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湖北天坑03:千丈坑、龙眼睛天坑与削顶洞穴,鄂西南堪称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发现湖北天坑03:千丈坑、龙眼睛天坑与削顶洞穴,鄂西南堪称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大地的伤疤或眼睛:
发现鄂西天坑群落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并文
一、这个天坑,距离江汉平原只有20多公里
二、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
三、千丈坑、龙眼睛天坑与削顶洞穴,鄂西南堪称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四、多年以后,以大瓮天坑为基准,周围竟然还能拍到这么多没有被“发现”的天坑
五、目前已知的最新天坑——2013年诞生在鄂西南利川市
六、长江与清江的袭多切割造就了湖北西部众多天坑?
七、襄阳竟然也有天坑:中国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就在当下
(续前)01:这个天坑,距离江汉平原只有20多公里
02: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
视频合集:天坑与喀斯特
现场视频合集

三、千丈坑、龙眼睛天坑与削顶洞穴,鄂西南堪称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回想2011年我为《中国国家地理》喀斯特专辑撰写天坑稿件时,这时候算上一些那几年在我国南方的发现,估计我国已发现的天坑总数近100个,位置都在长江以北。那一年采访时,湖北尚没有天坑的确切记录。根据专家提供的线索和手头的资料,我在湖北恩施和宜昌匆匆拍摄了利川大瓮天坑和长阳千丈坑等,确认了湖北存在天坑,又看了几处不在册的天坑之后,兴趣转向长江以北。理论上,我觉得长江以北应该存在天坑,然而数年寻找没有结果。

2013年在卫星图上,发现在湖北十堰竹山县和竹溪县交界处可能存在天坑,并且,还很有可能伴有地缝。如经考察属实,当是长江北岸发现的首个天坑。那时从卫星图上分析来看,感觉高度疑似。图上的“天坑”沿山脊的两侧高耸,海拔分别为1500米和1300米左右,另外两侧似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已崩塌,显示其可能是一个退化天坑。但其两侧崩塌处,图上海拔高度仍分别为1050米和1100余米,而底部看起来森林密布,图上显示树顶海拔为989米。在其内部和周边,图上看起来,很可能还存在地缝,很值得探索。后来,航拍了两次,感觉似乎还只是个峡谷。
2015年,我在卫星图上看到在西秦岭甘南扎尕那海拔4200米的古冰原上,有一个疑似超级大天坑,兴冲冲去航拍,但此地貌过于复杂坑很庞大海拔很高且偏僻,从不同方向,我航拍了三次,也没能看清全貌。转眼到了2016年,陕西汉中天坑群突然横空出世,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是“汉中天坑群的发现,将全球天坑数量由117个增加至171个”,这,使我大为震惊。

汉江,1994年我就徒步过几个月,后来漂流、航拍来来往往跑过很多次,可是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里会有天坑。完成汉中天坑群的采访写稿后,我又沿着秦岭继续向西,花了大约两个月时间,基本走完了西秦岭,卫星图上预设的一些疑点,却没有一个能肯定就是天坑。2017年,可谓中国天坑的发现年,年底,《中国国家地理》做“广西专辑”,我和摄影师王彤、王宁等与汉中天坑群的重要发现者“乌鸦大师”又在广西找到了不少新天坑,甚至,桂林市中心就有天坑。


2018年初夏时节,我和王方辰、徐晓光先生在神农架例行巡山,静下来我再次仔细研究老根据地神农架,在这个我们找了很多年“野人”地方,我跳出一直之前执着的一些思路,从大九湖往南走了一趟,实地观感令人震撼。忙完“野人”相关的事情,我仔细梳理卫星图,猛然发现长江以南的鄂西恩施地区还存在着超级多的天坑,数量惊人。北纬30度线跨越的鄂西南,曾被称作神秘的地理单元和沉睡的历史冰箱,说起来我并不陌生,2000年前后还曾用整块时间走了哪里的每个县份,这次一看卫星图,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带的天坑,竟然这么密集。我说服自己改变思路,不管长江以南还是以北,先把这些拍了再说。

图上的预设点密密麻麻每每看得人头晕,在重庆巫山红椿乡拍摄了几处天坑后,我翻越大山进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开始拍摄,单人单车,决定先就近找车子能开到的地方拍摄,能拍多少是多少。
走到建始县城以东直线距离约6公里的粟家湾,对面山坡的一个巨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隔着山谷,只见一面陡直崖壁切开山体,洞口已被大树挡住,从露出的上洞口看,规模不小。我拿出卫星图对照,预设点在山顶,没想到山体的这一侧,竟然还露出这么一个家伙。无人机起飞,山顶果然是一个天坑,能直观看出,和整个大洞口是相通的,再往南飞,二三百米外,还有几个黑乎乎的天窗和塌陷。

