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下落,一个失踪案件,演变成政治事件,包裹了真相(四)
同样像方孝儒、齐泰、黄子澄、铁璇,尽管这些读书人看似是一根筋,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刚直不阿的气节。和坚决不妥协的这样一种精神,在后世的读书人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从明朝一直到清朝,很多读书人都觉得方孝孺这些人。就是正派的就是功臣,越是这种想法,越不相信建文帝会死,就把建文帝逃亡这件事情不断的扩大传播。
当时很多读书人在历史当中看了建文帝,这四年缺失了历史上这四年没有了,就非常的痛恨你不管怎么样,要把历史的真相传递下去。有名一朝没有把这段故事向后人传递,就是我们的失职,就是我们的失责。更多人呢会同情建文帝。尤其是明成祖,朱棣,确实因为靖难的过程当中,杀了不少读书人。
这样一来在后世当中也确实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等到明英宗的时候,他被自己的亲弟弟囚禁过,他对建文帝的下场就感同身受,就安排人把建文帝的儿子偷偷给放了出来。建文帝这个儿子被囚禁到什么程度?因为多年与世隔绝,他都已经分不清猪和牛了。这放出来呢也没有什么影响了。
对建文帝本身。并没有平凡,等到过了二百年之后的万历皇帝,他看了这段历史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性格方面跟建文帝很相像,他也喜欢更温和的处理一些事情。比较柔弱,他就明确的问张居正,到底建文帝死没死。在这个时候,大明江山已经延续这么久了,有没有建文帝?已经根本影响不到他的皇权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能够替建文帝平反,也是在政治上为自己的加分,这才给靖难当中被杀掉的这些人进行了平反。无论如何,平凡建文帝的真相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大家看到这一段有时间并且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去明故宫遗址看一看。那个地方绝对让你能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当年那么壮观的明故宫现在已经变成窄窄的一条了,前半部分呢都是荒烟蔓草。根本看不出明确个数的遗迹,到后面还有一些后来建设的一些宫殿,勉勉强强看出当年皇家的一点点气派。吴宫荒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如果您再有机会登上南京的月江楼,想想当年明太祖意气风发的领着群臣。在这里写月江楼记的时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论你是明成祖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都不过是历史长河当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就像当年张居正给万历皇帝抄了一首诗,据说是建文帝朱允炆手写的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迎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