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的体验||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四)
一、“在一起”促进共情的发展
在养育过程中,养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满足孩子在安全感圆环中的需要。“在一起”意味着知道有一个人会在圆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与自己同在,意味着孩子的需要可以被接纳和理解(共情),意味着在孩子无法组织管理情绪时有人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在一起”的互动体验是由适应、共鸣、接纳、保持等构成的。
养育者为孩子提供“在一起”的体验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是在我们自己的体验中对另一个人的体验产生共鸣。共情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在乎的人,被共情使得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关系里,共情使得我们在伤害别人时产生内疚,从而让我们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糟糕感觉去修复关系。科胡特指出,情绪健康的成年人在整个人生中都需要重要他人的共情性支持。
共情中的情感部分是在抱持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认知部分是和养育者“在一起”时学到的用他人视角看问题。“在一起”所提供的的抱持性环境,要求养育者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接纳。例如,自我接纳是提供愉悦的根基,养育者需要足够的自我接纳才能够“因孩子而喜悦”,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很不好的养育者容易把孩子理想化,提供僵硬、限制性的爱。我们的内在安全感的形成正是源于这种“自由体验情绪时不用害怕亲密度的降低”的经验。
二、“在一起”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在主要的养育关系中,如果养育者能够跟随、参与并回应安抚孩子的情绪而非迫使ta进入另一种情绪,孩子就能够慢慢获得处理内在体验的能力。换而言之,通过共同调节情绪,孩子学会了自我调节。孩子在养育者提供的安抚下能够渐渐发展出自我安抚。较好的调节内在体验的能力能够让我们选择有益行为的能力上升(调节外在行为的能力提升)。但是,共同调节和自我调节也不能过于失衡,只有自我依赖(自我调节)会严重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并限制个人整合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过分依赖他人(共同调节)则会影响自主性和自我决断的发展。
此外,在情绪调节中,不少人还存在这样的误解:通过恐惧(威胁),可以让那些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孩子行为表现得规矩,例如,当孩子因为无法应对愤怒而表现出攻击行为时家长通过打骂斥责来恐吓孩子进而让孩子学会行为管理。实际上,孩子感到恐惧确实会遵循权威的命令,但是他们依然不会情绪调节。情绪管理不仅仅是只针对行为,它还会涉及到孩子与自己的关系质量、孩子与重要他人的关系质量。Deldman等发现,孩子在1岁之前的情感联结越强,成长过程中便会越听从好响应家长。可见,调节情绪的能力会促进行为管理的能力。行为失范的孩子,首先需要暂停自己由边缘系统控制的原始反应(很可能需要养育者或教师的帮助),从而能够让前额叶皮质参与,抱持并确认自己的情绪感受。孩子在教师或养育者的帮助下缓和情绪,发展反思性自我,明白、理解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并表达出来。
三、“在一起”影响内部工作模型
依恋的驱力是寻求关爱,即从特定的人那儿寻求安慰来帮助自己组织情绪。在生命最初的七个月,孩子从能提供关爱和安慰的他人处满足需求,但自此之后,孩子更偏好主要养育者,开始发展主要依恋关系。在与养育者的依恋中,孩子形成了关于亲密关系如何运行的程序化内隐记忆,形成未经思考的已知。因而,即便是在独处时我们也会受到他人内在表征的影响,对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的观察也能够探知到他们成长史所形塑的内隐关系认知(implicit relational knowing)。(注:外显记忆以语言为基础,存储事实及自传体记忆的信息。)
由于与养育者的互动会影响内部工作模型,“在一起”还能够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联结感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期待。与主要养育着的关系,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型或对自体及他人的表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他人、自己及关系的持久期待。安全依恋的孩子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与他人发展深刻的亲密关系,也能够在自己在乎的人感到痛苦时给予共情。

四、如何“在一起”
1“因你而喜悦”
我们的行为受到他人表征/客体表征(关于他人如何回应我们情绪的期待)和自体表征(关于我们对情绪的想法)的影响。个体自体表征的总和——自尊所形成的感觉是“有人因你而喜悦,因为你是你而喜悦,因为你的存在而喜悦,而不仅仅是因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在养育过程中,养育者如果是积极情绪状态的内部工作模型,孩子便可以学会期待安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孩子会在建立好的安全基地上发展自己的兴趣、让好奇心指引自己。这样成长的个体会将亲密关系与“愉悦体验”联系起来,也更乐于成长。
2表达共情
当养育者在和孩子共情时(将面孔、发声韵律、声音与身体节奏和孩子情绪匹配),要表达清楚痛苦是孩子自己的,养育者只是在和孩子的体验产生共鸣。通过接纳、分享并命名的方式,养育者帮助孩子组织调节情绪。此外,养育者帮助孩子组织情绪体验时,要记住猜测不等同于事实,表达时需加上“我认为”这类的表达,如表达“我认为你刚才是在生气”而不是“你刚才在生气”,这样的表达能够强调孩子是独立个体,也能够帮助孩子发展“站在他人视角上看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关注自己、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内在体验的能力。需注意的是,当孩子自我平静时,也要允许他自己处理,让孩子能够发展出自我调节的能力。
3提供脚手架
当孩子受挫时,什么时候给予支持(脚手架)是很关键的:如果孩子还没付出多大的努力去探索,养育者就过早介入帮助孩子,孩子很可能无法学会自己处理、无法学会利用受挫学习新技能,最终学习潜能受限;如果养育者几乎不帮助孩子,孩子在适应超出发展水平的情境时就不会求助他人,其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受到削弱。理想养育者能够帮助孩子使孩子能够在发展能力范围内成长,支持孩子努力完成自己由能力做的事情。
养育者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完美的养育者,而是成为“足够好”的养育者,即便有时会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不允许孩子表达需要,也能够在随后承认自己的失误、修复关系。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
刘剑箫,陈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