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徳伯家的苔丝》

2023-07-06 10:51 作者:偷书先生  | 我要投稿

看书之前,不要看出版介绍!

白璧无瑕

故事开头醉醺醺的约翰德北向读者走来。牧师告诉他祖上的家世,约翰也就相信了。贫穷的一家,即便祖上显赫又能如何呢?一家六个孩子,苔丝明明成绩很好,却只能早早辍学帮家里干活。因为知道家世,约翰喝酒喝到无法半夜起床,苔丝半夜替父亲出门,马路上死掉了。这一连串的事情,促使苔丝去找徳伯本家认亲。从见到亚雷第一面,作者就直白点名了亚雷对苔丝的心思。苔丝甚至没见到老太太,亚雷一勾,她父母就上钩了。艰苦的生活遮蔽了他们的眼睛,苔丝无奈去了徳伯家。直到苔丝走后,母亲才生出后悔,父亲才意识到可能有问题,弟弟妹妹们才想起离去的姐姐,可也仅仅是一瞬。

刚一上车,亚雷就原形毕露,苔丝寄人篱下,只能尽量抵抗。照顾鸡并不难,难得是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亚雷之前的相好为首的一批人,都讨厌苔丝。而亚雷就像一个猥琐的苍蝇,时不时来骚扰苔丝,如果苔丝满精神,还有余力抵挡,但如何要求一个独在异乡的小姑娘时刻满精神呢?最终亚雷带着苔丝跑到了荒郊野岭,苔丝耗尽最后一丝抵抗的气力。如果苔丝是个堕落的姑娘,那亚雷给家人买的东西她可以全然接受,可她是,她明确地表达了不喜欢亚雷,明确表达过想回家了。

但即便在此之前她都守身如玉,就像潘金莲一样,外人的眼里,漂亮的苔丝就是会勾引男人。**总结教训的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在明知亚雷心思的情况下,一些行为就是不可接受的。不恰当的看,就好像亚雷说我开了个房间,你进来躲一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苔丝此刻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心智好恶做事,从社会角度,她已经不再白璧无瑕了,就像王婆找潘金莲,西门庆进门的时候不走,就已经是不对了。这些都不适用于苔丝,现实的逼迫下,苔丝已经做的很好了。

——2023年7月2日00点08分

陷淖沾泥

苔丝决定回家,亚雷追上来送,苔丝没有回去的想法。亚雷此刻的态度挺不错,可真假有几分呢?苔丝路上遇到了打广告的神父,思想上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过”,以后生活的困难。

四围一个人影儿都没有。在那条篱路上出现的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只有凄楚的十月,和更凄楚的她。

苔丝回到家,抱怨母亲没有提醒她提防男女之事,而母亲更倾向于攀亲的失望,父亲还是抱着虚荣心不放。仿佛失身是意料之中,苔丝不愿意结婚才是问题。周边的人也注意到了苔丝的变化,即使在教堂的角落,人们还是偷偷看她。

她对于昏夜,并不害怕;她唯一的心思,好像就是要躲开人类,或者说是躲开那个叫做世界的冷酷集体;这个集体,从整个看来,非常可怕,但是从每一个单位看来,却又不足畏,甚至还可怜。

她觉得和一切矛盾,而实在却和一切和谱。她不由自主所破坏了的,只是人类所接受的社会法律,而不是她四围的环境所认识的自然法律;她在她四围的环境中,也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不伦不类。

不容于人类社会,反而在自然中找到安慰。

她老觉得全世界都正注意她的情况,不敢抬头见人;其实她早应该明白,这种想法,完全是建立在幻想之上的。除了她自己以外,别人没有把她的生存、她的感情、她的遭遇、她的感觉,放在心上的。所有的人,对于苔丝,只是有时想起她来,转眼又把她忘了就是了。即使她的朋友,也不过是想起她的时候多几次罢了。假使她整天整夜自怨自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觉得她自寻苦恼罢了。

