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众哲学》第三章: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二)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

2023-06-02 16:43 作者:大王可曰木子文  | 我要投稿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我们的感觉器官,就好象照相机一样,它从周围摄取种种色色的影像,使我们能够认识周围的事物。假使卓别麟先生走到我们前面,眼睛就会告诉我们:这位先生的嘴上有着小小的胡子,头上戴着顶破礼帽,裤子鞋子都是大得一踏糊涂,手上捏着一根竹鞭当做“司的克”,走路的姿式也不大平稳。......眼睛里所感得到的这一切,和照片上的卓别麟是一样的。总之,照片上所能摄的,都是事物的表面形象,感觉上所能感觉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的形象,一撮胡子,一顶破帽,一根竹鞭,......都是卓别麟先生的各部分,都是他表面的特征,所以照片上能照出来,眼睛的感觉也能感到。这种感觉器官所摄取的表面影像,我们叫做“感性的东西”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叫做“感性的认识”。

我们曾经说过,人类认识事物,并不完全和照相机一样。现在所讲的“感性的认识”,仍然是拿照片来比,这与我们的话没有冲突吗?不错,如果单单讲“感性的认识”,那结果总是要与我们的话有冲突的。因为“感性的认识”本来只能做到照相的地步,它本来只能和照相机一样,摄取一些表面的形象而已。如果我们仅仅有感性的认识,那我们永远只是在照相,只能看见零零碎碎的一些现象,如胡子,破帽,竹鞭等等。

单单认识一些胡子破帽之类的东西,是不够的。换一句话说,单单感性的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说,人类的认识并不完全和照相机一样,就因为它不仅只是感性的认识。除了感性的认识以外人类还有更高明的认识能力,有了这种能力的帮助,人类不但能够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认识到更深刻的根本的特性不但能摄取零碎的胡子,鞭子,还能够整个的认识卓别麟先生。......空话少说,我们还是拿卓别麟先生来具体地讲一讲。已经说过,照片上印着的卓别麟先生只是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照片上除了他那一副褴褛的形相以外,不再告诉我们什么,但我们如果再问一问自己的认识,就知道,我们不但能看见这一副形状上的种种表面特征,并且还能了解这位先生是一个滑稽大王。“滑稽大王”,这名词我们可不要随便忽略了!这名词可不比胡子之类只代表着零零碎碎的各部分,它是代表了卓别麟这一整个的人,它所反映的并不是表面的褴褛形相,而是卓别麟这个人的根本的特性。这一种整个的特性,是不是照相可以摄取呢?不是的!是不是感性的认识可以认识到呢?不是的!如果单单依靠感性的认识,那我们只能看见胡子之类的特征,这胡子,和德国法西斯蒂的首领希特勒的胡子完全没有两样,我们将要觉得卓别麟和希特勒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感性的认识骗了我们,这就是照相骗了我们。但是只要我们不是小孩子,只要我们有点学识,我们就不会被照相所骗,因为我们不单单靠感性的东西来认识,我们始终能了解,卓别麟是滑稽大王而希特勒是一个独裁统治者。提到滑稽大王这名词,还有一点秘密,更足以证明它不是感性的认识可以达到的。我们现在只说卓别麟是滑稽大王,但看过外国电影的人,都知道滑稽大王不仅仅有卓别麟一个人。罗克也是滑稽大王,劳莱、哈台也是滑稽大王,裴司开登也还是滑稽大王,所以,滑稽大王这名词不单只是代表着卓别麟的特性,并且连罗克、劳莱、哈台、裴司开登也包括在内。这就是说,滑稽大王这名字是卓别麟、罗克、劳莱、哈台、裴司开登等几个人所共有的,它代表着他们几个人的共通的特性。在这里我们试想想,如果单单靠感性的认识,我们将要觉得卓别麟、罗克、劳莱、哈台等这几位先生是多么不同。把这几位先生的照片陈列起来,我们就看见卓别麟是一个忠实矮小的小流氓,罗克戴着眼镜,倒有点象青年的绅士,劳莱,哈台等等也有他们不同的形相。感性的认识使我们知道的,就是这些表面上的各不相同的特征。但我们的认识,并不单单靠这些感性的东西,我们始终仍能了解,在表面上,这几个人虽有那么多的不同,但他们总之是一流人:滑稽大王。所以当我们说这几个人都是滑稽大王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表面上各种不同的地方撇开了,单单提出他们根本特性上相同的地方来说。在感性的认识中我们只看见各人的差别,现在却看见了各人的同一。  

