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未来的因果与目的

《你一生的故事》是中文同名译本的第一篇,也是电影《降临》的原著。虽然特德·姜的小说中,通常不以普遍科学原理或技术这类硬科幻的描述作为基础,但这一篇中篇小说却硬核得可怕,里面提到了许多语言学和物理学知识,最终表达的是哲学问题。
小说写了什么?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语言学家露易丝·班克斯受军方邀请,调查造访地球的地外文明,实现与外星人交流的故事。
在叙述与外星人交流主线的同时,不时会插叙露易丝对自己家庭经历的描述。看似是露易丝对女儿的倾诉,但多次提到将来式,对女儿说将来会如何如何。露易丝说,她将见证丈夫的离去和女儿的死亡,并回忆了与女儿的美好瞬间。为什么露易丝博士会这么清楚未来的事,这为小说设置了悬念。
外星太空飞船在全球散布了一百一十二个“视镜”,人类为每一个视镜分配了一个研究小组。语言学家露易丝和物理学家盖雷属于美国九个装置其中一个的研究小组。

露易丝首先运用声音与外星人“七肢桶”交流,由于人类与七肢桶的发声差异过大,很难确定复杂句子的意思。露易丝向军方申请使用书面文字进行交流,他们发现七肢桶使用一种语标文字。语言学方面很快取得了进展,他们发现七肢桶文字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句子书写起来不是一个个挨着排,各自独立,而是将组成该句的每一个字结合到一起,形成语标。一个语标包含了组成一句话的每一个字,又对字眼作出种种变形。为什么七肢桶形成了这样的文字呢?

紧接着,地外文明的第一个突破口出现了,七肢桶复现了人类对他们做的费马原理的光折射实验。费马原理指光传播的路径是光程取极值的路径。关于光走的路径,如果要穿越两点之间的距离,光走的路径必然是耗时最少,即所需时间最短的一条。对于AB两点,相较与光的实际路径(中间实线),虽然AB的直线距离(左边虚线)最短,但由于在水里的距离更长;右边虚线水里距离更短,而空气中距离更长。最终,其实是实际路径线所用的时间是最少的。似乎在光完成这一段路径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耗时最少的路径。

为什么七肢桶对于费马原理这样的变分原理可以轻松理解?因为七肢桶与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不同。人类是因果角度,七肢桶是目的角度。从因果角度解释光的折射:因为空气与水的折射率不同,所以改变了路径。从目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光之所以改变路径,是为了以最少时间到达目的地。人类依照先后顺序建立因果理解事件,而它们同时感知所有事件,按最大目的或者最小目的来理解它们。通过将物理特性用变分原理解释,而代替表述为因果关系,先于“因”的启动,便已经知道了“果”。
露易丝博士在学习七肢桶非线性的语言和思维的过程中,渐渐可以预先知道未来的事,而且知道事件的每一个细节。于是在这里,作者开始探讨预知未来和自由意志的矛盾。当我已经完全知道了未来,我可以反叛地背离未来吗?如果不能,那么还存在自由意志吗?
即使露易丝已经完全知道了未来,但她也必须一秒不差地按照剧本走,每个学习掌握了七肢桶的语言学家都在照着剧本诵读。在与七肢桶交换了几次信息后,七肢桶离开了地球,他们没有给人类带来任何新信息。

在露易丝知晓未来的必经之路后,她知道了她将会和盖雷相爱,并且会产生之后的种种故事。但即使这个故事最后以悲剧结局,但此时此刻,露易丝依然与盖雷热烈地相爱。这究竟是知晓结局的自由选择还是不可抗拒的既定结局呢?小说到此结束了。
小说讨论的核心问题
小说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如何预知未来?预知未来后会怎样?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很多科幻作品里,预知未来作为一项距离当下人类科技很遥远的技术,常常会把其原理叙述得模棱两可。但一旦能以非常新颖的角度向读者解释,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如大刘的《镜子》。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外星人和语言学作为依托,其实是引入变分原理作为锲子,解释了通过理解外星语言而能预知未来的基本原理。能对预知未来的原理做出令读者信服的解释,这在科幻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在后记中也提到,他对变分原理的喜爱催生出了这个故事。
如何预知未来的部分,就是露易丝博士在接触七肢桶后,到能够渐渐清楚未来,这占小说的很大篇幅,也是小说的精髓之一。在小说中,作者借物理学家盖雷之口,以非常通俗的方式解释了费马原理的一种情况,并由此引入光是否具有目的性的思考。人是从因果角度线性地解释问题,而七肢桶从目的角度非线性地看待问题,所以他们可以了解未来的各个目的,即预知未来。当然这样预知未来的解释,依然缺乏现今的科学依据支撑。但从变分原理切入,再引入外星人迥异的语言特性,当读者代入故事后,这样的解释让人感到新奇且真实。这一部分,不是对人文的探讨,而更多的是对科学发展可能性的遐想。盖雷博士谈到,几乎每一条物理定律都可以阐释为变分原理,但人类头脑在思考这些原理时往往将它们简化为表述因果关系的公式。那么人类科学有没有可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抛开现有认知,建立对时间的新概念,或许能对整个人类文明有重大突破,这是特德·姜想在《你一生的故事》中表达的关于科学的遐想。

小说的第二部分,就是预知未来后会怎样。预知未来后会怎样,这进入了很多科幻作品探讨的步调。这一主题的探讨,一定离不开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对立统一。一些作品借未来分支,强调自由意志,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人的意志可以选择某种未来,或者改变既定未来;特德·姜在《前路迢迢》则描写了决定论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后产生的可怕影响。这部小说则着重描写人在知晓未来后的“选择”。
文章最后对人生态度进行了探讨。人最后都要直面死亡,亲友的死亡或者自己的死亡,面对既定的结局,我们应对人生持有什么态度,这是人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露易丝能够知晓未来的每一个细节后,她知道她和盖雷博士的婚姻会破裂,她的女儿会在登山时遇难,但她同样知道她会经历与丈夫和女儿的美好时光。在这个故事里,预知的未来是无法改变的,必须以最大目的或者最小目的向着未来前进。露易丝博士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但小说中说她“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前半句是在强调自由意志,后半句则在强调决定论。即使未来已知,也不能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露易丝依然“选择”与盖雷热烈的相爱,既是未来如此,也是之前露易丝和盖雷多次交心的“结果”,更是露易丝的自我选择。
当盖雷问她“你想要个孩子吗”,露易丝回答“是的”。是露易丝做出这样的选择导致了未来的结果,还是未来的目的逼迫出这样的回答?当露易丝对所爱之人说出这句话时,我想她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吧。因为当下与盖雷的爱情,也为了未来和女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既是因果,也是目的。露易丝并没有对未来不好的结局感到绝望,而是对现在和未来的美好加倍珍惜,享受这一生的故事。

特德·姜在后记中引用冯内古特给《五号屠场》所的简介的话,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斯蒂芬·霍金认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很有挑逗意味。但现在,预知未来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知道我那些无助的、信赖他人的孩子后来怎样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人。我知道我那些老友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他们大多已经退休或去世了。我想对霍金以及所有比我年轻的人们说:耐心点。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知道我们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年龄渐长,并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我们未来会面对什么,但即使是不好的结局,即使是既定的命运,也要享受每一个现在带给自己的礼物。在全知的尺度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细节或许都是决定的,但不代表着有限的人不能选择以怎样的态度来选择去度过怎样的人生。怀着耐心和勇气,等待未来一步步来到你的面前,去阅读你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