次年八月,从苔丝在地里干活开始描写,直到妹妹抱着婴儿过来,读者才明白,苔丝生了一个小孩。虽然这是个意外的孩子,可苔丝还是忍不住亲热,亲不够。可孩子得了重病,父亲以此为耻,苔丝带着弟弟妹妹给孩子完成了洗礼,自己的罪恶无所谓,甚至孩子的死也无所谓,她不想孩子死后继续受罪。洗礼中,她给孩子取名:苦恼。

孩子去世后,苔丝越发多的思考,甚至想到自己的死亡。

她时常自问,女人的贞节,真是一次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吗?要是她能把过去掩盖起来,或许就可以证明这句话并不足信了。一切有机体都有恢复本原的能力,为什么单单处女的贞节,就该不许有这种能力呢?

如果苦恼活下来,苔丝也许会以孩子为中心生活下去。可孩子去世后,对于只有二十岁的苔丝,生活还是刚刚开始。她思考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开启新生活。好消息是有个地方招挤奶工,坏消息是那个地方是所谓徳伯家的祖坟所在。但苔丝是留不下来的,只能出发。

旗鼓重整

苔丝到了新的地方,明明就是另一个地方,各有各的特点罢了,可在苔丝眼里,这里的山水是那么好。她顺利留下来干活。命运的安排,书开头的三兄弟最小的,跳舞的,最叛逆的,与苔丝有一面之缘的安玑克莱,在牛奶厂实习。两人都注意到对方的与众不同。

“因为,知道了我也不过是老长老长一列人中间的一个,发现了某一本旧书里,也有一个正和我一样的人,我将来也不过是要把她扮演的那个角色再扮演一遍,这有什么用处?这只让我难过。 顶好别知道,你的本质和你已往做过的事,正和从前上千上万的人一样,也别知道,你将来的生活和要做的事,也要和上千上万的人一样。” “那么你当真什么都不想学了吗?” “我倒是想要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太阳在好人和歹人身上,一律地照耀?”她声音有点颤抖地答道,“不过那可正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克莱是当时的叛逆者,对一切世俗事物都有另样的看法。而苔丝也因为之前的经历,有着另一份思考,更别提她本身的漂亮。两个趣味相投的人热络起来,起初也许只是互相亲近,难得知己。但相处下来,两个人眼里的对方都变成了心里的对方。

她听见贝里克太太说过,有一天克莱对她笑着说,他将来要在殖民地上占有几千几万亩的草场,养活几千几万条的牛羊,收获满山满野的庄稼,那他娶一个时髦的阔小姐有什么用处呢? 只有娶个庄稼人家的女儿做太太,对他才最近情合理。

PS.当真是皇帝用的金锄头,苔丝真的好可爱。老板抱怨之前工人的恋爱风波,三个好友对克莱的倾心,自己之前的遭遇,这一切使苔丝有意避开克莱。可克莱越发主动,雨后,将苔丝四个人挨个抱过水塘。即便如此,苔丝和三个姐妹也没有衍生出狗血剧情,只有淳朴的感情。

桃代李僵,本是理有固然。

PS. 青春期的姑娘一起做着白日梦。突然有闲话,说克莱定了亲,所有人,尤其是苔丝,全都死了心,可感情的事岂能自控?就在苔丝极力压制的时候,克莱憋不住了,趁机抱住苔丝,深情表白。

