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既成神何为人?心宏解读14
说起对丁元英的评价,立马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类是特别崇拜的读者,认为丁元英就是神无所不能。而另一类呢,则截然相反,认为丁元英不过是作者笔下想象中的神话,非人。即类似救世主的角色,过于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明显不符合世俗人设,是一种爽文模式下的主角既视感。
说到底,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同一类观点,那就是作为全文主角的丁元英带有明显的主角光环,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因为主角光环所以崇拜,因为主角光环所以不屑。唯一不同的是对待主角光环的态度,一个是选择忽视,而另一个是选择诧异。

今天我们将选取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丁元英这个角色背后的真实人设,这个角度便是:正面直视,不偏不倚。一起来揭开丁元英这个角色的神秘面纱,探索丁元英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既成神何为人?也就是说丁元英是如何被人封神的,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平民大众走向神话大咖的。
01、丁元英的简历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贯成都,北京户口,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柏林洪堡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同年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1989年就职于北京通达证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结婚,同年8月离婚。1991年鬼混。1992年3月就职于柏林《世界经济周刊》,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1994年1月辞职。1994年6月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预备解散。此人无信仰,爱好音响,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国永久居留权。

先来看丁元英的简历,清华大学毕业,这不用讲了吧,能考上清华的就不会是普通人,智商肯定在线啊。再看看柏林洪堡大学,这所大学大家可能不一定很熟悉,但是没关系,我们看看百度百科的介绍。
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创办于1810年,前身是柏林大学,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最高学府和世界学术中心。洪堡大学是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德国精英大学成员。
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过57个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什么概念?反正你记住一点就行:世界名校,就是很牛的大学。这说明什么?说明丁元英确实厉害。先别说丁元英,这教育背景放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不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存在。所以,丁元英的厉害是有一定依据基础的。但是大家别忘了,其实丁元英出身的老家是在四川,他有个妹妹叫丁秋红。
妹妹丁秋红出场很少,少到只有短暂的一次。但是一出场便显示出丁元英家境其实并不好,丁元英的爸爸开了一个低消费的茶馆,经营了很多年。从丁秋红想改造茶馆的想法,可以看出其实茶馆根本不怎么赚钱,只是父亲一个营生的手段,当然还有不变的是:茶馆寄托着父亲喜欢的,带有市井文化底蕴的情怀。

电视剧增加了一场丁父去世的剧情,这个其实在原著上是没有的。
在没有富裕家庭背景下,单凭个人能力考上清华大学,再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留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路的成长不仅仅只有专心刻苦学习那么简单。所以不难猜测从丁元英的一路求学历程绝对不会太容易。
02、丁元英因为爱情放弃工作,第一次回北京就业
丁元英的高校学习生涯可谓是一路领先大部分人,名副其实的尖子生。那毕业后就业情况又怎么样呢?
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同年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1989年就职于北京通达证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结婚,同年8月离婚。1991年鬼混。
可以看出毕业后,1985年开始,丁元英在柏林一家国际金融公司一呆就是四年。1989年回国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几个月后在北京结婚。这说明丁元英很可能就是因为爱情回的北京,回北京找工作,筹备结婚事宜等等。只是没想到2月份结婚,8月份就离婚了,婚姻仅仅持续了半年。那为什么会离婚呢?书中其实有间接提到(来自肖亚文对芮小丹的一段对话)。
肖亚文说:“你先好好听着,我还没说到地狱呢。我见过他前妻,也聊过几句,你可以参考参考他前妻说的话。她说: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的低俗、自卑,当你快要憋死、快要疯掉的时候,你能想到的就只有一个字,逃!”
03、离婚后的一年鬼混
就这样,丁元英的前妻真的就逃走了,剩下丁元英鬼混了一年。什么样的鬼混?书中也提到过。
芮小丹看完之后问:“鬼混是什么意思?”
