的单位提前给员工发来了粽子。那么多、那么大的粽子,个个都用线绳绑扎得瓷瓷实实,装在透明真空塑料袋里,真够实受、也真够精致的了!而且价钱不菲,每个没有五、六块钱怕是买不到的。可是一看那标签,我们北方人便多皱起了眉头:尽是鲜肉、蛋黄、五谷杂粮和豆沙之类,而且还要煮热了吃!想想那煮的时候满锅油花花的汤水,登时便没了胃口。没办法,各地有各地的饮食习俗,我们没这口福,便大多送给了南方的朋友,只留下些没有鲜肉、蛋黄的勉强食之,算是节日应了景。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经典的粽子,便是糯米、红枣为馅,苇叶包裹,马莲扎缠;或是纯米无枣,蘸着蜂蜜吃——俗语骂人“糖粽子,没枣(糟)儿”,意骂某人没志气、没出息、没血性,糊涂混账,但却道出了这种粽子的特点——然而总归是有枣的为主。但不管什么馅料,却都是凉食。人们从中吃出了凉甜,吃出了端午,吃出了夏日。我素来爱吃粽子,我们家更是做过粽子、卖过粽子,所以不客气地说,对此我有一定的话语权。

此话说来,至今已有些年头了。



大约是一九七三年的阴历四月间,家里打算搞点小副业——包粽子卖钱。没有技术,便请来大户惠村五表伯母为师教授。没有糯米,——那个年头你还想全按正宗材料来做,未免太理想化了!好在前一年秋季自留地里打下了一口袋半粘糜子——也叫黍子,子实淡黄色,去皮后也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粘性——可以替代糯米,就再来他一回小米加步枪。不过后来我考证得知:古时粽子其实一直包的是黍,因状如牛角,故称“角黍”。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道:“仲夏端午,烹骛角黍”,注曰:“……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南北朝时,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说:“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可见,在李时珍年代以前,粽子其实一直包的是粘糜子。这样说来,我们的用料只可谓是复原历史本来面目——只是弄清楚了这些,已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但是枣呢?跑遍了周围的四乡八镇,都没有买到。这可如何是好?一下子成了当务之急!唉,都是一个“穷”字把人害得作难,“穷则思变”呀!



就在此时,舅父让我去西边七十里处的庄里镇给他卖红苕苗子;长我一岁的表哥那时在本村小学教书,没有工夫。我想,趁便再向远处跑一跑,看看能否买到枣。当天逢集,一街两行的红苕苗子,根本无人问津。第二天清早,终于来了几个陕北的买主,苗子总算出手!我顿时如释重负,便满街寻枣,依旧未得。于是,我便沿着干涸而全是卵石的石川河畔,东南一路直下富平县城。在这里,我象李清照一样“寻寻觅觅”,结果还是“冷冷清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在街道上静了静神,心有未甘。怎么办?我骑上车子,出城向南翻过吕村塬,朝东再奔阎良镇,且看如何!那时这条公路还是石渣路面,推着车子爬上塬顶,早已热得满头大汗。塬顶上,薄地里长势稀疏的小麦已经成熟,人们轮动着钐镰开始收割。麦子黄,人心慌。路旁的这些情景,更加深了人的焦虑!下一步如果实在买不到枣,看来今年的卖粽子计划便要彻底落空!

我虽然久闻阎良镇之名——那是西安市的一个区,造飞机的地方,位于我们村西南方向七十里处——但实际来到这里还是第一次。在一条比较繁华的南北街道上——我已记不清了街名,只看到马路两旁高大的法桐枝桠交接,遮天蔽日——我找来找去,终于在一家门市部里看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红枣!这时候,真不啻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枣子装在麻袋里,敞口陈放着,数量不多,个大律池。我尝了一个:肉厚核小,色红味甜。没麻哒,上等好枣!我一边翻看着麻袋里的枣,一边随便无意地问了售货员一句:“这是啊哒出的枣?”答道:“本地的。”我当时心里激动,也没有在意听。兴奋之下,我倾尽囊中所有,甚至擅自挪用了舅父公司的红苕苗子货款,满载而归,不,那是叫振旅凯旋才准确!

东行二十里,一问路,才知道到达康桥①地界。我心里忽然一惊一亮:刚才那位售货员说的“本地”,其实便是康桥一带啊!现在车子上带的枣,便是六、七年前年年冬天康桥客人带来门前卖的那个康桥枣啊!怪不得枣是这般的好!人一高兴,剩下的五十里路程都不知道是怎么骑回来的!

回到家里,大家对枣异口同声地赞不绝口,用赵本山小品里的台词说:“那是相当的热烈啊!”我的私下嘛,多少还是有点儿小得意,只是不曾忘形罢了。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每天晚上将粽子煮好,次日麻明时分,由十五、六岁的弟弟用竹笼提到外村转卖。原来有句业内行话,按当今的时兴叫法,便是广告词:“一个粽子五个枣,你不信了用嘴咬!”但那是从前过去老早里的事了,现在不少人只包两个枣。因为有了充足、优质的馅料,所以我们家不计较用枣,每个粽子不多不少定包三个。这样,弟弟售卖时便有了底气:“你看看,保证是三个枣!”不消说,粽子卖得便快了。




从这年起,我们家一连几年都包粽子、卖粽子。用的枣呢,多是我从阎良采购回来的康桥枣。

记得好像是第二、三年吧,弟弟那天卖完粽子回来说,他今天转到了十里外的纪村,表哥的丈母买去了不少。弟弟认得她,她认不得弟弟,估计是给她的女儿——我们的表嫂准备送端午节的。我们那里的乡俗,是端午节娘家给女儿、外家给外甥外孙送粽子。表哥是一九七二年九月结婚的,这时还算是新亲,所以粽子买得比较多。——这些只是当做闲话说说而已,一边说一边也就忘记了。

第三天,外婆一大早便来给我们送粽子。我每到端午,早早就盼望着外婆来。接过外婆送来的粽子,打开一吃,觉得枣子很好。弟弟细细一看包扎样式,似曾相识,恍然大悟:怪不得枣好,原来这是前天表哥丈母从他手里买去的,昨天给她女儿也就是我们的表嫂送去;因为是新亲送得多,外婆今早便又给我们送来了一部分!其实,我们吃的是自家包的粽子啊!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到处农村都兴的科学种田、科学务果,康桥枣的品质也是越来越好,产量也是越来越高。不用说,用康桥枣包的粽子,自然也是越来越好吃。只是,只是我们现在远居江南之地,难以吃到关中故乡用康桥枣包的粽子了!……

怀念故乡粽子!怀念康桥枣!

注:

① 康桥——地名,原为陕西临潼县一个镇,今属西安市阎良区关山街道,盛产枣。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日,

农历闰四月廿九,

端午节前五日,

作于宁波。


故乡的粽子与康桥的枣(散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