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五日读《美学散步》13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笔记: 1.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2.欲求点画之灵活,必须纵横无疑,提顿从心,功在悬腕,故曰筋生于腕。 3.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4.中国文字成熟可分三期:一是纯图画期;二是图画佐文字期;三是纯文字期。 5.古人言仓颉造字之初云:“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6.
一、用笔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草书)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功一个艺术境界。 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墨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罗丹所说的这根通贯宇宙、遍及于万物的线,中国的先民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在商周钟鼎文、在汉隶八分、在晋唐的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7.
二、结构
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八分、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是人们开始从字形的结构和布白里见到各时代风格的不同。 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要灵活运用,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采来,才是真正的艺术。 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1.排叠,2.避就,3.顶戴,4.穿插,5.向背,6.偏侧,7.挑扌窕,8.相让,9.补空(实处就法,虚处藏神),10.覆盖,11.贴零,12.粘合,13.捷速,14.满不要虚,15.意连,16.复冒,17.垂曳,18.借换,19.增减,20.应副,21.撑拄,22.朝揖,23.救应,24.附丽,25.回抱,26.包裹,27.小成大(《书诀》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主”),28.小大成形,29.小大与大小,30.各自成形,31.相管领,32.应接,33.褊,34.左小右大,35.左高右低,左短右长,36.却好(恰到好处也)。 8.
三、章法
意境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情感浓郁,思想沉挚里突然地创造性地冒出来的。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传说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歌德曾论作品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我们要窥探中国书法里章法、布白的美、探寻它的秘密,首先要从铜器铭文入手。……铜器铭刻因适应各器的形状、用途及制造等等条件,变易它们的行列、方向、地位,于是受迫而呈现不同的形式,却更使它们丰富多样,增加艺术价值。令人见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创制中如何与美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