肖亚文说:“酗酒、女人,花天酒地那套呗。”

丁元英的这段婚姻,和婚后的一年鬼混能说明什么?说明丁元英自己也没搞明白为什么就离婚了。丁元英极大可能是因为爱情从而放弃柏林4年的工作,才回北京找工作结婚的。估计是打算从此就在北京平淡安稳地生活下去,只是没想到仅半年时间,转眼自己又变成孤身一人。
此后的一年便是鬼混,为什么鬼混?原因很简单啊,丁元英莫名其妙地受打击了呗。
为什么会受到打击?原因也很简单:作为高智商的学霸丁元英,学习工作一向都顺风顺水,可是一到婚姻家庭生活就出总出问题,估计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什么个事嘛?丁元英不屑于生活上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说人情世故吧,所以碰到任何事情,都是没有什么情绪和态度,故而不吵架,不争论。可是很可能就是这种态度,丁元英的前妻就受不了啊,自己很生气,但是又没人愿意和你吵架,感觉自己就是空气般的存在,一来二去,只能一个字:逃!离婚成定局。
所以丁元英鬼混的一年其实就是在受打击中寻求为什么会离婚的答案,但是一年后终归是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最后对女人和爱情都怕了。
用韩楚风的话来说就是:“芮小姐,你来找我,我肯定会让你失望了。元英害怕女人是怕到骨子里了,教不得,斗不得,还不如花钱来得明心见性。至于评价他这个人,我觉得有一句话就够了:元英是个明白人。”
何为说丁元英害怕女人是怕到骨子里了?那是因为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婚姻无疾而终,莫名的伤感,莫名的害怕,最后发展为习惯性的害怕,类似本能的害怕。
04、丁元英重新振作后,再回柏林就业
一年后丁元英又回到了德国柏林,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新的工作,这一呆2年又过去了。两年后丁元英又回了北京。
1992年3月就职于柏林《世界经济周刊》,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1994年1月辞职。1994年6月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预备解散。
那为什么2年后丁元英又会回北京呢?北京不是丁元英的伤心地嘛?难道丁元英在柏林新的工作干得不如意?
我想,理解这个很关键,理解了这个,是理解丁元英后面丁元英为什么会来到古城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可以肯定,并不是工作不顺心。为什么呢?因为丁元英在德国奋斗的十年中,拿到了德国永久居留权。啥叫永久居留权?简单的理解就是:类似美国的绿卡一样的概念。单靠个人努力奋斗的方式,拿到永久居留权的人肯定不简单。丁元英就是其中之一,可见丁元英肯定不是工作上业绩不行,不顺心之类的。以丁元英的教育背景,可以推测丁元英的工作肯定不会混得很差。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丁元英也很有可能和同事合不来,有办公室文化之类的勾心斗角,被排挤了所以要离开。
其实这一点完全没有可能性,或者说可能性极低,为什么这么说呢?办公室文化中有两种人其实是受欢迎的,一种是老好人,见谁都客气得不得了,谁也不得罪,所有的罪都自己默默承受的。还有另一种就是丁元英这类性格的,人“狠”话不多,不屑于搞内部勾心斗角的实干派。当然这里的狠不是心狠手辣,而是干活狠,努力干活,特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那种,取得成绩,又不喜欢计较功劳归谁,论功行赏吃亏还无所谓。你想想如果你是丁元英的同事,人家只干活又从不和你吵架,你会没事去刁难人家吗?哪怕您就是喜欢刁难同事,尖酸刻薄,但是丁元英不屑,或者对你的态度无所谓,多来几次你也会感到无趣不是?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丁元英就是那个缺席的巴掌。
05、两年后丁元英又回到北京,开始创业
我们接着回到上面的问题:两年后丁元英为什么又会回北京这个伤心的城市?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便是丁元英所就职的工作《世界经济周刊》,第二个便是丁元英的对待主流社会身份的感同身受。
先说第一个“世界经济周刊”是干什么的?看名字就知道是研究经济的,而且是世界经济。当然还是照例百度百科的解释吧,这样说服力强一点。
《世界经济周刊》多角度地分析世界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深度报导以国家或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以金融为核心的财经经济、有卓越贡献的经济人物等。特别关注主要深层报道地区或国家重大经济事件,深度解读世界经济法规、时事报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致力于搭建国际经济信息交流平台。
丁元英在这里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担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光看研究员表面意思就知道是做研究工作的,而且还是战略研究员,说明研究的层次不会太低。
那这个工作对丁元英会有什么影响呢?很简单,这个岗位能看到当时1992年的中国经济很落后,尤其是和走在前列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不过好在中国那时正处于在高速发展阶段。丁元英作为中国的出国深造的学子,作为中国的有为青年(那时的丁元英33岁),此刻应该是满怀热情,打算回国将一身所学物尽其用,用于振兴我中华。所以最直观的思路便是:回国创业!