主线之外,作者介绍了牛奶厂的工作,天气变化,工人生活。甚至会定期割草收集起来,个人印象中只有收集草烧火,留着喂牛羊是第一次。

兰因絮果

本书有个特点,原文作者处处用典,各种引用,翻译也是偏古文。忍不住查了兰因絮果的意义:**比喻美好的结合和离别的结局。**可怜的苔丝。

——2023年7月4日01点19分

他们都在山坡上一路走来的时候,安玑从前的感觉又重新唤起——他觉得,他那两位哥哥,比起他来,不管占了多少便宜,他们却都没见过真正的世面,没过过真正的人生。

克莱回家见父母,介绍了苔丝的事,也再一次描写了克莱的与众不同,此刻看,仿佛克莱完全不受世俗的约束,而是完全拥抱自然的。

克莱返回后就像苔丝求婚,苔丝越发难过,此刻她又希望有人知道她的过去,传播她的过去,作为受害者,她甚至无法自己说出口。

一个女人,说出自己的历史来这个问题——对于她是一个最重的十字架——对于别人却不过是一场笑话。

苔丝一直想说出来,可又不敢说。看到三个姐妹的真心,老板夫妇的故事,自己对克莱的爱,都不断催促她坦白。两人一起送牛奶,苔丝有些歇斯底里,甚至埋怨最初克莱为什么不邀请她跳舞,开始寄希望于也许。最终苔丝还是接受了求婚。

克莱有序的安排着一切。苔丝一边享受着老板和朋友的祝福,一边却又提心吊胆。作者安排了各种暗示,预示不幸的未来。直到两人采买被人认出来,苔丝决定写信坦白,可情急之下又把信塞到地毯下,意识到之后,坦白的勇气已经消散了。最关键的是,没人能替她拿注意,母亲心里要求她千万别说,可对克莱的爱又不希望隐瞒。结婚当天,苔丝下定决心坦白,却被克莱拒绝。离开的时候,中午奇怪的鸡叫近乎明示。

他们两个一同把手放到水里,克莱的手和苔丝的手,在水里互相接触。

“哪是我的手指头,哪是你的呀?”克莱抬起头来问,“都摻和到一块儿,分不清哪是谁的来了。”

“都是你的呀。”她令人怜爱地说。

PS.结婚后最后一刻的甜蜜。

半夜,送行李的人说三姐妹都出事了,借着这件事,两人谈到白天的坦白。可克莱要先坦白,他在伦敦和一个女的有过48小时。恍惚间,苔丝觉得自己的错也没那么可怕,于是自己也说起了。

查看作者,不小心被剧透了。。但即便直到后续的情况,阅读的时候,情绪还是忍不住随着文字波动,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关于这本书的副题,前面已经提过,我现在要补充一句:那个副题,本是最后——把校样都校完了一—才加上去的,作为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评判。我当初以为,这个评判,大概不会有什么人来辩驳。谁也想不到,这几个字引起来的驳论,比全书里任何部分都要多!”

“不著一字,斯更佳矣。”可是这个副题还是留在那儿。

PS.再看序言,附标题是A Pure Women,一个纯洁的女人。我开始隐约意识到作者写作的意义,在那个本应摆脱愚昧的时代,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心理上反而更加坚定地站在过去一边。

痴心女子

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

她把故事说完了以后,他们从前耳边絮语的余韵,就好像一齐挤到他们脑子里面的角落上,在那儿反复重念,仿佛提示,他们从前的行动,全是盲目而愚昧的。

PS.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经历后,苔丝是不能重拾希望的,但她对克莱的爱蒙蔽了双眼,更主要的是,如何能让那样一个过错,判决一个人的一生呢,苔丝心底是不愿的。克莱拒绝的反应很现实。此刻苔丝的贵族血统又从优点变成了缺点。

夜色充满了室内,冷落无情,宰治一切;那片夜色,已经把他的幸福吞食了,现在正懒洋洋地在那儿慢慢消化,并且还正要把另外千千万万人的幸福,也丝毫不动声色地照样吞食。

最初苔丝以为和克莱犯的错一样,可克莱不这么看。被欺骗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到自己被愚弄的羞愤。苔丝苦苦哀求,辩解,可没有用。她真的爱克莱,两人外面溜达一圈,最终累得回家休息。明明一个小时前还可人的器物此刻却尽含嘲讽。第二天,克莱依旧抵抗事实,行尸走肉般去干活。两个无法亲近的人,却挤在一个屋檐下,张力过载。克莱对苔丝的感情还在的,但依然无法接受。此刻,读者意识到前面火热克莱的问题,他过于热情,过于执着,过于理想,这是一把双刃剑。面对苔丝在内的所有女工,他本可以任意驱使,可他恪守己身,并不是说不该这么做,可是我们一边赞叹他为人正直的同时,对于两人订婚后依旧如此的情况,也不得不考虑此种克制的反噬。

