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
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
吴 振 录
文物 1972-04-30
1971年11月27日,保德县林遮峪公社林遮峪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在修造大寨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林遮峪村位于保德县城西南35公里的黄河岸边,背山面水,西距黄河百余米。这一带山峦重叠,沟壑连绵,地形异常险要。这批铜器出土于南距该村1公里,高900米的堡梁山上。山顶平坦,面积约二千平方米,距地表约40厘米深处发现青铜器(图一)。山的四周坡上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和遗迹。据社员们介绍,除两件铜斧置于人骨架的右侧外,其余所有铜器均零乱地放在足骨下端。玉琮放在提梁卣内。金弓形饰二件叠放在胸骨上。人骨架一具,头东足西。现将各类随葬品介绍如下:
一、铜器 共三十件。有食器、酒器、车马器、兵器等。除个别有局部损坏外,其余保存还好。
1.食器
鼎 二件。形制相同。
垂叶三角纹鼎 一件。口微敛,腹较深,两耳立于口沿上,圆柱形足。腹饰三组饕饕纹,下有垂叶三角纹一道。通耳高23厘米(图二、五)。
素面鼎 一件。保存有修补铆钉15枚。通高29厘米(图六)。
铃豆 二件。形制相同。唇尖而窄,沿内折,盘较深。沿外有阴弦纹三道。座短而粗,有三个长方或十字形镂孔。座内置一铜丸(封底里,4)。
2.盛酒器 三件。
瓿 二件。形制不同。一件广肩、鼓腹、体形较高,肩部饰夔纹,腹部饰饕餮纹,雷
纹衬地。口径23.5、腹径34、高26厘米(图七)。一件体形较矮,有三棱,肩部饰夔纹,腹部饰方格雷乳纹。口径22、腹径32.5、高21厘米(图一五、一七)。
提梁卣
一件。通体椭圆,短颈,绚索纹提梁,两端篮作半环形。盖顶饰雷纹一道,颈部饰三角纹,肩部饰夔纹。通高23.3厘米。器底内有一动物形“族徽”符号(图三、四、八)。
3.兵器 三件。
铃首剑 一件。通体向一侧微曲,由身、茎及首三部组成,全长32厘米。刃部有数处缺损痕迹。身长20、最宽处4.5厘米。脊隆起作棱形,并穿过剑茎直到剑首。茎长11厘米,茎筒扁平,曲度较剑身为大,上有四道横沟。剑首呈扁圆形,正面有放射形镂孔,内置铜丸(图版陆,5)。
斧 二件。形制相似。刃部较钝,有损缺痕迹。一件椭鍪,盈后部有一“口”形内,銮与援交接处饰三角纹。通长16.8厘米(封底里,1左)。一件援及内布满直线纹。銮上端有一长方形穿孔。长17.1厘米(封底里,1右)。
4.车马器 有车喜、舆栏饰、铜铃等共19件。另外尚有铜贝、海贝等。
车軎 二件。形制相同。喜身作长筒形,顶端呈圆凸状,有六周波状涡纹,素面。有一孔,无辖。口径6、长19.4厘米(图一四,1.2)。
舆栏饰 四件。均为管状。二件长16.2厘米,有五个镂孔,一侧为椭圆形,一侧为长方形。二件长15.5厘米,五个镂孔为椭圆形(图一四,3、4、5、6)。
双球铃 二件。上部为两个并排铜铃,铃正面有辐射形镂孔,下部为管状,其上端作人字形分叉,并向上方弯曲,与两铃衔接。管面有一孔,总长16.1厘米(封底里,3,①,③)。
单球铃 二件。上部有一铜铃,铃式似双球铃。下部为圆管状,腰饰三道弦纹,有一长方形孔,附一半环形鼻。通长8、径3.5厘米(封底里,5)。
车铃 椭圆筒状,空顶,下口微侈,上有半环钮,素面。通高5.8厘米(图一一,右)。马铃 扁圆形,口外张,平顶,环钮,铃舌残缺,素面。通高8.6厘米(图一—,左)。
铜泡 三件。有大小两种。均圆形,凸面,背面有一横梁。大者两件,面饰涡纹,径7厘米;小者一件,素面,径2.7厘米(图一O,2、3、4)。
管状器 一件。长4.1厘米。(图一O,5)。
觹形器 一件。上端为一铜铃,下接艦形管,一侧有一长方形孔,一侧有一圆柱状孔。长17.2厘米(封底里,3,③)。
钩形器 上部扁平,下部卷曲呈钩状(封底里,3,⑤)。
圆形饰 凸面饰涡纹,周有一宽沿,残存三个圆形穿孔。径12.2厘米(图一0,1)。
铜贝 109枚。另海贝112枚。与车马器共存,似做为辔饰。
二、玉石器 石琮两件。形制相同。边长7.5×8、内径6.4厘米,厚度一件3.3、一件5.3厘米(图一三)。
三、装饰品 珠18枚。由琥珀、绿松石及玉、骨制成。形状有珠状、管状、圆盘状及梅花状。置于死者颈部及胸部,似一串珠饰(图一二)。
赤金弓形饰 二件。形制相同。叠放在死者的胸部。素面,两尖端各有一穿孔。一件高11.1、宽26、厚0.5厘米。一件高13、宽29.1、厚0.5厘来(图一六)。另外还有金丝装饰品六根(图九)。
这次仅仅发现一个墓葬,而且未经正式发掘,因此,对该地区青铜器文化的面貌、
性质等情况,难以作出恰当的推断。现仅就所获得的资料,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如下:
这批青铜器的特点,食器中的鼎都是直耳柱足,腹较深,与殷墟铜器墓CIV式铜鼎相似,豆盘沿里折,较深,座短而较粗,与殷墟陶器墓IV式陶豆为同式。酒器中的卣与祖丁父癸卣①,瓿与钩连雷纹瓿②特点极为吻合。花纹有饕餮纹、夔纹、雷纹、垂叶纹、斜方格雷乳纹,而以饕餮纹、夔纹为主,多以雷纹衬地。明显地保持着殷代晚期青铜器形制、花纹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这批铜器应是股代晚期一个墓葬的遗物。
在三十件铜器中,除两件车铃、马铃外,还有九件器物的内部也装有铜丸,犹似铃铛。这部分铜器占总数的30%,其中车马器所占比重最大。一个殷代墓葬中附铃为装饰的铜器占这样大的比重,以及铜豆的发现,都是以前山西省境内所少见的。铃的结构复杂,制作精巧,充分说明当时冶炼技术的高度水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两件赤金弓形饰,据化验含金量竟达到95%,重215克,器形美观,风格新颖。为研究我国冶金技术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殷代青铜器在保德地区还是第一次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殷代文化的空白。据郭沫若同志考证今山西保德是殷代的鬼方③。这一批铜器形制、纹饰的特点,大部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代铜器极为相似,这为研究殷代活动的范围,及与当时“戎狄”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