这种形态,又与天坑有什么关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教授级高工张远海是朱学稳天坑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他说:总体而言,天坑是形成于大型暗河通道之上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漏斗周壁连续陡峭,其宽度与深度的比值介于0.5~2.0之间。也就是说,天坑处在露出地表的塌陷漏斗发育早期,与地下暗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研究实践中,一种削顶的(裸露的)洞穴越来越引起专家的关注。
洞穴削顶是岩溶发育最后的必然结果。岩石中任何空洞在岩溶剥蚀过程中都会削顶。当削顶时,洞穴形态会与地表形态耦合。洞穴因此是未来负地形的(前体)早期阶段。
由于不断的剥蚀作用,岩溶地表的降低,必然导致了洞穴的剥盖和破坏,从广义上说,岩溶崩塌包括天坑都是洞穴削顶的派生产物,石灰岩峡谷也是洞穴通道通过崩塌和侧向后退形成的。
关于削顶洞穴(roofless cave),张工多年前,在河北临城崆山山顶进行钟乳石遗迹成因分析时发现,根据其分布方向及与白云洞的空间关系,可以认为,钟乳石遗迹显示的古洞穴通道是与目前白云洞上层通道本为一体的洞穴,是白云洞南北段洞道遭受溶蚀、剥蚀,有可能还有冰川刨蚀的结果,在国外称为削顶洞穴(roofless cave),根据其独特特征,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表岩溶地貌。
过去10年中削顶洞穴备受关注,基本思路为:随着地壳抬升,洞体也上升,同时洞顶石灰岩体也不断遭受溶蚀、剥蚀作用,洞顶厚度因此不断变薄,局部地方洞顶崩塌形成天窗。上述各种地质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洞顶变薄的部分进一步增大,整个洞穴大部分和全部洞顶崩塌或者遭受堆积,也就是洞顶被削去,形成一段峡谷,直到谷地,或者留下一段钟乳石的遗迹。
地表塌陷对洞穴削顶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形成峰丛和峰林岩溶地形的主要机制,也可能是大型洼地(多数演化于天坑)、峡谷和谷地起源的主要机制,虽然其它地貌作用确实对景观的形成和改造有影响,最终使洞穴削顶作用变得模糊了。许多峰丛和峰林岩溶区的山间和峰间马鞍状地形的起源都可归功于洞穴削顶。

离开粟家湾,我折向北,在哪块喀斯特台原上又拍到了几处天坑,但都是单个的,倒是在利川、宣恩又发现几处这种类似的连续洞道冒出地面的景观。
沿209国道从恩施市往南,楠木园附近有我的一个预设点,放慢车速拐了一个弯正急下坡,突然看见山谷对面有个大山洞,背后黑乎乎的,赶紧左拐进入乡村道无人机飞起来去看,果然别有洞天。大洞背后几十米处,果然又垂直塌了一个大洞。洞里积满了水,半边被还在垮塌的泥土覆盖。

五峰仁和坪天坑 三连
洞口看起来不大,只有几十米的样子,从路边洞口的积水高度判断,也不会很深,算不上天坑。细看卫星图,我的预设点在此洞东南方800多米的位置,这两者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是哪个天坑的出水口?
图上直线也就八百米,我开着越野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急弯陡坡还有高速公路伴行,绕来绕去最后穿过高速公路终于找到正确路径,飞起来一看,这是一个极其标准的比利川贺家坪那个天坑还要新鲜的标准天坑(北纬30, 5' 7.6853"、东经109, 27' 18.5942"),四壁陡峭完全封闭,底部的地下河水量不小,虽然是个阴天,航拍起来水面也有明显的反光。围观的村民说,好深的一个天坑奥,只听见里面水声哗哗啦啦,从来没有人干下去过,飞近俯视,确实崖壁太过陡峭,没有专业设备常人根本无法下去,底部已经被水流洗刷得很平坦,寸草不生。

从这里到宣恩县城大约十公里的范围内,我本来还有四五处预设点,因为尧急着赶往鹤峰县去采访容美土司考古,第二天,只在椒园镇附近拍了一个就赶往鹤峰县去了。这处“天坑”分为两个部分,中间的洞道还未崩坍,成为一个天生桥,上面还种着庄稼(北纬30, 3' 4.5405"、东经109, 26' 39.5681")。从宣恩到鹤峰,途经狮子关村,卫星图上一座水库旁有一个独立的直径超过500米的大池塘(北纬29, 58' 23.5288"、东经109, 33' 1.4669"),,我停车买烟随口一问,当地人说,这里以前倒是一个大天坑,后来修了水库后,就成为了一个大水坑了,现在有几百米深吧?

我走近去看,虽然已经成了一个大湖的样子,但对面陡立的岩壁看起来还有上百米高,仍是很震撼,无人机飞起来却是云雾缭绕,暴雨来临,赶紧降落急急赶路。一天的雨,过椿木营乡在竹杆坪村附近的箩筐岩趁着雨稍歇,又拍到了一处天坑(北纬30, 1' 23.7009"、东经109, 56' 2.6905")。

雨季来临,在鹤峰半月,几乎没怎么见过太阳。宣恩、咸丰、来凤的预设点,包括名声很响锣圈岩天坑,只有以后再说了。仿佛不经意间,我只是沿着车子方便开到的地方航拍验证,不知不觉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界真又拍到了几十个天坑。哪些是天坑?那些不是天坑?行前准备的一些复杂的学术资料,看的我头晕,说服自己先暂停,必须增加知识储备了。
(待续)


(续前)01:这个天坑,距离江汉平原只有20多公里
02: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
视频合集:天坑与喀斯特
现场视频合集

2017 5 陕西汉中镇巴县天悬天坑DJI_0029

2017 12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