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画展,震撼来袭!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古代战役由昆明美术家协会主办,昆明市博物馆协办的“北风前·斜(xiá)月下”画展,以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为切入点,将展出中国古代军史上著名战争的油画及工笔画作品近60幅,将于2021年3月6日在博物馆负二层国际艺术交流空间展出,将展出至3月28日,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的古代军事文化著述浩瀚,学术成就丰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注重奇谋,力求智取,其哲学思想弥足珍贵,学术水平也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军事史上影响深远。
展览总共分为两大部分,“北风前”主要以中国古代军史题材的油画组成,着重反映唐代、宋代和明代著名战争的作品,其中巨幅画作《郾城之战》、《碧蹄馆之战》和其他绝大部分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斜(xiá)月下”以油画作品的形式,展出以人物、建筑、风景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反映了画家本人对生活、艺术、事物以及精神层面的理解。
通过“北风前·斜(xiá)月下”画展,旨在让更多的大众了解中国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焕发民众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激发大众坚忍不拔、昂扬斗志、不屈不挠、抗击侵略的民族精神。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作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欢迎大家来馆参观。
青年画家冯子建:安徽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和安徽宿州学院油画系;自幼喜爱绘画,少年时期就获得过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喜好阅读,尤以历史为甚;专业上主攻素描、雕塑和油画,随着知识和技艺的积累,逐渐对历史画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当了解到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油画和其它艺术类作品进行记录,而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战争频繁,但是反应中国古代战争的大都是文字记载,古人完成的纪录性画作非常少,这种现象多年前就引起了冯子建先生的关注,由此萌发了创作中国古代军史画的念头。
展览名称:“北风前·斜(xiá)月下”
展览时间:2021年3月6日--3月28日
展览时间:每日09:30-16:30
展览地点:昆明市博物馆负二层
国际艺术交流空间
我发起了一个投票大家对这样历史画展感兴趣吗
#绘画##油画##汉服##盔甲##服饰##科普##历史##科普#@卡卡米亚 @合成镜头 @丁丁历史记 @华西列夫斯基_元帅 @妆台记事 @秦风-无衣_ @五饭来自丁阿丁 @韩墨聊科技


郾城之战
南宋绍兴十年(1140)七月,在宋金战争中,岳飞在郾城(今属河南)以少胜多,击败金军的一次著名作战。
岳飞率数万人马,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收复了军事重镇颖昌府(今河南许昌),怀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此时,完颜宗弼(兀术)见岳家军实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以及步兵十万,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古历七月初八,金军与岳家军双方在郾城北对阵,双方激战,往来冲杀,完颜宗弼(兀术)下令其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岳家军遣背嵬军亲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并派步兵持扎麻刀、大斧等兵器,上砍敌兵,下坎马足;加之骑兵的冲杀,双方从下午激战至天黑,金军大败。

日正之冲(郾城之战)
绍兴十年(1140)郾城之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亲率四十名骑兵突出阵前。
《鄂国金佗稡编》卷8:先臣时出略战地,望见黄尘蔽天,众欲少却。先臣曰:“不可,汝等封侯取赏之机,正在此举,岂可后?”时自以四十骑驰出日正之冲(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亲率四十名骑兵突出阵前。
《鄂国金佗稡编》卷8:先臣时出略战地,望见黄尘蔽天,众欲少却。先臣曰:“不可,汝等封侯取赏之机,正在此举,岂可后?”时自以四十骑驰出


1367年,在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统一江淮之后,身经百战的吴军(明未正式成立故称为吴军,但随后大明立,下称之为明军)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副将,大举北伐,连下山东、河南数十州县,元将或降或逃,明军如同旅游般就收复了中原大地!于是分兵攻掠,主将徐达常遇春率五万中军,兵锋直指幽燕之地元京城大都!
1367年4月明军北伐胜利收复山东后遂像河南进军,元军为了防备明军特地又由蒙古高原调动精锐骑兵五万人由悍将脱目帖木儿率领在黄河岸边(今河南偃师)阻击明军,此地地势及利于骑兵冲击,只等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渡河立足为稳之时以重骑结阵冲击明军,若是战术目的达成北伐明军面临的无疑将是一边倒的屠杀。刚上岸的明军副指挥常遇春即刻跃马一人冲入蒙古军阵中,此刻能为主力部队哪怕多赢得一秒都是决定胜负生死的决定性因素,常遇春一人突入蒙古阵中左突右杀如入无人之境,元军一时竟拿他不得陷入慌乱之中,后方的徐达又紧急凑了三千骑兵再次冲击蒙古军阵,元军被击溃,明军大胜。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明万历二十一年 ( 1593 )明朝在朝鲜平壤围歼日军的一场攻坚战。万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关白丰臣秀吉假道伐明遭拒后,发兵15万人进攻朝鲜短时间内朝军被打得大肆溃败,日军顺利侵占平壤。小西行长领兵3万据守平壤城。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请求,命李如松为提督,起先率兵3000人援朝不克,复增兵至3.5万援朝平倭。次年一月初六,明军率兵35000余人进围平壤。日将小西行长率兵2.5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明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碧蹄馆之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双方在当时朝鲜国都西北的碧蹄馆会战。
碧蹄馆之战是万历朝鲜之役中一场日军企图对明军的一场伏击战,日本方面的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所部近50000众与由李如松、查大受、高彦伯率领的明军共约3500百人相遇。明日两军在碧蹄馆(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驿馆)激战整整一日明军伤亡约一千人,日军损失约五千人。最终以双方脱离接触而告终。
由于中日朝史料的重大差异,此役在后来又成为争议颇多的神秘之战。 关于此战有中日遭遇战,日军诱敌伏击战两种说法。所以对于此战结果中日朝史书记载在过程细节上有很多不同和分歧。
以下是是云南昆明博物馆的画展布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