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在线”课程

【行为经济学】
1.1行为经济学简介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开创者:Richard Thaler

【学科定义】
行为经济学:是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人们的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传统的“理性人”假设。
【学科内容举例】
- 觉得股票会跌但还是继续"割肉”:损失厌恶
- 攒钱却忍不住网购"剁手,计划执行不一致:时间偏好不一致
- 觉得找认识的医生或给医生红包对治好病有用:社会性偏好
- 媒体报道扶老人被讹诈影响自己扶不扶摔倒的老人:概率判断偏误
亚当·斯密时代
- 1759《道德情操论》:系统性的分析了人的非理性行为
- 1776《国富论》: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和经济系统的发展
👉🏻 在经济学发展的初期,人的经济行为并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
新古典经济学时代
- 20世纪:采取理性人假设,把经济学数学化,创造了伟大的科学研究的范式,经济学繁荣发展
👉🏻行为经济学处于萌芽阶段,偏离了理性人的假设,长期被主流经济学忽略,处于艰难发展的状态
大数据时代
- 2008年金融危机的转折
罗伯特·席勒教授预测到金融危机
- 大数据时代的繁荣
👉🏻 人的个体决策积累很多数据,需要一种范式去研究这些人的行为
对个人的意义:
- 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决策中可能产生的行为偏误,意识到就是修正最重要的一步
- 先于算法了解自己的决策机制,开启自我决制大门
对企业的意义:
- 在大数据时代为分析海量数据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
- 从人的心理特征和决策机制出发,而不是从简单人口学背景出发
- 人的行为偏误有一贯性,可以用来预测其他方面的行为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

好的行为政策设计具有成本可忽略而效果显著的特点。(低成本、高效率)
1.2理性与非理性行为
【本节内容】
- 什么是理性人假设?
- 什么是非理性行为?
- 什么是严谨系统的经济学框架?和心理学、管理学、对于某些案例的研究或是网络上的段子有何区别?
一、理性人假设
对于理性人的猜测:

经济学中对于理性人的定义:
满足以下两个行为模式就可以被认为是理性人:
- 完备性
- 传递性
人的决策是内在一致的、自洽的 → 人的行为可以被数学化、效用化
理性与非理性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① 只在乎自己绝对的利益
- 钱越多幸福感越强
👉🏻 参照点比较与损失厌恶、社会性比较
- 与同学比较
② 计划和执行一致
- 按照减肥计划去健身
👉🏻执行偏离计划
- 健身坚持不下来:自我控制问题、过度消费、拖沓
③ 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 捐款是出于避税或获取好的社会名声的考虑
👉🏻复杂的社会性偏好
- 利他、公平、信任、互惠、报复、愧疚、诚实等
④ 对概率事件准确判断
- 人遵从贝叶斯法则来进行概率判断(贝叶斯法则:P(A|B)=(P(B|A)*P(A))/P(B)
👉🏻 概率判断偏误
- 赌徒谬误、热手谬误、过度自信等
行为经济学的结论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数据分析下、采取实验或是其他方式获得的因果性结论
1.实验室实验 :采取对照组和实验组来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决策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 好处: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确定单一变量影响
- 坏处:小样本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2.田野实验:把实验室搬到真实的决策情境中
- 好处:结论具有准确的因果性关系
人的真实决策数据(大数据)
- 决策可能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影响
- 确定是心理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更考验学者的研究水平
3.理论模型:定性定量分析
- 估计行为特征系数
- 跨情境预测行为
2.1参照点与损失厌恶
一、损失厌恶
- 奖励和损失:对爱哭的小朋友进行奖励无法阻止哭的行为,但只要说再哭就没有奖励了小朋友就会停止哭泣
损失厌恶:一单位的损失对人的伤害往往甚于一单位的得到给人制造的喜悦

猜测:人对事物的判断可能不只是基于绝对值,而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
-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的效用建立在财富的绝对值上,即钱越多人越开心
前景理论 —— 关于参照点和损失厌恶的理论
1979年,由Kahneman和Tversky两位教授提出
- 人会把自己的结果和某个参照点对比
- 人们害怕损失甚于喜欢得到——损失厌恶

注:
value代表不同状态下的效用水平
losses区域的线相较于gains区域的线更偏离中分线,这代表一单位的损失对人的伤害往往甚于一单位的得到给人制造的喜悦,即损失厌恶

- 工资和预期的不匹配造成失落感
损失厌恶以及之后的心理机制,不但影响我们对决策的效用感知,同时也对我们的行为决策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二、损失厌恶的影响
1.产生过度风险厌恶
2.不愿意在有损伤的时候交易
3.产生设定目标的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正常风险厌恶的人当期望收益为正的时候应该接受游戏,如果拒绝就是一种过度的风险厌恶
过度风险厌恶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股权溢价:股市回报和无风险资产回报,也可以认为是银行利率之间的差。
股权溢价之谜 Benartzi and Thaler (1995)
- 1889-1978年美国股市平均历史收益率为6.98%,无风险资产历史收益率为0.90%。
- 股权溢价=6.98%-0.90%=6.18% !(Mehra and Prescott, 1985)
股市风险程度和合理的个人风险厌恶程度无法解释该现象
Benartzi, Shlomo and Thaler, Richard.1995,"Myopic loss aversion and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73-92.
👉🏻行为经济学:人有损失厌恶的倾向,损失厌恶导致过度风险厌恶,所以人们需要更多的回报才肯购买股票
- 每天看一次股价的涨跌和每年看一次的区别:每天看的人对于风险的感知会很大,一年看一次的人对风险的感知更小
👉🏻随着决策视野在逐渐扩大,风险厌恶的程度会逐渐降低,接受的股权溢价会越来越小

风险态度和参照点的位置
👉🏻参照点理论预测:当下状态离参照点的位置对风险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当下状态离参照点近,会产生极度风险厌恶(卖股票);在参照点下面很多,则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平损效应)(持有股票);在参照点上面很多,则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庄家资金效应)(持有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