如果两人亲热过,说不定反而好一些。封闭的空间内,纠结继续发酵。作者替读者说出来各种看似可行的方法。苔丝一度寄希望于时间和肉体,说不定呢,可克莱却点明,不能将这样的痛苦带给后代。这个分析彻底震撼了苔丝,她之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她想过离婚,想过远走他乡,想过自杀。可她没想过,这个十字架,她要背一辈子,甚至还会传给下一代。此刻,她才意识到,无法自欺欺人。对付克莱这种倔强的人需要另一种方式,可苔丝除了爱,不敢奢求其他,她所知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对克莱的爱。

爱情依耳鬓厮磨而生,但是贴实接触则死。

PS.真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

也许有人可以冒昧地说这样一句似非而是的怪话:他的兽性如果更强烈,那他的人格就会更高尚。我们并不这样说。不过,克莱的爱,却的确可以说轻灵得太过分了,空想得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了。对于这种人,在他们跟前,有时反倒不如不在他们跟前,能更感动他们。因为所爱的人,不在他们跟前,他们可以把他们所爱的人想象一番,在这种想象里,反倒能把所爱的人实在的缺点消灭。

他知道,她也知道,刚一分手的头几天,他们互相牵引的力量——在她那方面,这种力量是不凭借才艺的——大概要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强烈,但是日久天长,这种力量自然要淡下去的;既是现在,克莱根据实际上的情况,认为不能跟她同居,那么,分离了以后,头脑更清楚,眼光更冷静,不能同居的理由,也许该更明显了。并且,两个人一旦分离,不再在共同的居室和共同的环境里,那就要有新的事物,不知不觉地生长出来,把空下来的地方填补起来,意外的事故,就要阻碍了旧有的打算,往日的计划,也就要让人忘记了。

热恋的感情中,人们是绝想不到这份感情的负面效果的。终于,两人决定分开,虽然表面说好好想想后续,可心里都知道可能是永别。作者写透了男女的心理!就好像现在这样的空间笔墨还不足一样,作者又安排了克莱的梦游,甚至重现了泥塘抱着苔丝的场景。第二天,依性格苔丝选择避而不谈,机会再一次流失。两人路过牛奶厂,一切物是人非,维持着表面功夫。分别时,克莱想的是苔丝会不会露头看一眼,可苔丝已经哭晕在车厢。。

要是苔丝是个有心机的女人,要是她在那条偏僻的篱路上,吵闹一场,晕倒一次,歇斯底里地大哭一阵——要是那样的话,别瞧他那股子吹毛求疵、难以取悦的脾气,正在那儿兴风作浪,那他大概也不至于眼看着不理她的。 但是她长久忍受的态度,反倒帮了他的忙,让事情好办了,她自己倒成了他最好的辩护人了。

他把车钱先付了,告诉了车夫往前去的地点,就拿起雨伞和行囊——他带到这儿来的东西,就是这两件——向苔丝告别;于是他们两个,就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分离了。

苔丝回家,虽然母亲埋怨她不该说,可这就是苔丝,虽然不甘,但她从没有过一丝心机,哪怕是她知道有利于改变情况的手段,她也不做。家里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了,父亲在乎的只是徳伯的面子,甚至怀疑她和第一次一样。苔丝无法呆在家里,选择离开。

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二十五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产的典型人物。但是虽然他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

PS.此处作者对克莱定性,点名了克莱狂热表面的虚弱,他的内在,依然深受家族社会的影响。克莱和父母随意交代,准备去巴西,其实带苔丝见父母反而更好。既然他们的信仰允许赎罪,还有什么比苔丝在老父亲跟前赎罪更好的方法吗?可他甚至不敢说破。

克莱去送租金,遇到伊茨,恍惚间,克莱自暴自弃邀请伊茨去巴西。

“你很——很爱我,是不是,伊茨?”他忽然问道。

“是啊——俺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咱们俩都在牛奶厂里那会儿,俺就没有一时一刻不爱你的。

“比苔丝爱得还厉害?”

