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飞行员的大规模海上救助,是一个亟待完善的新课题!

从飞机开始用于海面以上的作战以来,飞行员的海上救助就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早期二战中的太平洋大战,就有大规模飞行员战损落水需要救助的情况,但是整体的救助效果并不是多么好。比如二战中出现过航母舰载机编队攻击,回程降落时已经天黑的情况,结果夜间降落的混乱中曾经出现一次性损失几十架舰载机、超过180名飞行员的情况。这种惨重损失,甚至大于一场大规模海空大战导致的作战损失。因此超级大国海军直到今天,也不敢在日落以后大规模回收舰载机。虽然现代化的助降措施已经相当完善,航母在夜间回收个别舰载机也完全不成问题,但是超级大国海军条令仍然禁止在日落以后规模性的回收舰载机。舰载机着舰期间出问题还好。毕竟飞行员故障弹射以后还基本在舰队可立即救助的范围内,

那么现代海上大范围作战,对在远海战损跳伞落海后的飞行员,如何快速有效的救助就是一个难度更大的课题。能够驾驶舰载机作战的舰基飞行员,甚至包括可以海上长距离作战的陆基飞行员,在任何国家都是顶级瑰宝。二战中有些海军越打越弱,根本原因就是有经验的海上飞行员的大量集中损失。因此可以海上作战飞行员的价值甚至比大多数现代化的舰载机本身的价值还大。因此飞行员一旦战损落水,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紧急抢救的。飞行员在海上战损跳伞的结果和陆上跳伞大不相同。陆地上空跳伞,如果在跳离飞机时没有重伤,那么落地后的存活概率基本在80%以上,在本国上空跳伞的存活概率基本在90%以上;甚至有60%的跳伞飞行员可以短时间内重新升空作战。但是海上战损跳伞,生存数字则非常难看。

全球战机飞行员,海上跳伞可生还的平均概率不到30%,重新可升空作战的概率更不到10%!这与可海空作战飞行飞行员的极高价值是非常不相称的。那么为何飞行员在海上跳伞的生还概率极低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海上环境比大多数陆地更为险恶。海上尤其是远海,除了少量的渔船和偶然经过的货轮,有民间救助力量参与的概率极低。不像陆地上大多数地方都有人,即使深山密林也会有一定的居民点存在。而海上气候恶劣,在北纬30度以北的海域,除了夏秋两季,冬季和春季海水温度就极低,如果跳伞落海,在15摄氏度以下的海水中,正常人超过30分钟就会冻僵。在冬季5度以下的海水中,甚至5分钟就会冻僵。虽然现代战机飞行员跳伞后都有简易漂浮系统,但是身体入水仍然不可避免,如果冬春季跳伞落海,30分钟内得不到救助,那么生存概率会迅速降低到5%以下!

就算是在夏秋季节,海水温度比较高或者常年高温的热带海域跳伞落海,情况也好不了太多。虽然没有落海后迅速失温的风险,但是高温水域几乎都有鲨鱼。如果飞行员弹射期间有轻微的受伤流血,也会立即招来大批的鲨鱼!由此可见,只要飞行员跳伞落海,不论在什么季节和什么海区。30分钟之内必须救上船或直升机是最大的生还措施。而就算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专业舰船飞机再多,也不可能在百万平方公里级别的海区,救助力量30分钟内随时到达飞行员的落海地点。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最积极有效的办法还是和敦刻尔克和诺曼底一样,搞万船齐发!如果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区有本方的1万条大船小船,那么平均10乘以10平方公里内就有至少一艘!通过B斗系统指挥协调,这样只要有飞行员战损跳伞,那么绝对可以在15分钟之内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