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稿 | 如果殷商时期看到九尾白狐,真的是妖孽吗?

白狐不是妖孽,而是祥瑞。
其实放在殷商时期的话,纣王他老人家这么说,大概率是对的。

先谢《飞.奇幻世界》,2005年4月刊的“话神”栏目,专门讲了一期狐仙,一次性板正了我对“狐狸精”的认知。
以我之能,是断然盖不过撰文的王新禧先生的,我又不可能捧着人家的文章做视频。
所以我做了个决定。写完稿子之前,不去重温这篇对“狐仙”追根溯源的文章。

说回正体,现在一提“狐狸精”,普遍觉得不是什么好词,一方面它已经归为贬义词,常见于各类日常“赞美”;另一方面,狐狸精摄人魂魄、吸人阳气等等妖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比如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狐狸精,他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封神榜》的妲己,也不是活跃在各类ACG作品的玉藻前,而是聊斋《画皮》里的周迅...
咱就是说,电影《画皮》里的“画皮”是狐狸精,但和蒲松龄有什么关系?
蒲松龄笔下的画皮,里面藏着的是恶鬼,和狐狸精可是半点关系都没有。


妖精天下——元明清
天下第一狐狸精妲己的出处《封神演义》,恰恰就是这个时代,不过追根溯源,我们暂且压下妲己的故事不表,一点一点往前摸清狐狸精的故事。
以《聊斋》为代表的元明清时代狐狸精,大多本领高强,个性十足,往往邪之更邪,正之更正。还是以《聊斋》为例,里面比较有名气的,基本都是比人可爱的“大好人”。狐叟会把好看的女儿嫁给你,狐生会仗义出手帮你平事儿,狐女则敢爱敢恨吃苦耐劳。
不过,也有那个差点意思的。比如《捉狐》中,有扰人清梦魇狐;《刘海石》,有吸人精气的黑狐;《董生》里的狐女几乎就是经典“狐狸精”形象,既喜欢运动,又喜欢呼吸。

《飞.奇幻世界》插画
有学者推测,“狐仙”一词,应该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考证,东北地区有名的狐仙信仰,很有可能形成于清初。
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民出关,把狐仙信仰带到东北,并且和当地萨满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如今的东北狐仙信仰。这种说法的有利证明,是奉天最早的狐仙祠“仙人洞”,建于清初,此后多处狐仙祠建于光绪年间。
另一种说法是龙门派郭守真传教,为了迅速扩大影响,引入了“狐仙”这一偶像。相关的证明,则是明代龙虎山天师府兴建狐仙楼,而清以后的东北多处龙门派道观,都会奉祀黑老太太、胡三太爷、胡三太奶等狐仙偶像。
至此,虽说“狐狸精”们亦正亦邪,可有“保家仙”福保一方,也难说早年间的胡家“先贤”们,就没有能定国安邦的。


化人于乡野,祈福于祠庙——魏晋唐宋
作为后世之前驱,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狐狸们,也是毁誉参半,东北狐仙之前,有供桌之上的狐神,而《聊斋》《子不语》之前,自有活跃于唐宋小说之中的狐狸精们。
不过,相较于保家仙的仙兵仙将、《聊斋》中的大门大户,彼时的狐狸们刚刚“学会”化形,往往孤家寡人般单独行动。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骷髅拜北斗。骷髅不坠,则化为人矣”。而晚唐陆勋《集异记·僧晏(yàn)通》中的记载更为详细。狐狸在挑选骷髅时,会戴在头上晃一晃,晃掉了就丢掉,直到找到晃不下去的为止。而化人后的衣服,则使用花草变化,说得上是真.零氪玩家了。

此时的普通狐妖们,已经开始妩媚多情,为后世打下了“凡人+狐女”的基本故事模式。唐沈既济的《任氏传》中,就记载了狐女任氏,拒绝了富家公子,转投穷贱郑六,不离不弃的故事。这篇小说,也为“人妖殊途”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任氏算到出行会有祸事,但郑六不信,任氏本着婚后从夫的心态,一同出行,结果遇到一条苍犬,被活活追咬致死。郑六以为只是出行,任氏却是甘心赴死,这种狐媚痴情的基因,也就此遗传了下去。
不过,这些是普通的狐,不普通的狐狸们,则登上的祠庙。

