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随笔,机缘巧合翻出来的,现在的我,思考还能不能这么深?
一只被淹死的青蛙
直到现在还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温水煮青蛙”,当把一只青蛙放在锅里,将水从冷水加热到沸水,青蛙不会一跃而出,而是慢慢的被煮死。以此来告诫我们,由于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致毁灭,因此,不能贪图安逸,得过且过。
但盛行的警句“温水煮青蛙”,在一位女生物老师的实验后,证实这个故事是假的,世人一直被欺骗了。随后韩寒也将此运用于电影,使众多青少年高举理智的大旗,满面红歌走向黑暗。在这件事中,我没看到别的,只发现青蛙没有被煮死,却被罪恶所溺死。
“温水煮青蛙,青蛙根本不蠢,只有蠢人才将此作为警句。”
这是那些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孩子们的发言,只有蠢人才将此作为警句,多么的可笑,荒唐。
首先,我们先不评论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但从话语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是真理的智慧曙光,而是好不容易抓住了错误的一点,对自我警示的放弃,纵容沉迷的自己,想借此隐晦说明,贪图安逸没什么不对,青蛙是煮不死的,人更是如此。字里行间不是透露对事实和真理的崇拜,求真的尊敬,而是抓住了警句的出处错误,为自己的贪图安逸,及时行乐找到了最完美的借口。这只青蛙在罪恶的眼中,没有煮死,却被活生生溺死。
其次,在求实,验真的路上,无论是女生物老师还是其他人在做实验中,都出现了和之前动物学家做实验不同的现象,敢于质疑权威是可贵的,但没有弄清原理和科学,就直接反对过去的智慧结晶,很容易将那些懵懂的,信念不坚定的引领向错误的地方。众所周知,青蛙乃变温动物,身体体温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逐渐变化。女生物老师和其他人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都是以平常的室温下,像煮食物一样煮青蛙,青蛙便受不了高温,跳跃而出。难道原来做的实验真的只是谣传,是欺骗么?事实不是如此,过去动物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严格控制了加热的温度和速度,使青蛙的神经接收不到威胁的信号,慢慢的改变温度,可当到达一定温度后,便失去了活动能力,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女老师和其他人做的实验没有错,很简单明了。动物学家做的实验也没有错,那都没有错,怎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呢?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实验的方式,要求等诸多因素不同,却因为相同的实验对象规划到一个相同的实验名称下,肯定结果是不同的。好比如说,吃葡萄和吃樱桃都可以称之为吃水果,但能说吃葡萄和樱桃一样么?科学的严谨性更在于此,一毫一厘都可能失之千里。
为此,我又想到过去几年很流行的“敢于质疑权威”,很多人似乎在堕落中,发现了一条出名之路,各种五花八门的质疑说层出不穷,农民也开始自学,对科学界进行炮火轰击。使得无数当代科学家发声:“还我科学。”不否认有些隐没在底层的人才,之前没有被发现他的价值。但更多的是,借助质疑、反对固有的理论进行自我镀金,望得到社会关注,以此来获得名声甚至利益。各种打假名人的出现,都是一场场社会喧闹中的滑稽剧,带来一时的哗众取宠。确实社会上有一部分著名的“砖家”,让科学蒙冤,使人们不再相信专业性,科学性。但更多是心存良知、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专家",我们质疑专家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毕竟他们之前肯定做过得到世界认可的成果,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科学家。我们能做到的是在了解事情真相的100%后,再去做出自己的质疑,而不是一知半解,或者乱说一气,免得造成不必要的闹剧,更严重者会间接毒害未来的科学信仰。一只被煮死的青蛙不可怕,可怕的是科学这只青蛙,被未来的希望活生生灌水淹死。
最后,还有个很小的点,还记得那个做实验的女生物老师么?她做完实验后,被校方因不遵守课时安排,讲述给孩子与考试无关知识被辞退了,其中的荒唐不言而喻。回到知识本身,只想看看这位想给孩子讲述真理的老师,尽管可能真理没讲述清楚,知识没有传达到位,但那颗想让孩子知道真理和科学家精神的心,就值得很多人去领悟,尊敬。
生活,没人说得清是什么?
有人说,生活是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最后看得儿孙满堂,清享晚年。
也有人说,生活是追逐青春,保持活力,每天富有挑战,激情才是生活。
总之,一千个人的哈莫雷特都不一样,又有谁知道,怎么说清生活。但是我们在生活的路上不变的总有那么几条真理:
一,不能被活生生煮死,和只青蛙一样。
二,不能被活生生淹死,还不如只青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