她把头摇晃。

“没有的话,”她嘟囔着说,“不能比她还厉害。”

“怎么?”

“因为没有人爱你能比苔丝爱得还厉害的……她为你能把命都豁出去。俺也没法儿比她再厉害呀。”

伊茨的话点醒了克莱,对于苔丝的爱,他没有怀疑,但这并没有改变现状,他还是无法下决心去看苔丝,希望能再有一次这样的推动。然而在这之前,他先去巴西了。

苔丝无法回娘家,无法回婆家,无法回熟悉的地方,一个人四处漂泊,还得时刻想着不能辱没克莱的名声。克莱给的50英镑,她分家里一半,临走前给的30英镑,她给家里20英镑。读者还能希望苔丝做到什么地步呢?!可不仅活不好找,还要时刻提防别人的调戏。想象一下行走的潘金莲。。

如果她当时所处的不是那样的境遇,而是较好的境遇,那她听了这种声音,一定要大吃一惊;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除了人类以外,她不伯别的东西。

此刻,苔丝已经无法信任任何群体,甚至比孩子死去时还差。但越是如此,越激发苔丝内心的那股子劲。她故意扮丑,投奔玛琳,去最辛苦的地方干最辛苦的活。

第二天虽然天气很坏,她还是照旧往前跋涉,因为大自然这种与人为敌的情况,是毫无虛伪,直截了当,一视同仁的,所以并不能使她感到烦忧。

PS.此刻,苔丝仿佛回到孩子去世后的状态。

“很知道,亲爱的,你是没有错处的呀。他也没有错处呀。 那么,这种错处,也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一定是外来的了。”

PS.借玛琳之口,讲明了二人可悲的源头。即便玛琳,伊茨几个喜欢克莱的人不知道苔丝的过去,但苔丝对克莱的感情她们是感同身受的,所以,她们不会觉得苔丝有什么不可原谅的过错。

两人干活到冬天,伊茨也来投奔,却遇到了先前的亚雷的两个相好,还有认出苔丝的农民,这渐渐预示着下一章的冤家路窄。农民刁难苔丝,苔丝只能默默忍受。从伊茨那知道了克莱自暴自弃的邀请,为什么苔丝总能知道这些事,而克莱却不能“碰巧”知道一些苔丝的事呢,作者未免太过残忍。

对于苔丝,一样东西的美丽,不在东西的本身,却在东西的象征,这种看法,原是一切有过悲哀感的人都有的。

PS.人哪有没有过悲哀感的,就像一首歌,意识到曲中意,成为曲中人后,一切都变得与众不同。

苔丝再也忍不住,精心打扮,跋山涉水去见公婆。她只有周日有假期,可周日公婆都在教堂。作者再次安排两个哥哥和梅绥先见到苔丝,甚至无意间拿走了她赶路的鞋子。苔丝积攒的勇气耗尽,失望而回。

她没什么别的可做,只得回到那片穷山,过她旧日的生活,一直过到她能再鼓起勇气到牧师公馆去的时候。

PS.苔丝仿佛一只可怜的动物,鼓起勇气亲近人却换来一脚踹开,默默缩回去舔舐伤口。

读者仿佛老克莱夫妇一样,怀着无限的慈爱等待着苔丝,可作者就是不安排他们相遇。放在苦情剧,婆媳相见,可以消耗多少泪水。苔丝返回的路上,遇到有人布道,甚至希望会是老克莱,没想到,竟然是亚雷!