感性的认识中,我们觉得各人都是互相分离的,现在却看见了各人互相间的关联。这种统一,这种关联,都不是感觉器官可以直接看得到的,但是我们能了解它,我们能用我们的理解力去了解它。用理解力去了解,这一种认识,我们叫做“理性的认识”。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的分别了。感性的认识就好象照相一样,从周围摄取形形色色的影像。理性的认识却更进一步,把那感性的认识所看不见的东西也抽将出来,抽出了普遍的和整个的东西,这叫做抽象。值得注意的是,理性的认识就好象是一个专门爱捣蛋的泼皮鬼,总是要和感性的认识开玩笑。感性的认识觉得卓别麟有小胡子,希特勒也有小胡子,两个人是一样的,理性的认识却偏偏要说卓别麟和希特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感性的认识指出罗克不象卓别麟,而劳莱,哈台又与罗克,卓别麟大不相同。但理性的认识却说他们大家都是一样人,都可以给他们加上滑稽大王的称号,感性中觉得是同一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差别,感性中觉得有差别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同一。在差别中看见同一,在同一中又看见差别,这在人类的认识中,就成了一个矛盾,这使我们的认识自相矛盾。这种矛盾,也就是“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的矛盾。现在我们又看见,在人类的认识里,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竟大家抬起杠来了。“感性”先生说是这样,“理性”先生偏要说那样,然而,谁说的话靠得住一点呢?为要排解这一个纠纷,古来的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就费了不少的脑汁,写了不少的著作。然而可惜这多少哲学家,虽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然而因为态度不好,常常只是偏袒着一方,因此闹了二千多年,一直到离现在八九十年以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真正排解得了这一段纠纷。

我们试大概地说一说:这许多哲学家中,有的是偏袒着感性先生的,有的是偏袒着理性先生的。  

偏袒感性先生的哲学家,就相信感性的认识,以为照片式的认识是最靠得住。这一流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总称为经验派的哲学家,或称为经验论者。为什么叫做经验派呢?因为他们相信经验是一切认识的真正来源,而这所谓的经验,就是指感觉上的影像,或感性的认识。我们中国现在也有位叶青先生,就是自称做经验派的哲学家的。但这些经验论者,因为偏祖着感性的缘故,结果是把理性打到冷宫里去。例如对于卓别麟,他们只相信他的小胡子,如果有人说:“卓别麟是滑稽大家”,经验论者便要蹙起眉头来:“说是这样说,可不一定真的有罢?我们虽然说滑稽大家,但滑稽大家这东西根本看不见。我们只看见小胡子,破礼帽等等,除此而外,还有什么东西呢?”因为看不见,经验论者就不相信了。凡是感性所感觉不到的东西,经验论者总以为是一种虚构,他们对于理性的认识是多少总有点怀疑的。  

其次,当然还有一派哲学家是偏袒理性的。这一些哲学家,又是太相信理性的认识,而以为感性的认识是混乱不清的幻影。这就是理性派的哲学家,或称为理性论者。理性论者认为理性是认识的真正的来源,认为理性的认识是真正的认识。如果再拿卓别麟的话来说。他们就认为,滑稽大王这名词才能代表真正的卓别麟。那小胡子,那一切鞋,帽,鞭,袴都是不重要的形相。

这经验派的哲学家和理性派的哲学家,他们所袒护的东西是互相反对的,因此他们的意见也是互相冲突的。他们不但没有给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认识排解了纠纷,反而倒使自己互相间对垒起来,经验派的大本营是英国,理性派的大本营是欧洲大陆(德,法,荷兰等国),两个大营垒,在哲学史上,对立了很久,抬了好久的大杠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是在他们眼中,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是绝对势不两立的两只老虎。他们以为,这两只老虎碰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决没有两只同时活着的道理。因此,他们以为排解纠纷,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救活了一只,杀死了另一只,只让一只活着,于是就没有争斗,没有矛盾,没有抬杠,这样就万事大吉!这是他们的态度,这种态度,叫做形而上学的态度。说明白一点,形而上学的态度就是怕矛盾,怕自己抬杠,对于一件事物,它总想把它当做孤立的,自己内部没有冲突的东西去看。要内部没有冲突,就只有将两只老虎随便杀死一只,换一句话说,只有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两种东西随便丢了一样。然而,你想丢这一样,我又想丢那一样,各人所丢了的不同,各人所爱好的也不同,于是仍然抬起杠来,这不但没有解决了纠纷,反而将纠纷扩大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  

经验派和理性派的哲学家,拚命地想把他们各人所不高兴要的东西丢去。但他们忘记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常常同时存在在一起的,要丢,在事实上是丢不了。无论丢了那一方面都是违背了事实。

那么,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可以让新唯物论的反映论出来说话了。反映论和经验论、理性论都不同。它并不丢了这样又爱上了那样,它很正当地将事实指出。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同样地都在人类的认识中有地位,反映论也就承认了他们的地位。这两种认识能力是互相抬杠互相矛盾的,反映论也就承认了这矛盾。它并不象形而上学那样怕矛盾,并且它还指出矛盾是非有不可的。它告诉我们,“理不辩不明”,人不打架不会成为相好,抬杠并不是坏事,抬来抬去会渐渐抬出更巧妙的花样来。人类的认识是有矛盾的,但正因为有矛盾,所以才有进步。如果单单靠感性的认识,我们只看见卓别麟的小胡子,我们分不清楚这和希特勒的胡子有什么分别。等到理性的认识来和它抬起杠来,我们才知道,卓别麟的小胡子是滑稽大家的小胡子,而希特勒的小胡子则是独裁的统治者的小胡子。这样抬了一下杠,我们就可以认识得更深刻一点,分别得更清楚一点。我们能够轻视抬杠的意义吗?

总之,反映论告诉我们,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是永远要抬杠下去的,愈抬下去,认识就愈进步。至于这种杠子是怎么抬法呢?这现在已没有工夫说了。以后再讲罢。


《大众哲学》第三章: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二)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