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常见问题——什么是“共鞍”?哪些舰炮是“共鞍”的?
什么是“共摇架(共鞍)”?
经常能看到“XX炮是不是共鞍?”这种问题,算是舰船圈子里最为经典最为常见的小白提问了。
“炮鞍”实际上是日语词,对应的炮身结构英文命名为cradle(摇架)或slide(滑套),中文命名是摇架,所以“共鞍”在中文应当称为“共摇架”结构,与之对应的就是“独立摇架”结构。
摇架的定义如下:

下面两张照片非常直观地展示了摇架和炮身的关系:


舰炮的身管在摇架上前后滑动实现后坐,摇架则安装在耳轴座上实现舰炮绕耳轴的俯仰。
“共摇架”实际就是多根火炮身管安装在同一个摇架上,而独立摇架就是每一根身管都有以及独立的摇架,前者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炮管之间独立俯仰的,所以有些时候也通过炮管能否独立俯仰来判断“共摇架”。但“独立摇架”也并非就一定能实现独立俯仰,有些舰船的炮塔炮座结构虽然是独立摇架设计,但摇架之间共用一套俯仰机构驱动,实际并不便于实现独立俯仰。
共摇架的舰炮不能独立俯仰,但可以独立射击,因为它们的身管和尾闩并不是相连的,制退和复进机也都是独立的。
共摇架设计最大的问题在于炮管间距过近,齐射后炮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临近炮弹产生的气流或激波影响而偏离弹道,造成精度下降。坊间流传的什么炮口冲击波、炮身振动干扰其实都不太正确。

哪些舰炮是“共摇架(共鞍)”的?
考虑到舰炮的型号实在是过于繁杂,这里只挑出比较经典的共摇架舰炮、几种经常被误以为是共摇架实际是独立摇架的舰炮以及几种虽然是独立摇架舰炮但是不能独立俯仰的。
共摇架舰炮
最经典的共摇架舰炮是一众意大利巡洋舰的主炮。意大利的“特伦托”级、“扎拉”级和“博尔扎诺”级重巡洋舰的203毫米主炮都是共摇架结构,炮管间距很小是其突出特征。意大利“佣兵队长”级巡洋舰前4型(“阿尔贝托·迪朱萨诺”型、“路易吉·卡多纳”型、“雷蒙多·蒙特库科利”型、和“奥斯塔公爵”型)的双联装152/53舰炮也是共摇架结构。但意大利后来建造的“阿布鲁奇公爵”型和“罗马统帅”级巡洋舰的主炮均为独立摇架设计。


另一类经典的共摇架舰炮是美国早期条约重巡洋舰的203毫米主炮塔,这些双联装和三联装8英寸炮塔从外形上就很容易看出是共鞍结构,因为早期型号炮塔的炮孔防盾都是一体的,并且炮管间距极近。“新奥尔良”级的炮塔虽然设置了独立的炮孔,但它实际上还是共鞍结构。同样采用共摇架设计的还包括“奥马哈”级轻巡洋舰的主炮塔,以及“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的三联装14英寸主炮塔。
苏联26型巡洋舰的三联装180毫米主炮塔外观上和美国早期条约重巡洋舰相似,它实际也是共摇架设计。

法国“诺曼底”级舰队装甲舰的四联装340毫米炮塔采用左右侧2炮分别共摇架设计,“敦刻尔克”级的四联装130毫米高平两用炮塔也是同样的设计,“敦刻尔克”级的双联装的130毫米炮也是共摇架结构。

除了上述几种较为典型的共摇架舰炮外,各国的双联装舰载高炮也大多采用共摇架设计,诸如日本的八九式12.7厘米高炮、九八式10厘米高炮、法国双联装100和90高炮、英国的双联装4英寸高炮等。意大利驱逐舰的双联装120毫米主炮以及部分英国双联装4.5英寸和双联装4.7英寸舰炮也同样使用共摇架设计。
常被当成共摇架设计的独立摇架舰炮
最常被当做共摇架设计的舰炮是“敦刻尔克”级和“黎塞留”级的四联装主炮塔,这两种炮塔实际上都是独立摇架结构,这点从前文安装舰炮的照片中就能看出来,并且两舰都有同侧舰炮位于不同俯仰角的照片。

不过,这两种四联装舰炮一侧炮组2炮共用一台俯仰电机,一侧的耳轴支架也是一体铸造的。受俯仰驱动电机限制以及考虑射击振动对同侧舰炮装填的影响,这两种四联装炮塔通常采取同侧2炮联动俯仰的作业模式。
美国“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的三联装14英寸主炮塔也经常被混淆成共摇架结构,实际上它们都是独立摇架的。另外“内华达”级的双联装炮塔实际上也是独立摇架的。
实际不能或一般不独立俯仰的独立摇架舰炮
美国舰船的双联装5/38舰炮虽然是独立摇架设计,但实际上使用同一根传动轴由同一台电动机驱动俯仰。美国“布鲁克林”级、“圣路易斯”级、“克利夫兰”级和“法戈”级的三联装6/47舰炮也是同样的情况,这种三联装炮塔虽然是独立摇架,但3炮共用俯仰电机,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能同步俯仰。


法国双联203毫米舰炮、双联155毫米舰炮、三联152毫米舰炮、“莫加多尔”级的双联138.6毫米舰炮以及“勇敢”级的双联130毫米舰炮都是独立摇架结构,但它们都只使用一台俯仰电机驱动所有炮管,所以一般也不会让炮管独立俯仰,“莫加多尔”级和“勇敢”级还受装填结构设计的影响,为了共用同一套扬弹机必须保持两炮联动。
日本驱逐舰的双联装12.7厘米舰炮也是同样的独立摇架共用俯仰电机设计,只不过可以通过断开离合器手动操作或让电机单独驱动一门炮实现两炮不同俯仰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