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德军兵败莫斯科,天气因素不重要?

2023-02-28 22:40 作者:迈凯伦忠实铁粉  | 我要投稿

德军之所以兵败莫斯科 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天气不好,这个说法诞生于二战期间 并在当时得到事实佐证,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历史的淡化,如今很多人开始否认它,认为天气因素不重要,今就摆事实,近到08年,美国一架先进的B2幽灵轰炸机因潮湿的下雨天而坠毁;科索沃战争,南联盟的极端天气让美军的制导导弹命中率下降好几倍。天气好坏从来都是胜败的关键,所谓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嘛,放到二战则更重要,比如库尔斯克会战,德军侦察机为何没能识破朱可夫雪藏的军队?诺曼底的盟军为何险些全军覆没?天气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都知道天气重要,希特勒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也是被坑的,巴巴罗萨计划制定时,希特勒非常谨慎考虑了天气因素,还专门找了个气象学专家来做参谋,不过他找错人了,此人名叫弗朗茨·鲍尔,是个标准的纳粹狂热分子,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希特勒“苏联未来两年天气正常”,他为啥敢这么说呢?猜的!鲍尔有一个很荒谬的逻辑,他翻阅了150年内俄国的天气状况,发现俄国恶劣天气从来都不会超过三年,而1938、1939、1940这三年正好天气都恶劣,所以他推测1941年天气会转好,经验主义害死人啊,希特勒还真信了他,结果幸运的遇见寒冬……,而寒冬只不过打败了拿破仑,而打败希特勒的其实是两种恶劣天气 一种是寒冬,另一种名叫Rasputitsa,它是指俄国独有的泥泞天气,沙伯格教授在他论文《气候的背叛》中详细描述了Rasputitsa,从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正式打响,德军基本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推进,苏军总是被整建制地歼灭或者俘虏,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乃至数百万人,苏联呈现出坍塌式的崩溃,截止到8月份,窝藏在苏联的英美军事观察员甚至火急电告国内:希特勒已经赢得了欧洲。 就在这个神奇的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打破了现状,连续降雨让道路泥泞不堪,后勤补给变得困难许多,德军过快的推进速度,让后勤线路绵延数百公里以上,如果秋雨继续这么下,德军继续推进可能面临后勤断供的风险,于是紧急组织一支气象预报队,在俄罗斯西部收集数据,火速制作了一份降雨量的气象数据,数据显示这场秋雨正在呈现明显的减缓趋势,预测10月份的降雨量将远远小于8月份,届时后勤将不再是问题,希特勒一听到这结论兴奋的不得了,大手一挥签署了第35号元首令,代号“台风行动”,令中央集团军群在有限的时间内歼灭莫斯科的全部苏军,可希特勒那他那愚蠢的气象专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们只关注俄国的降雨量,却忽视雨水的蒸发量,这为Rasputitsa灾难的降临埋下了伏笔,9月10日,100万德军协同数千辆坦克 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尖啸声下 对莫斯科发起最后一击,起初斯大林在秋雨时期 趁德军后勤跟不上,急忙向莫斯科调兵,筑起层层防御工事,没想到德军一发动攻势,苏联的努力就白费了一般,所有的防线都出现天崩地裂的大溃败,约德尔将军狂喜疾呼“我们已经赢得了战争!”,可就在此时 斯堪的纳维亚气旋进入了大莫斯科地区,仿佛告诉德军“你们高兴的太早了!”,第一场极端天气降临了,气旋携带着强大的东北风,吹散了德国空军编队,东北风带来了低温,使得地面雨水的蒸发速度大大降低,雨雪一直下 却蒸发不了,让原本泥泞的道路彻底变成了泥潭。