是的,丁元英回来了,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成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开启了海归回国创业生涯,和大多数人创业者一样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创业成功。
那丁元英真的如所愿创业成功了吗?这个等下再讲,我们先讲完丁元英第二个回国的原因,那便是“主流社会身份的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语句,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要分两部分来看,一个是主流社会身份,另一个则是感同身受。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先看看原文丁元英和芮小丹的一段比较长的对话吧。【慢慢体会】
芮小丹说:“那么多人都干警察,怎么一到我这儿就不一样了?说到底就是因为我有德国居留身份就金贵了。”

丁元英说:“德国拘留没有价值吗?我就曾经为一纸永久居留身份在柏林熬了十年,为这个去工作、买房子、纳税。德国居留身份意味着很多东西,高收入、高福利、不愁生老病死,自由出入欧美国家,在国人面前有身份、有面子,过去甚至还有华侨商店的待遇。”
芮小丹说:“出国的人肯定得为居留权奋斗,我母亲连国籍都加入了。但是......这个我不说了,你把但是后面的东西说出来。”
丁元英说:“但是,你得到的,是人家德国人能够给一个中国人的东西,包括你在中国人面前的优越感。总有些东西是人家不能给你的,比如你永远是边缘人,你融入不了别人的主流社会。你不用表达,也不用提醒,人家错待不了你。警察是主流社会的标志,你在德国做不到,在中国就能做到,这是国家和血统给你的权利,这就是祖国。”
芮小丹本能地伸出右手,做出一个握手的表示,随即与丁元英神户的手握在一起,夸张地上下摆动了两下,笑着说:“同志!同志啊!”然后松开手感慨地说:“没有在国外待过的人,很难理解主流社会这个词对于一个普通公民究竟着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就生活在主流社会,他们不缺祖国,缺的只是一点钞票,所以不理解。我就是觉得警察威风,我就是想要那种感觉,这和思想火花没有关系。”
这是一段很长的原文节选,不是我又想水文章,而是我建议大家都好好看看,好好理解下这段话。因为我们正身处主流社会当中,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归属感,只有失去后或者某些特定场景才能真正理解,所以平时无法感同身受。那“主流社会身份的感同身受”到底作何理解? 简单地说就是:你必须感同身受了,才能理解的主流社会身份的可贵。
是不是不太好解释?不过我可以举个例子,相信大家一下子就能意会“感同身受”的那种感觉了。吴京的《战狼2》在结尾的时候有下面这么一段话写在护照背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当我们看到电影最后显示的那一刻,大家是不是有无比激动的感觉?是的,这种感觉便是:中国护照也许不能让你去世界的任何地方,但能把你从任何地方接回家。这就是祖国和其所带来的归属感,所以丁元英带着满腔热情回国创业了。
06、丁元英主动解散私募基金,创业生涯提前结束
只是很可惜,丁元英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美好,仅仅不到一年时间(11个月),公司就走上了解散的结局。
1994年6月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预备解散。
那私募基金公司为什么会解散呢?是公司经营不善,赚不到钱要倒闭了吗?当然不是,恰恰是因为太赚钱了,所以丁元英才要提前结束运作并解散公司。
这是什么逻辑,平常人根本没法理解嘛,哪有因为公司太赚钱要解散的?
