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9、《道德经》逐章评注:二十章

2023-07-13 22:41 作者:喜欢读论语  | 我要投稿

       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2)?美之与恶,相去若何(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荒兮(5),其未央(6)哉!众人熙熙(7),如享太牢(8),如春登台(9)。我独泊兮,其未兆(10);沌沌(11)兮,如婴儿之未孩(12);(13)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14)。我愚人(15)之心也哉!俗人昭昭(16),我独昏昏(17)。俗人察察(18),我独闷闷(19)。澹兮其若海(20),飂兮若无止(21)。众人皆有以(22),而我独顽且鄙(23)。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4)。

【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的声音,引申为“是”的意思;阿,阿同"呵",斥责、呵斥,引申为“非”的意思。

(2)相去几何:去,离开,指距离;几何,多少。(恭敬地应答的声音与呵斥的声音)相差到底有多少?

(3)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美,通行本作“善”,傅奕本、帛书甲本作“美”,今从后者。恶,指丑恶。美好与丑恶,到底相差多少。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问题。善恶美丑、是非贵贱等价值判断,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而对同一个对象,世俗之人与得“道”之人之间,在价值判断上也会相差甚远。

(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所畏俱的,(我)也不必去触犯。尽管老子认为自己与世俗之人在价值观上相差很远,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价值判断是主观的、相对的,譬如善恶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些问题太宽泛,没有必要穷究到底,不必故意去触犯。

(5)荒兮:一说形容精神境界的广阔。一说指时间经历的长久,今从后说。“荒兮”也有写为“望兮”,那就应该仅指广阔之意了。

(6)央:结束、完结。

(7)熙熙:形容兴高采烈的样子。

(8)如享太牢:帛书本作“若乡太牢而春登台”。乡、享通飨。太牢,指供祭祀用的牛、羊、豕。如享太牢,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

(9)如春登台,好象春天登高远望一样(心旷神恰)。

(10)我独泊兮,其未兆:泊,淡泊,恬静。兆,征兆,迹象;未兆,没有迹象,引申为不炫耀、无动于衷。这句的意思是,当一般的俗人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时,我独自恬然淡泊,毫不炫耀。在这里,老子塑造了一个真正得“道”的、深谙世故却返朴归真、宁静淡泊的自我形象,与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世俗之人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11)沌沌:混混沌沌的样子,这里指纯真朴实之极的样子。

(12)如婴儿之未孩:孩同“咳”,咳的本义是指小孩的笑,这句意思是象婴儿还不会笑时那样(浑浑沌沌)。这句意思是,我这个成年人仍然保持如婴儿那样纯真。

(13)傫傫(lēi):形容疲倦闲散的样子。

(14) 而我独若遗。遗:不足、不够。

(15)愚人:老子所谓的愚人,是一种与世俗之人不同的至高之人,他淳朴、自然,看似敦朴木讷,实则洞悉世事、通达人情,对人生的理解远远高于一般人,故这种“愚”是大智若愚之“愚”,是大辩若讷的愚,是超脱世俗之后的智者返朴归真的愚。因此,所谓“愚人”也是老子理想中的人。

(16)昭昭:清楚、精明。这是一种俗人的聪明,为老子所不屑。

(17)昏昏:暗昧、糊涂的样子。

(18)察察:精明能干、严厉苛刻的样子。

(19)闷闷:淳朴的样子。

(20)澹兮其若海:澹,辽远的意思。形容那种淳朴、自然的“愚人”,其思想境界象大海那样辽阔深远,非一般世俗之人所能理解和模仿。

(21)飂兮若无止:飂(liǎo),疾风。形容老子理想之人(愚人)象迅疾的风那样无所拘束、自由奔放,好象没有止境。

(22)众人皆有以:以,用。众人都好象有作为、有本领。

(23)顽且鄙:形容愚笨、鄙陋。这也是老子形容得“道”者的与俗人不同的特征。

(24)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之前一般解读,母,指“道”,对“食母”的解释,历来不一。有的说,食为动词,养的意思,食母就是食于母、养于“道”,即用“道”来滋养自己;有的说,食是用的意思,食母,就是使用“道”、利用“道”。其实“食母”就是“以母为食”的省略句式,“母”即“模”的通假字,可以理解为规模、模式、过程。“食”即滋养、充实。这句意思:我偏偏与众不同,以能够把握客观事物演变发展的必然过程来充实滋养自己的能力为重。这里老子不说自己“我独异于人,而微妙玄通”,却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应该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就整个这一章的语句整齐性和语意的连贯性而言,我个人认为,下一章的首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应该就是接着“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一句的。理由有二,一是与前面所描述的,得出我之容与别人不同,与“我独异于人”形成对举关系;二是我恪守遵循客观之道,与“而贵食母”形成对举关系。

点评:

       本章讲了三层意思,重点是老子提倡贵“重道”、“守道”。开头部分,虽然人们价值观不同,但对于是非美丑、贵贱善恶、畏与不畏等相对相反的判断,其实“相去几何”而没有多少差别。这样一来,悟道之士与世俗之人表面看就没有明显区别了。接着中间部分讲,得“道”之“我”与俗众之人本质上完全不同。采取“正话反说”的对比手法,达到“形似自嘲实则自赞”的效果。最后部分:“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点明有道之士与世俗之人本质不同的原因,根本在于有道之士,看重的是能够把握客观事物演变发展的必然过程来充实滋养自己的能力,故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其根本在于“惟道是从”。

         从这一章表达的重点看,下一章的开头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应该属于这一章,而且与“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一样也是点明本章重点的句子。再看下一章的重点在于论述“道之为物”和“以道知物”的问题,与本章论述“遵道”、“从道”的角度不一样。


29、《道德经》逐章评注:二十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