作为《资治通鉴》取材来源之一的《朝野佥qiān载》,记载了大量朝野逸闻,对武则天时期前后的事情,尤其有参考价值。其中记载,从唐初开始,百姓喜欢祭祀狐神,甚至有谚语,叫“无狐魅,不成村”,算是“保家仙”的前身。到了宋朝,更是出现了相对正式的“狐王庙”,用以集中祭祀。以至于传说有狐王犯禁,御前冒犯,被宋徽宗“诏zhào毁狐王庙”。(宋史.五行志)
彼时的狐神,更多的被称为天狐,它们受天庭庇护,所以不能轻易杀害,只能想办法驱赶走。《广异记.唐参军》里,讲述狐神赵门福为好友康三报仇的故事,其中,赵门福甚至敢乘云化佛,只为报狐神康三被刺之仇。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也留下了一个设定,就是“千年之狐,姓赵姓张。五百年狐,姓白姓康。”赵门福自称“我已千年”,而随他而来的康三,则是五百年的“康氏子”。
除此之外,天狐们还喜欢显露自己傲人的学识,在《搜神记》中就有若干故事,其中天狐们的手下败将,不乏张华、董仲舒这样的大家。


止步秦汉,前事难究——秦汉
至此,阿灯不得不袒露自己的小心思。实际上能找到的可靠资料,大抵就到这个时代了,而再往前则难以探究,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查找殷商时期的狐狸,是妖是贤,却偏偏要从明清往前推的原因。
要不咱就成一分钟故事了。
其实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狐狸似乎一直存在两条线,受人崇拜的天狐,和诡诈好淫的狐妖,而秦汉时期也是如此,只不过这时的狐狸们还不会“化人”,于是单从狐狸品种上,就能分辨出是妖是贤。白狐、九尾狐,一般都是祥瑞,而其他的嘛...就不好说了。

这时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狐妖”之说,比如东汉的《易林》和后汉的《三难》,其中提到的狐妖,往往会暗中作祟,于人不利。而我们都学过的课文,《史记.陈涉世家》中,也有将狐妖作祟化为不祥之兆的例子:“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而作为祥瑞的白狐、九尾狐,则可以再往前追溯。《竹书纪年》中说,帝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而《穆天子传》中,则提到,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元貉hé焉,以祭于河宗。
帝杼是夏的统治者,而周穆王则是西周的统治者。虽然《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的内容还真伪难辨,但二者均出自西晋时期挖出的战国墓葬,作为神话参考,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狐狸本就狡猾,夜里叫声又显鬼祟,被当做妖邪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此祥瑞,又是怎么出现的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图腾崇拜说。《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所属部落,有熊、罴、貔、貅、䝙pí pí xiū chū、虎,六种图腾。我们现在连用的貔貅,这里是拆开的,在《尔雅》中,貔是白狐的意思,而《尔雅翼》中,貅是雌性熊猫...
我不想查䝙了...
当然,图腾崇拜说被学者推翻了。貔的释义在古代非常混乱,除了白狐,还有虎豹之属、似虎、似熊等等更多倾向于猛兽的释义,这种力量型选手,明显和狐狸这种敏捷型选手毫不相干。

不过可以肯定得是,九尾狐或者白狐,在汉代是有神籍的。他们往往与其他瑞兽同列,排在凤凰、鸾鸟、麒麟之后。在汉代砖画中,九尾狐和不死树、三足神鸟、捣药玉兔一同位列西王母左右。更有甚者,汉代撰写的《吴越春秋》,直接为著名涂山氏九尾白狐家族,找了个好女婿。就是咱们总听的那位,夏之开创者,大禹治水里面的禹。
而涂山女娇,也成为了初代“王者之证”。

结语
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如果殷商时期看到白狐,到底是祥瑞、还是妖孽?
这里阿灯大胆结论,白狐+九尾,可以说是祥瑞中的祥瑞。
但是妲己肯定是妖孽。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是自古以来,史书、传说、小说中固有的“女祸”设定,已经把妲己定性了。
另一方面,在证明九尾狐是祥瑞的汉砖画中,另有一幅画,叫“周公杀苏妲己”,画中虽然有一条,极其像狐狸尾巴的裙摆或飘带,但此时的妲己,毫无疑问,是个货真价实的人。
两千岁以上的九尾狐们,半夜想到此处,也要从床上坐起。
不是,他有病吧!
参考资料:
1、论龙门派郭守真传道活动与东北狐仙信仰之关系,梁淑芳,《世界宗教文化》 2022年第2期;
2、中国古代狐信仰源流考,胡堃,《社会科学战线》 1989年第1期

以上,是本次的废稿。
写完之后,改了又改,音频也录完了。
最后还是过不了自己这关,感觉太糊弄了,放弃了。
权当个备用资料吧,以后有了思路重新写。
本次实际查阅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