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每当想到此节,都感到惊悚。越王勾践果然不愧为越王够贱,自古帝王杀功臣者,自勾践始。有人会说,吴王夫差不也杀了伍子胥吗?而且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宝剑,被越王勾践缴获后,又被文种用来自杀。其实伍子胥有无数个理由不用死,是他自己找死。哪怕吴王最后要赐他死,他只要肯低头认错,求吴王放一条生路回家养老,吴王就不会杀他,其实伍子胥是死于自己之手。但是文种就不同了,文种遇到的是残忍嗜杀的越王勾践,勾践一旦动了杀心,文种必死无疑。所以不得不佩服范蠡的睿智,一旦功成名就,早早就跑了,后来还成为巨富——陶朱公。
吴国作为姬姓诸侯国,虽然地处南蛮,但是毕竟受到一点儿周礼的约束,吴国还处于春秋时代;但是越国就不一样了,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已经是战国了。在春秋,人们讲究信义;在战国,人们讲究利益。
自勾践以来,列举一下杀功臣的例子。
刘邦为了最后击败项羽,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合兵七十万,围项羽于垓下。最后,这三位异姓王什么下场?全部被灭族,吕后杀韩信、彭越,刘邦杀英布。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们,除了汤和被留下外,其余全部杀光,比如李善长、徐达、李文忠、蓝玉、胡唯庸。
上述两位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分析一下这些功臣们死的时候的国际情况。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和齐楚晋等国缔结和约,文种、范蠡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当然可以杀。刘邦消灭了项羽,韩信等人立即成了新的威胁,自然就要被解决。朱元璋灭了元朝,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灰飞烟灭,那些大将就没有用武之地,要杀就杀。再说岳飞,宋高宗为什么敢杀掉岳飞?他不怕金军打过来?当然不怕,因为岳飞基本把金军打废了,没有岳飞,还有韩世忠、吴玠、刘錡、张俊这些猛将在,加上长江天险,宋高宗可以坐稳他的江山,那么岳飞这根刺自然可以拔掉了。
想想都觉得恐怖。只要吴国不灭,文种就不死;只要项羽不灭,韩信就不死;只要金军没有被削弱,岳飞就不死;只要元朝不灭,蓝玉等就不死。
当然也有很多功臣得以善终的。汉光武帝就比较重情义,跟他打天下的兄弟个个都得以善终;宋太祖更加温情脉脉,杯酒释兵权,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兵权,齐齐享受荣华富贵,子孙结为姻亲。明成祖虽然残忍,对方孝孺诛十族,对景清瓜蔓抄,但那是建文帝的人,他对自己的一起造反的兄弟是很够意思的,张辅封英国公,朱能封成国公,均是世袭罔替,直到明朝灭亡。所以说,功臣是否被清算,主要是看谁当皇帝,看皇帝是什么样的性格。
还有一个千古一帝唐太宗没有评价。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天可汗,是个好人吗?杀掉兄弟建成和元吉就算了,他们的子孙有什么罪?还不是一个个斩草除根。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同样死在老爹手上。再说隋唐英雄传里面的人,侯君集不就是被杀了吗?徐茂公,后来的李勣,如果不是太聪明了,被贬官了开开心心去外面走马上任,否则一定会被李世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杀掉。
刘邦的第一功臣是谁?萧何。萧何威望太高,刘邦想过要杀萧何,萧何怎样逃过一劫呢?自污,比如贪污受贿、霸占良田。百姓怨恨萧何,跑去告御状,刘邦顿时觉得萧何的威胁下降了,可以不杀。猛将樊哙差点就成为刘邦临死时杀的最后一个功臣,还好陈平醒目,只抓人不杀人,要不然你陈平杀了吕后的妹夫,让吕后妹妹守寡,吕后还能让你活?
宋高宗第一个想杀的大将不是岳飞,而是韩世忠。韩世忠怎么逃过一劫的?韩世忠跑到宋高宗前面,脱掉上衣,举起双手,痛哭流涕对宋高宗说:“皇上啊,老臣被砍了多少刀了?手指都没剩几根了。恳请饶我一条老命,回家养老吧!”好,涉险过关。韩世忠罢官后,在西湖边买了很多田产,闭门谢客,作诗填词,偶尔骑着小毛驴在西湖边游荡,于是得以善终。
汤和为什么被朱元璋留下了?一来是他没啥本事,不构成威胁,二来是最后的眼神沟通打动了朱元璋。汤和看着朱元璋的眼神,似乎在说:“皇上,我是最后一个了,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真的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孤独的内心忽然闪过一丝人性,皇后和太子都死了,自己就剩这个朋友了,留下了或许可以聊聊天吧。
嘿,别以为你学萧何就一定有效。北齐最后一个皇帝高纬,想干掉自己的堂哥兰陵王高长恭。高长恭,那个时代最帅的男人,打仗非常厉害,头戴面具,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军包围圈,成功解围金墉城。北周猛将如云,比如什么随国公杨忠、唐国公李虎等等够牛逼了吧,无人打得过高长恭。唐朝很流行的《兰陵王入阵曲》,说的就是他。因为功高震主,皇帝想杀他。高长恭竟然想到学习萧何,去贪污。我去!这不是授人以柄吗?皇帝本来就不知道应该用什么罪名干掉他的,这回送上门来了。
完了,这回怎么都是个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天无绝人之路,司马懿横空出世,这头老狐狸发明了一个绝世好计,就是养寇自重。司马懿,活在将星如云的曹魏,想想《三国演义》里魏国有多少名将是姓曹或者夏侯的?司马懿竟然在夹缝中活下去,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曹真、曹睿,最后干掉曹爽,执掌大权。这位大军师的生平,总是这样循环:国家有难,出马解决——兵权被夺,被曹氏宗族排挤——背锅,赋闲在家——国家有难,出马解决……而这个制造麻烦的人,就是和他在西城有过眼神交流的诸葛亮。司马懿夺取街亭,立即扑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为了掩护军民撤退,不得不冒险大摆空城计。诸葛亮在城头悠闲地弹琴,司马懿坐在马上仔细听着。这两颗最聪明的脑袋,都在飞速运转。突然间双方一抬头,眼神一交接,会心一笑。司马懿下令撤兵。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司马懿说:“孔明啊,我现在有十万大军,瞬间即可踏平你小小的城池,你将要成为我的俘虏。”