中央集团军群背后的远距离后勤补给 主要依靠卡车之类的轮式车辆,因为不能用火车啊,德国的火车不适应苏联境内的火车轨道,大型补给卡车常常陷入泥地无法动弹,而且车辆底盘常常黏上很多泥土,泥土破坏了车轴连接部位和传动系统,让卡车的机械故障率大增,从10月初到11月1日,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卡车报废。为了减少卡车报废率,德军会在卡车陷入泥潭后,让马屁继续托运物资,但先锋装甲师一天要行进80英里左右,而牛马远远达不到这个速度,这让后勤陷入崩溃地步。原本中央集团军群一天需要相当于31列火车的补给品,到10月中旬只维持到了20列,后勤都没了还怎么打,统帅部不得不在10月30日下令暂停进攻。注意这个点,苏联趁此良机抓紧战备,从远东调集了10多万部队,批量生产防护润滑油,机炮保暖套等,给接下来的寒冬作战立下了基础。等到了11月17日,天气终于稍有缓和,路面不再那么泥泞,德军优势再次体现,但进展很微弱,为啥呢?因为后勤仍然不足,所有坦克只有微不足道的几加仑燃油,弹药更是少到只能束手投降了,雪上加霜的是,德军补给规则中:武器弹药是优先于医疗补给品的。大量重武器占据了运输空间,士兵得到的食物少到可怜,甚至就没有。至于那香饽饽的冬季作战服,要到1942年才运过来,那这年寒冬呢,硬抗吧。所以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但苏军也没有取得优势,虽然打了不少反击战,却也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因为苏军战术刻板,每次反攻都试图以钳形攻势分割包围德军,德军将计就计开发出了“强点防御”这一新战术。可好景不长,紧接着另一场灾难天气——寒冬降临了。气温骤降到零下40°,根据纳粹参谋部和部分将军监制下,发布的编号*CMH pub104-6号文件,文件显示:1941年~1942年的冬天,一月份平均气温为-32F°,换算成摄氏度也就是-35.5°,虽然不到-40℃,但也很接近,最低温度时也就是这个月的26号,温度降至-52.77°,如此低温,给德军后勤和作战带来毁灭性的双重打击。先说一下,我以下讲述的内容几乎全部从文献资料中提取而来,请不要拿一些营销文章来质疑,我懒得再去辟谣什么。首先低温天气几乎缴械了德军步兵、炮兵、装甲师和空军,没日没夜的暴风雪,让地面出现大量深雪区,很多苏联据点或村庄因此被掩护而不易发现,大量坦克不小心驶入深雪区而丧失了机动能力,发动机润滑油冻结,坦克坏了没法修;步枪、手雷、机枪因为温度过低而罢工;步兵把坦克的油取出来点燃取暖,或给武器升温;深雪取代了天气,迫击炮弹和火炮产生的冲击波大打折扣。寒冷让航空燃油变得粘稠,德国人不得不用特制的冬季液压油,战机维护变得极其复杂,并且粉尘状的雪花让跑道变得特别光滑,也降低了天空能见度。战机出勤率和作战效能严重下降,上面仅讲述了对战斗的影响,低温带来的后勤问题更为致命,之前的泥泞季节已经让后勤瘫痪了2/3,这寒冷的冬天几乎让后勤全面瘫痪,首先是口粮问题,数量少先不说,冬季让食物保质成了大问题,面包等野战食品被冻成了冰块无法食用,保暖衣物供应的匮乏,让德军采取严格的轮班制。为了保暖 士兵会穿上死去的苏军棉大衣,或从附近村落农民手里抢夺衣物,搞得军队服装严重不统一,指挥错乱、误伤队友等事故频发,而且前线部队大面积爆发了斑疹、伤寒和一些瘟疫。文件记录:1942年1月,沃洛科拉姆斯克附近的一个装甲师,整整冻伤了800多人,而且没有得到救治,从12月到3月初,中央集团军一共才25.6万人死亡,竟然就有35万人冻伤住院。到后面,物资供应和伤员转运愈发困难。马匹成为了他们唯一的伴侣,结果呢,数十万匹马被冻死在郊外,而整个苏德战争被冻死累死的马匹就有150多万匹,既吃不饱又穿不暖还染了病,武器被缴械 伴侣也死了,这就是莫斯科战役中真实的德军!德国鬼子的战斗力可以说被摧毁了。通过我上面的分析,大家估计已经知道了,天气的影响不光是说冻得冷的士兵打不了仗,最致命的是瘫痪了后勤,尽管天气不是唯一因素,但它却是众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那个!

二战德军兵败莫斯科,天气因素不重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