虽然没有看完,看本章无疑是最精彩的。着重探讨两人面对苔丝过去的行动与思考,作者把男女内心的想法写尽了,这是难以影视化的,并不是月光下郁闷一晚就可以表现出来的。

玛琳说的十分准确,苔丝和克莱两人都没错。如果按照信仰来看,两人都有罪,可信仰中谁人无罪?给人改过的路呢?他们的思想认知,是无法解开这个结的。但从苔丝的所作所为,从被玷污毅然回家,她没有错过一丝不当的事。到结婚后,她甚至成为一个信仰克莱的苦行僧。没错,苔丝不是纯洁的人,但放眼世界,难道她不是最纯洁的一批人里的吗?

冤家路窄

像你这种人,还有和你一样的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的人开心作乐,只顾自己乐不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了;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

苔丝无法接受,无法相信亚雷的皈依,如果亚雷真的皈依,这一切岂不是个笑话。强暴者迷途知返皆大欢喜,徒留受害者永堕地狱。苔丝摸着十字手起誓,可她自始至终也没有引诱别人的意思,更别说亚雷,可在亚雷那帮人眼里,苔丝就是引诱的化身。

然而你这个真德伯,那时可也太年轻了,太不懂得人情的诡诈了!我对你说一句真心话吧,要是当父母的,抚养他们的女孩子,不告诉她们世路的险恶,不给她们指出,坏人都可以给她们设下什么陷阱,撒下什么网罗,那就不管父母是不是出于好心,也不管是不是只是由于漠不关心,反正这种人都不配做父母。”

PS.如果这么做,多少有助于从根上避免吧。但道理不是这么讲的,明明亚雷才是坏人。可现实就是好人被枪指着,好人要学会保护自己。

“你走吧,我求你走吧!”

“什么,我走?我走了,好让那个混蛋欺负你?我瞧他那长 相,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东西。”

“不要紧,他害不了我。他并没爱上我。到了圣母节,我就可以离开这儿。

亚雷立即抛弃信仰,甚至舔着脸求婚,死性不改!又或者说亚雷根本没有信仰,只是面对母亲的死亡,生活的变故,意识到自己的死亡,由此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补救罢了。

当面的奉承和背后的诋毁一样。

PS.也不尽然,现实往往是当面奉承最有效,即便知道别人诋毁自己,也希望别当着自己的面。

前面提到,苔丝需要大量的精力抵抗亚雷,可如今她又是在干活最累的时候,满页都是不妙二字。苔丝终于忍不住想写信求救,可没有勇气寄出去。

蒸汽机出场了,与之相比,人力不堪一击。老板还一个劲压榨苔丝。亚雷的本心完全暴露。苔丝终于写了一封长信像克莱哭诉。

同时,克莱会不会因为看了那封信,受了感动而回来呢?写信的人对于这种情况,所抱的希望,有时很大,有时很小。她想,当初他们分离,既是由于她那生命里的某种事实,而这种事实现在并没改变,并且也永远不能改变,那他会回来的希望就小了。 因为既是原先耳鬓厮磨,都不能使他回心转意,那么,现在天各一方,更不能使他回心转意了。

PS.迷茫中滑向绝望。

在这种时候,宿命直接摊牌了,派出家人拉苔丝下水。丽莎跑过来说父母病了。此一段亚雷仿佛消失了,越是如此,越让人不安。苔丝连夜回家,在家倒塌前一刻支撑住。可笑父亲临死前还幻想别的乡绅接济这个没落贵族。。父亲死后,家人被赶出家门。可笑花了那么多苔丝的钱装修。即便此时,就像苔丝无法忘却她孩子的墓一样,周围人也无法忘却苔丝羞辱的过往。

这些农田工人,总觉得自己住的地方是埃及,总老远看着别的地方是福地,到了他们搬到那个福地住下以后,那个福地自己就又依次变成了埃及了。因此他们年年搬动,老没有安停的时候。

PS.其实他们搬去的,正是别人刚离开的埃及。

“哦!你那大概是听见了德伯家的马车了吧!我想你许是听说过那个故事了吧?”