诸葛亮说:“仲达啊,你这次或许可以打败我,但是一旦我不存在了,曹氏宗族就会拿你开刀,我们是玉石俱焚啊!因为有我存在,你才可能执掌兵权。我活,你也活;我死,你也死。”
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把曹真等曹氏宗族打得落花流水,曹魏不得不屡次起用司马懿来抵挡诸葛亮,于是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不断上涨。后来诸葛亮病死,司马懿最后一次被曹睿收回了兵权。但是司马懿已经可以凭借个人影响力调动军中旧部了,这成了他后来发动兵变的筹码。
司马懿被多次鸟尽弓藏,但是因为养寇自重,成了最后的赢家,他不愧为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
但是,养寇自重只是一种自保的无上法门,一旦玩过了就会危害国家。比如说,明朝辽东名将李成梁,为了显示自己在辽东的重要性,扶植建州女真,这位女真首领就是努尔哈赤。李成梁,你玩过了,害了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残忍刻薄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将养寇自重的趋势。崇祯在位17年,换了19位内阁首辅、14位兵部尚书,他似乎不相信任何人。皇太极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回师救援,击退皇太极后,崇祯杀了袁崇焕,而且是碟刑,切了三千多刀。当时出兵勤王的人里面,有一个叫做卢象升,目睹了这一切。后来皇太极再一次兵临北京城,崇祯问卢象升怎么办,卢象升说我出城作战。于是卢象升带着他的几千人冲入皇太极几万人中,力战殉国。而统领大军的高起潜,坐视卢象升战死而不救。孙传庭,与李自成大战,殉国。崇祯以为孙传庭诈死,没有任何抚恤。崇祯朝的名将,尽忠职守的全死,包括:袁崇焕、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而能活过崇祯十七年的只有两人:洪承畴和左良玉。吴三桂是后辈,就不算在内了。
洪承畴怎么活下去的?废话,投降皇太极呀!
左良玉就比较猛了。左良玉剿匪的时候,就是拿张献忠刷军功的,左良玉每次总能打败张献忠。有一次,左良玉包围了张献忠,随时可以抓住他。张献忠就对左良玉说:“你能够受到重用,是因为有我张献忠。如果我死了,皇帝就会追究你贪污吃空饷的事情。”左良玉一想,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于是放了张献忠。张献忠率军进入了四川,建立大西政权。这回气炸了崇祯,但你又不能杀了左良玉,杀了他谁来剿匪?谁让你这么刻薄的?袁崇焕、卢象升榜样在前。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向北京进发,崇祯号召天下勤王之师。当时还能打的明朝大将,就剩两个,一个是关外的吴三桂,一个是荆襄的左良玉。吴三桂接到命令,那就出发吧,慢吞吞的,等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的消息,吴三桂立即返回山海关。左良玉做得更绝,不去,你自己作死就去死吧。大明,不亡国都没天理了。崇祯,如果多一点宽仁,少一点刻薄,大明绝不会这么快就亡国。
养寇自重,是为了对付越王勾践这类没有道德操守的人,一旦玩过了就会导致国家的损失,并不可取。当人们在怀疑手下养寇自重的时候,更应该批判是的越王勾践这种人把规则玩坏了。当发现下面的人养寇自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铲除之,而是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越王勾践,或者自己手下是不是有越王勾践这类人只手遮天了。
大到国家,小到公司,为了打破鸟尽弓藏和养寇自重的死局,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孔夫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二是商鞅提出的公平法治。在越王勾践之前,是不存在鸟尽弓藏的逻辑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希望能够恢复周公的礼制,那么社会就和谐了。吴王夫差也是有恻隐之心的,所以放过越王勾践。如果人人都遵守周礼,确实很美好。但是,越王勾践可没有放过吴王夫差。宋襄公遵守周礼,没有对楚军半渡而击,结果打了败仗。楚国可不客气,出兵包围宋国都城。因为总有人不遵守道德规则,并且从破坏道德规则中获得很大的利益,所以孔夫子那套是不行的。法律是有威慑力的,破会规则的人会受到严惩,所以大家都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法律下生活,就会有安全感。法律明明白白写着,立功就有对应的奖赏。注意,这不是秦孝公或商鞅个人信用背书,而是秦国国家的公信力来保证。商鞅那一套,可行,于是秦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统一天下。而其他六国就不是了,画蛇添足了解一下。你以为画蛇添足的意思真的是如百度百科上那个解释“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实际上是楚国的大将昭阳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国家利益。就是这种人太多了,所以六国没前途。
如果在一个组织中,不存在公正的法律或者规则,一切都在领导的个人意志下运行,讲究人治,十分随意,那么就要看领导是什么人。如果领导是尧舜禹汤周文王,那肯定死心塌地跟着;如果领导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些君子,那也很好,一定有肉吃;如果领导是越王勾践,那就呵呵了,春秋五霸前面几个都是君子,就最后这个是小人,还是个人渣,自己看着办吧。学不了司马懿,就学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