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为什么理想是无比脆弱的?
不妨想象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你躺在一张沙滩躺椅上。
现在会有两种可能的画面:1.一个躺在躺椅上的你 2.天空
我们是怎么认识自己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吗?这种感知从何而来呢?答案是通过他者。通过镜面我们想象性认同了自己的外在形式,通过他人我们想象性认同了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我们总是因别人的存在而确证自己的存在。如果能意识到这点,我们就会开始怀疑什么是自己,如果从出生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长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不从他人的反馈中理解自己的存在,那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会感觉自己活着吗?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很显然我们不会产生任何有关自我有关主体的问题,我即是“空”,什么都没有,我们只会对外界环境做出本能性的反应,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自由的行为。但是很显然,在当代,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处在那种状态,因为一旦接触镜面,我们就开始组织我们与镜中人的联系并想象性地构筑起“我”的概念;一旦与社会产生联系便被客观地安排了社会位置,最终只能在这种主体建构模式的一遍一遍强化下形成此时此刻的所谓的“我”。
那么在意识到何为“我”之后应该怎么办呢?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回到标题的问题,当我们在畅思理想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为自己构想一个成功的自己,然而这个成功的自己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的呢?是你用第三人称视角看到的一个具有外在形象的你,是那个躺在躺椅上的人,然而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你看到的是天空。对于理想也一样,如果你设立了一个目标,当你真的实现的时候,在那一刻,你看到的可能是手机屏幕上巨额的存款,可能是刻着名校名字的石碑,但绝对不是一个站在钱堆里骄傲地哈哈大笑的你,或是一个抬头仰望着名校大门的背影。如果你能理解这其中的差别,那么你就应当认识到这种由想象建构起来的理想的脆弱性,它是背离现实的,应当去解构这种虚伪的想象,认识到现实是如何运动着的,并去动态具体地感受这种现实性,而非以想象去把握现实。当你想象:你自己,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拥有“你”的长相,“你”的性格,“你”的社会身份的综合的“你”的印象。但是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谈及你的时候你不会有任何关于你的印象,你还会因为长得不够好看,性格不够开朗而自卑吗,会因为不够有钱,不够优秀而焦虑吗。如果你没有任何关于你的印象,你不会去比对他人,你不会去试图完善这一印象,你只会坦然从容地应对一切正在和即将与你产生关系的事物。如果你没有任何关于你的印象,那么你时时刻刻都处在忘我的状态中,毕竟忘我的前提是有“我”的存在,当“我”都不存在了,那么每时每刻都是忘我地存在着。至此,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应该去成为那个“空”的人,这种“空”的状态意味着我们是在现实、具体、动态地把握我们所触及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我们作为人类的社会性,以这种排除符号化自我的忘我状态投身于合作,积极地为人类与社会发展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