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劈柴的经验之谈
爷爷又拧着个铁锤和铁楔子慢悠悠的去家附近劈柴了。虽然家里前后左右的各个角落里都堆满了干柴,但老人家似乎总觉得还不够用。又或者说,不忍心看到山上的枯树就那样腐化在地里,拿回家堆放在一起才不算浪费,这是老一辈对木头尽其用的理解。然而年轻人总是会从得失的角度来劝慰老一辈,为了那点子没必要的干柴弄坏了自己的身子不值得,吊一次盐水几百块,那些干柴又买不了钱,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弊等。可人的心理惯性大概是不受理性分析控制的。奶奶说她知道我们说得都对,但就是忍不住,家里的田土荒废可惜了,舍不得;爷爷大概也是一样的,山上干枯的木头腐烂可惜了,舍不得。因着心里的那种舍不得,做出了在年轻人眼里丝毫不能理解的事情。换个角度想,其实人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心中舍不得的事情都不一样,也许是陷在一段关系中的男女/男男/女女们,明知未来大概率无法在一起,却依旧在反复挣扎。于外人看来只会轻飘飘的来一句,为什么不分手呢?而当我们真正开始理解当事人的心理,就不会说出如此轻松的话了。但和这种舍不得相比,老人家最关心的或许是小辈的工作和生活。或许我可以这样说,爷爷,你看你身体但凡好点又把自己折腾到躺床上了,听到这种消息你说我能好好工作吗?我不好好工作我能挣着钱吗?爷爷,你说你就这么不想让我好好挣钱嘛?如果我能让我爷爷以拿起铁锤就联想到我工作被虐的话,或许这种非条件反射能让他少干点。Emmm,说不定可以试一试呢。
有时候会想,帮家里翻土也好,劈柴也罢,我所做的这些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轻松一点,做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但转念一想,让他们轻松一点的每个当下是有意义的。如果我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彻底地帮助爷爷奶奶,让他们过上城市里退休老人那样的悠闲生活,那我似乎是管得太宽了,并且会很容易陷入无意义的内耗状态。农村老人的一生从土地的劳作中获得并确认自己的价值,当年轻人从得失的角度一味去劝诫老人放弃劳作,这里面是不是也有犯懒,害怕老人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想法存在呢。突然想起回家和乐乐聊天,说起她爷爷去年确诊了老年痴呆。乐乐说如果爷爷没有从农村搬到县里的楼房,或许这个病现在就不会发生,至少吧,是能延缓一些的。老年痴呆的病因复杂,但和环境确实有相关关系。老年人从熟悉的村庄搬到没什么人情味的楼房,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大多数时间就是呆在房子里,又缺少社交。久而久之,人不出问题也很难吧。我对乐乐说,平时下班后没什么事情可以多带两位老人出门,多和他们聊天,多给予一些新鲜刺激是可以延缓病情发展的。乐乐说她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总是耐不住性子,甚至有时候会朝爷爷生气,生完气后又内疚。我想这种生气更多的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而这样的无能为力又会使人生出不自觉的逃避行为。该怎么办呢,我的爷爷奶奶打破不了干活-生病-打针-好转-干活的循环,乐乐爷爷的认知逐步退化无可避免。家庭的问题,个人的问题,学会怎么面对和解决问题成了我们这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课题,人说这叫修行。我好想来一句,shi-f-t.
好像离题了,说回劈柴。我所总结的关键就是,铁锤一定要抓它木柄的远端,可以尽量地扬高点(有物理学知识,但是我忘了是什么原理了),在把铁楔子固定入木柴之后。木柴没开裂时,铁锤和楔子敲击的声音是沉闷的梆梆声,而当木柴即将开裂后,那敲击的梆梆声会变得更为响亮和清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声音变化来调整敲击的力度。当声音逐渐变清脆时,力度应当减小一些,以避免那铁楔子在木柴一分为二时掉砸到自己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