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2023嘉定中考一模语文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小说原文如下: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支教,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却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都挂在脖子上。
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弥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 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唯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个好看的音乐盒。他来到西藏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为止。
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
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
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得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
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有种说不出的欢快,看着他,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一个月前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四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原本,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
个人观点,该小说从题材上来看更像是一篇自传体小说。作者骆非翔曾写过多篇关于支教教师的小说,这篇小说是写的最好的,因为它太像作者内心的自况了。
小说以他的视角进行缓慢的叙事。全文开头交代了他来到藏区执教或许为了前途,抑或是为了躲避尘世的扰攘,却看见了和自己内心一样深沉的一个孩子,全文的基调也就被拉得十分绵长低沉。
在这之后,作者紧接着插叙了一段关于他的经历:原来他因为一些原因和初恋女友分手,仅有的一个纪念:音乐盒也坏了。看来,他的困境与也措的家境窘迫不同,他的灵魂深处是无尽的孤独。
这里作者十分巧妙地做了很多环境描写,不仅仅是对于天气的描摹,更多的是对于他的孤独与迷惘的进一步烘托。这正是文学的伟大,对于人文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描摹,对于着诸多困境,他没有一直默默支撑,而是在这种凄清的环境下自然地无声落泪。
在孩子面前,他还是十分温柔的。也措问他音乐盒的故事,他自然地无奈撒了谎。在孩子想家哭泣时,他只是默默鼓励。正是这种在困境中闪耀着的人性之光,将也措这个纯真的孩子彻底地打动了。
“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这预示着也措的成长,这是脱离了自我的低沉与惶恐,彻底决心要帮助他,毕竟老师都已经这么痛苦无奈了。在这里便将主角从他转变为了他和也措,显得非常老练自然。
在这之后,也措似乎变得不一样了,但还是默默关注着他。在来年的生日,孤独的他没有得到祝福,却意外地收到了也措的礼物:一个崭新的音乐盒。相比这个时候,他的反应一定也和也措一样,停止了哭泣。
故事的结尾,是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支教了六年才归去,这正是人活着的最本质的意义: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人生而不懈奋斗。
全文情感真挚动人,有着十分老练的自我探索的成分,这既有老师对于孩子人生的改变,更有着孩子纯真动人的情感对于成年人寒冷内心的打动。这中间,混杂了现实主义者的无奈与痛苦,更掺入了理想主义者对于友情,理想,人生的讨论。可以说,他和也措是真正意义上的患难之交,在不经意间互相救赎了对方的灵魂,不禁让我想到了电影《触不可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