“没听说过。我的——有一个人有一次正要对我讲来着,可没讲出来。”

近乎明示后续的结局,但于此相比,让我震撼的是苔丝真正的绝望了,放弃了自己的丈夫。

“我不去一我有的是钱!”她喊着说。

”你的钱在哪儿?“

“在我公公手里,只要我跟他要,他就可以给我。”

“还得你跟他要哇。不过我是知道你的脾气的,苔丝;你不会伸手跟他要的;你永远也不会伸手向人的,我知道你宁肯饿死,也不肯伸手向人!”

PS.亚雷比克莱更清楚地认识苔丝!

无论她的罪恶有多大,反正她决不能算是有心为恶,只能算是无心为恶罢了,既是无心,那么为什么她就该这么无尽无休地老受惩罚呢?

最严峻的情况来了,一家人无依无靠,苔丝就快支撑不住了。她最后写了一封短信,控诉克莱地狠心,仿佛说出了读者的心声。一家人去租房子,可明显亚雷使了手段。苔丝只能带着家人住在徳伯的墓地,真正山穷水尽了。

“我怎么偏在墓门外面,不也躺在墓门里面呢!“

亚雷找到墓地,赤裸地坦白自己的阴谋,可苔丝又能怎么办呢?克莱不让她自杀,但却抛弃了她,不管死活,留下她一个人被家人“分食”。苔丝想过把家人留给上帝,可无法下定决心。还不如死了呢!面对亚雷的要挟,苔丝毫无还手之力。玛琳给克莱写了求援信,可又有什么用呢?

多次写道苔丝注意不到亚雷的存在,任由敌人就在眼皮底下晃悠!绝望后的苔丝,家人是她唯一的牵挂,除此之外,仿佛都无所谓了。

如果没有家人拖累,或者拖累地没那么严重,苔丝没有吃不了的苦。可就像开篇懵懂无知的苔丝羊入虎口一般,这次,苔丝要在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为了家人,再一次跳进火坑了。

功成愿满

克莱回来了,等待一段时间,给徳伯太太写信,可徳伯支支吾吾。他收到了苔丝的长信,短信,玛琳的求援信。开始到处找苔丝的踪迹。作者多少给了克莱一些开脱,解释他是第一次知道苔丝受苦。此时克莱才更多地认识苔丝,之前全凭幻想,幻化出理想中的苔丝,意识到与现实相悖后,就一味抗拒、逃避,从没想过多了解一下,苔丝真正是什么样子。这也能算爱吗?

克莱疯狂寻找,心情越来越焦急。读者要么猜到,要么意识到,要么被剧透,已经明白苔丝的处境。

“太晚了,太晚了!”她说,一面把手摇摆,她那种难受的样子,跟一个身受重刑的人,疼得过一分钟就像过一点钟一样,“你别靠近我,安玑!千万别靠近我。你离我远着点儿。”

如果第一次无心之过就让克莱那样反应,现在的苔丝如何面对克莱呢?!满满的绝望。

“我等你,等了又等,”她接着说,她的声音忽然变得跟从前一样地凄婉清脆,“可是你老不回来。我写信叫你,你还是不回来。他老是对我说,你永远不会再回来的,老是说,我是一个傻女人。他待我很好,并且我父亲死后,他待我母亲,待我家里的人都好。他—— “ 注释:后出之版本,这儿的空白写全了,为“他把我买下了。”

即便知道会是如此,可作者的文字还是摄人心魄,读到此处,谁能不心痛。

他觉得他原来那个苔丝,好像在精神方面,现在不再承认他面前那个肉体是她自己的了——好像把她的肉体看作水上的浮尸一般,让它任意漂荡,和她那有生命的意志各走西东。

从相信克莱不会回来一刻起,苔丝已经是行尸走肉了。可即便如此,即使苔丝委身于他人,也不会这般痛苦。何况看苔丝一家的境遇,也只不过是勉强过活,终归还是被亚雷骗了。明知是火坑,也要跳!