你还别说,还真有,丁元英就是其一。为什么呢?因为公司虽然赚钱,但是大部分利润被德国人赚走了。说白了,就等于是丁元英在帮助德国投资人,在中国市场投资运作,最后赚钱了丁元英只赚了干活的辛苦费,赚得大头都是投资人的。
那为什么丁元英不自己给自己做呢?因为丁元英没钱,只能找别人来出钱,自己出力。
那为什么不找中国的投资人来出资呢?这个书中没讲,我猜测大概是没人愿意风险投资吧。
那有多大的风险呢?我只能告诉你私募基金的风险很大,具体多大呢?比炒股风险还大,具体怎么描述这个风险,我也不是特别专业,这个只能大家去自己找知识理解了。
居然风险很大,中国投资人都不愿意投资,为什么德国投资人愿意投资并敢投资呢?难道是相信丁元英的本事很大?当然不是,创业要有这么简单就好了。创业何其艰难,无需我多说,创过业或者正在创业者相信都能理解。我恰巧就是坚持多年的持续创业者,我能感同身受丁元英的当时应该不会太容易。
这样看来,丁元英之所以能拿到投资人的钱,其实不是靠专业能力,而是主要靠风险担保。那谁愿意给创业的人担保呢?只有丁元英身边的几个好友:詹妮、韩楚风、郑建时。
风险担保方:
柏林索林特博彩公司董事长詹妮 担保金:380万马克
柏林中华园餐饮公司董事长郑建时 担保金:50万马克
北京正天商业大厦总经理韩楚风的私人代表李志江 担保金:45万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丁元英没有风险担保方,那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很可能根本开不起来。而且担保方主要来自丁元英的洪堡大学的同学詹妮,风险担保380万马克,詹妮有家底,而韩楚风也没什么钱,45万美元对韩楚风那个阶段来说估计是能拿出来的全部了。
好在丁元英最后是赚了钱,如果没有赚钱,而是亏本了,可想而知,丁元英的下场不会好过,不仅自己没钱了,连身边的好友风险担保金都要一起赔进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博弈,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专业智慧与博弈魄力并存。否则你敢做投资方包赚不赔的方式吗?反过来,如果不是丁元英找到风险担保,包赚不赔,投资人会投钱吗?所以丁元英赚了钱,不是简单地赚来的,更不是大风刮来的。

07、获利资金冻结,丁元英开启古城清净之旅
私募基金解散时,丁元英的可支配利润为1712万马克,扣去风险担保费风险投资回报,最后丁元英分红:513.6万马克。由于丁元英是中途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条款和现场投票结果,丁元英获利资金被冻结两年。
我经常看到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丁元英不是因为有钱,没有40多万的音响,你还会觉得丁元英在王庙村扶贫很牛吗?
我这里给一个答案:不管有没有钱,丁元英很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要动不动就只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牛,能考上清华吗?
如果不牛,能到德国洪堡大学去留学吗?
如果不牛,能获得德国永久居留权吗?
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的话,那我想说的是:试想,如果你创业,没点过人的能力,你觉得你身边的人会为你做巨额风险担保吗?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时,所以丁元英角色人设的能力无可置疑。
私募基金解散后,丁元英开启古城清净之旅。
最后引用文中肖亚文的一段内心独白来结束本次的解读(肖亚文看着失落神态的刘冰):当人一旦从危险里跳出来,他就不再去关注这个事物的危险了,他的目光就会全部落在这个事物的利益上,这就是人。
是的,当所有人看待丁元英无所不能的时候,都以为丁元英就是神,目光单一的落点,却往往忽视了丁元英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很多时候哪怕计划得再完美,但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比比皆是。丁元英既成神何为人?这个问题,我相信此刻你心中会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