苔丝意识到克莱回心转意,自己被欺骗后,悲痛万分。面对亚雷的冷嘲热讽,作者所有的预示兑现了,苔丝杀死了亚雷,去追克莱。兑现了伊茨的话,甚至能把自己的命豁出去。

当他正要离开的时候,一封电报送到他面前,原来是他母亲打来的,上头只寥寥几句话,一面说他们知道了他的行踪,很觉欣慰,一面告诉他,说他哥哥克伯,已经跟梅绥•翔特求婚成功了。

PS.真不知道老太婆怎么想的,这啥话都非得说么!

两人一起逃跑,逃到一个小屋。苔丝讲起了克莱的梦游,就像抱怨初次见面克莱没邀请她跳舞一样,可这一切的意义已经变化。苔丝就像小马哥一般,不想证明亲白无辜,只是想证明自己坚信的那份爱情。仿佛这一切都是一场噩梦,两人在小屋继续刚结婚的生活一般,但能感觉到,苔丝已经变了。

最后,两人逃到一处祭坛。苔丝开始交代后事,希望克莱能够照顾丽莎,仿佛丽莎就是纯洁的自己。她开始在意两人死后能不能见面。一切都显示,苔丝证明了自己的爱情,但就像作者说的,这份证明没有改变任何现实,她的思想解不开这个结,认清现实后,反而带着一些超脱。即便反宗教,反信仰,她也忍不住希望死后,希望来世!明明孩子去世时,她还畏惧信仰,自己主持洗礼。

最终苔丝被处决。

读后感

满分神作!虽然是译作,但从引用,注释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笔。可惜文化差异无法完全体会到,但忽视这些,依然是神作!翻译的也很好,有些苔丝的语句仿佛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子淳朴较真的劲头。

故事充满宿命论,处处都是预示暗示,仿佛苔丝本世就注定受罪一般。下面可能有些过度解读,但都是自己的感想。

亚雷并没有多少别的刻画,但看到喜欢事物,不能自制,偶尔意识到自己作为又畏惧害怕的形象,到头来反而埋怨是自己被引诱,仿佛大多数人的某一面。

最终,苔丝的遭遇也没得到社会的谅解,好在和克莱和解。但直到死前,苔丝也无法摆脱自我评价,她一直希望别人宽恕她的罪过,看到真正的自己。到头来正是她自己,无法宽恕自己的罪过。她的遭遇十分不幸,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可自己这一关,终究无法逃避,如果想要拥抱未来,只能和自己和解。

克莱是新时代门槛上的人物,作者借克莱表达了对未来的看法。想想那个时代,本书竟然被喷苔丝被侮辱,私自洗礼,被抱过泥塘这些剧情。。。在今天的我看来,匪夷所思。且不说结不结婚,如果结婚,如今有多少人非处女不娶呢?现在仿佛跑到另一个极端,但这不仅仅是思想的事。看看书中的其他人物,平凡的忙碌着,今天的人们亦是如此,但却又全然不同。最近本时间线上法国暴乱,娱乐圈鸡精,好像社会每开放一些,人类就忍不住想探索一些新的罪恶出来一样,这也难怪有人怀念过去了,那时哪怕是亚雷这样的人,也有恐惧的时候。

不管这些,苔丝无疑当得起副标题的评价——一个纯洁的女人。

“哈代绝非一个武断的悲观论者,虽然他有时在表现上不能制止他的愤慨与抑郁……哈代在他最烦闷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不放弃为他的思想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为人类前途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他的写实,他的所谓悲观,正是他在思想上的忠实与勇敢。”

让人伤感的同时,苔丝的光辉,激动的目光,悸动的胸膛,交织在一起。有些体会到悲剧的魅力了。


《徳伯家的苔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